重庆库区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2013-08-15 00:54陈仁安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环湖滨江库区

张 婷,陈仁安

(重庆万州区委党校,重庆 404000)

“亲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先天优势,大面积的“滨江环湖”地区是发展商贸流通、服务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重庆库区大部分区县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如能较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滨江环湖”地区,充分发展滨江环湖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大批移民就业、休闲、健身、观光等民生问题,提高移民的幸福指数,维护库区社会的稳定,还可以带动库区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保证库区经济按低碳发展路线可持续增长。

在重庆库区产业上档升级的大背景下,库区人民建设绿色的宜居的库区滨水城市的诉求愈发强烈,各区县也开始精心打造本区县的“滨江环湖”产业。但目前,重庆库区各区县的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与库区城市发展不匹配,与城市化良性互动不足。本课题组在有针对性地考察了库区部分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之后,就库区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继而提出了几点操作性较强的路径,供交流参考。

一、重庆库区滨江环湖地带产业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重庆库区各区县均比较重视本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建设,普遍将本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加以打造。比如开县、云阳,当地就大力发展滨江环湖地区的岸景文化,以滨江环湖地区的景观建设带动本地城市的建设。再如万州,近年来,万州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精神,按照《滨江环湖地区城市设计》的要求,在精心打造滨水宜居之城的同时,十分注重万州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当地滨江环湖地区为核心,建设行政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会展中心、休闲旅游区和生活宜居区。从总体上看,目前,重庆库区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规模不大

目前,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基本解决,但就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尚小。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除房地产业外其他产业普遍偏弱,主要表现为:商业商务产业规模有限;餐饮娱乐企业档次不高,规模不大;旅游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保险等现代金融行业规模很小。

2.产业结构不优

重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门类众多,既有工业、建筑业,也有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休闲、金融等服务业,还有少量农业。但现有产业结构不优,主要表现在: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以房地产业为支柱,其他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餐饮娱乐业为主,商务、旅游、文化、会展、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目前重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传统房地产、传统商业模式、传统餐饮业为主,其附加值较低,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而具有高附加值、发展潜力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商业地产、现代商贸商务业、现代餐饮业、现代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金融保险业等现代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3.产业布局较分散

重庆库区部分区县的滨江环湖地区的部分产业在逐步形成聚集,如万州区的西山美食街、观音岩汽车销售街等,但就产业总体布局而言,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布局呈现出“散、乱、差”的特征。一是“散”,重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在发展之初多属于自发型,由于政府在规划布局上未积极跟进,导致各类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二是“乱”,目前,重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各类产业在空间上相互交错,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显得比较杂乱。三是“差”,即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例,在规划理念、硬件设施、内涵打造等方面显得层次不高,与其他地方的旅游文化产业大同小异,产业差异性不够明显,难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4.产城融合度不够

就产城融合度而言,重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还未实现产城深度融合,突出表现在:一是城市功能未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如库区部分区县滨江大道尚未修建好,部分区县虽有漂亮宽阔的滨江大道,却没有相应的供市民休闲的公共场所。二是产业未能很好地依附于城市。重庆库区部分区县的滨江环湖地区部分产业因“水土不服”而不能很好地依附于城市。三是产城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城虽在互动发展,但宜居好于宜业,产城融合深度不够,离产业发达、人才集聚、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的现代宜居宜业之城还有一定距离。

二、重庆库区滨江环湖地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规划的制约

一是缺乏区域产业规划和专项产业规划。以万州区为例,目前,万州已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知名规划机构对万州滨江环湖地区的公共建筑、广场、公园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精心编制了《滨江环湖地区城市设计》,但还没有单独出台针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制定出台房地产、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保险等专项产业规划。产业规划的缺位,不利于库区区县滨江环湖地带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产业定位不准确,发展路径不清晰。库区各区县的滨江环湖地带几乎没有规范的、系统的、全面的产业定位,偶尔有个别区县对当地的滨江环湖地区有产业定位的,也只是对当地滨江环湖地区某个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不准确,发展路径不清晰,将导致各行各业各行其是、各自为阵,不利于提升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2.产业特色的制约

产业没有特色是制约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目前,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特色不足,主要表现在:“拿得出”、“叫得响”的特色产业不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知名厂商不多,特色街区偏少、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库区的商埠文化、古建筑文化、抗战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等,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产业发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

3.产业环境的制约

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由于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库区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并不能改变库区目前经济实力依旧不足的现状。经济环境的不宽松制约了库区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制约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库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价值观念相对保守,很多人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不喜欢投资创业。消费习俗相对固定,难以接受一些超前的消费方式。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

三是技术环境的制约。一个地区的技术环境相当程度地影响着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重庆库区各区县地处我国西部,相比一、二线城市,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也不强,科学技术环境较差。相对较差的科学技术环境将直接影响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

四是资源环境的制约。尽管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岸线很长,但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有限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这也制约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的产业发展。

4.其他因素的制约

一是政策支持乏力。库区很多区县的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完全是“零基础”,且受制于“消落带”、滨江大道“半边街”等,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难度,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成本。政府应给予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扶持政策,以平衡其产业发展成本。

二是法制支持不力。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热情服务、高效办事,但更能让投资者放心的是健全的法制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方都建立企业法律援助中心,对在打官司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企业,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并且优化执法环境,实现对企业的文明执法,有的地方还建立了企业投诉服务中心,随时受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投诉,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等等。目前,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还没有建立企业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援助机构、企业投诉服务中心等企业维权机构,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法制支持不力,将难以保障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开放力度不够。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内外资总量非常小,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招商机制,产业项目合作比较滞后,对内对外开放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开放力度不够,难以促进库区各区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快速发展。

