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3-08-15 00:54博,杨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基地实验教学专业

李 博,杨 琼

(长春理工大学,长春 130022)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再只是传授既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并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能力。伴随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目标,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春理工大学立足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立足服务对象,立足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践行探索。学校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根本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为引领,搭建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发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培养出一批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进而继续加强学校特色,办出学校水平,提升办学质量[1]。

一、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本科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方向。从2005年以来,学校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07年学校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手,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修订工作。提出课程设置上按纵向层次搭建三个平台: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与特色平台。按横向分类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包括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和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选修课。

2012年,学校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再次开展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工作,是在上一版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加大实践力度,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走出大学校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在学时学分的设置上,加大力度。注重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学科大平台与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实现“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转变;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化发展;注重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及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能力到精神,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性纲领。

1.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逐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深入与加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教高〔2007〕2号文件要求,学校规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学校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部分专业的各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35%。这是体现在实践环节学时方面的情况。为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各学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专业实习和校外实习,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深入开展实验室(中心)向本科生的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自主研学的机会并能够获得达到毕业要求的相应学分。

为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必须依托学科的优势,要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学校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我校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研究制定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群体,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完善“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培养方案的灵活性,为开展“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要创造条件开设跨专业、跨校学习计划,在某些专业允许学生按照学期或学年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学习。提供多种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2-3]。

二、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的实践教学首先要搭建满足各层各类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最大化地整合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自教育部2005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字〔2005〕8号)文件,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对于长春理工大学这样的地方重点建设院校,同样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

学校按照“有利于系统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办学质量提升”的思路,以教育部一期“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进行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经过整合后,学校的实验室不再是过去单独的实验室。而是按照其功能,分为三大类别,即公共基础类、学科