三、万州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产业规划科学化

库区滨江环湖地区产业规划必须做到: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产业定位要准,规划起点要高,规划视野要宽。二是注重规划的全面性,既要对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又要对滨江环湖地区的商业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保险等产业进行专项规划。三是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因素,使滨江环湖地区产业规划与滨江环湖地区城市设计、各专项规划有效衔接,让滨江环湖地区产业规划的思路和布局真正落地。四是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滨江环湖地区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充分彰显产业特色,充分倡导和实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五是注重规划的权威性,滨江环湖地区产业规划是滨江环湖地区的重要无形资源,是政府意见、规划技术和市民意愿的有机结合,应该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不要朝令夕改,要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领导一发话全部都变化”的现象发生。

2.产业布局合理化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快速推进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凸显库区滨江环湖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应相对集中布局滨江环湖地区的房地产业、商业商务产业、餐饮娱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产业。

房地产业:滨江环湖地区的自然禀赋在全国独具特色,要严格执行城市总规及控制性详规,高标准打造,精心组织实施。原则上滨江大道外侧一律不建经营性房屋;内侧合理布局商场、写字楼、商务公寓、公共文化设施、高档住宅。

商业商务产业:在滨江大道内侧集中布局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酒店、高级写字楼、会展中心等。

餐饮娱乐产业:在滨江大道内侧集中布局美食街、民俗风情街、休闲娱乐街等特色街区。有条件的区县还应在内侧岸线布局文化艺术中心、影城等。

旅游文化产业:在滨江大道两侧合理布局一批广场、公园等,有条件的区县还应该布局水上运动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

金融保险产业:有条件的区县,应该在开阔的滨江大道内侧布局金融街,集中金融业。

3.产业集聚集群化

一是做足产业特色。特色产业的本质是“我”最擅长的经济,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特色产业的理想状态是“产业集群”,而集群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因此,滨江环湖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打造,必须瞄准一个“特”字,就是要盯住个性化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特色品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

二是做实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滨江环湖地区要不断创新产业聚集模式,加大产业聚集力度。首先,要在盘强盘大房地产业、商业商务产业、餐饮娱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基础上,努力把众多上游、中间、下游企业聚集起来,使产业链条不断向两头双向延伸,逐步形成一条条更长更完整的产业链。其次,要在房地产业、商业商务产业、餐饮娱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上,加大同类或相似企业、服务、产品聚集力度,形成专业服务、生产,不断扩张产业链。

三是做好产业开放。经营全球化是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滨江环湖地区要在保证产业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产业开放力度。既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优质企业落户滨江环湖地区;又要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让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公司入驻滨江环湖地区。这有助于提升滨江环湖地区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壮大滨江环湖地区产业集群。

4.产业发展绿色化

产业绿色发展是快速推进滨江环湖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滨江环湖地区产业永续发展,须做到:

一是要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积极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规律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

二是要树立绿色的政绩观。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三是要推行绿色生产和服务。滨江环湖地区的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环保责任,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工业企业要绿色生产;建筑要绿色,应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保险等行业要绿色服务。

四是要营造绿色的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在“玉带串珠”的滨江绿带长廊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居民小区的绿化美化力度,全面提高滨江环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滨江环湖地区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是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绿色消费,购买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中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适度消费,注重节俭;绿色生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污染;绿色出行,少开车,多坐公交。

5.产业人才高端化

一是制定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建立更加合理的股权激励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方式的股权激励,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的分红激励;试行重大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

二是打造特色平台聚集高端人才。围绕滨江环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建设功能完备的特色产业创新创业载体,组建滨江环湖地区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建立“微型企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引导高端房地产人才、高端商务人才、高端物流人才、高端餐饮人才、高端旅游人才、高端文化人才、高端金融人才等进入滨江环湖地区创业发展。

三是建立特有机制服务高端人才。滨江环湖地区要组织协调公安、教育、人力社保、外事、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一站式”办公,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是享受特定待遇留住高端人才。要给予万州滨江环湖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的政治待遇,不断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对作出突出贡献、有参政议政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作为特邀代表列席、旁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会议;要加大引进人才的资助力度,认真落实引进人才的医疗、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要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保障机制,尤其对中高层次的人才要加大倾斜力度,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舍得投入,给予重奖,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要加快建设高品质、多层次、覆盖广的人才公寓,在人才集中居住区域,建立起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住房保障体系。

6.产城融合一体化

一是以业兴城。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是避免城市“空心化”的重要举措。滨江环湖地区的城市化,必须克服“死城”、“睡城”的弊端。首先要做大做强商业商务产业、餐饮娱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产业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其次要大力发展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微型企业;再次要在强力推进传统商业提档升级、特色餐饮创新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金融、旅游、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智能化管理等高端产业,不断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是以城兴业。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滨江环湖地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加大滨江环湖地区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完善滨江环湖地区灯饰设施,聚集商气和人气,真正把滨江环湖地区打造成“不夜城”,以提升滨江环湖地区产业水平。其次要提升滨江环湖地区的城市承载量。滨江环湖地区土地资源有限、稀缺,产业用地和产业用房紧张,要倍加珍惜每一寸土地,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用房价值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商业地产在新建房地产中的比重,以提高滨江环湖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三是产城互动。滨江环湖地区要实现产城互动互促发展就必须使产业化城镇化达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二三产融合。

猜你喜欢
环湖滨江库区
福州滨江私宅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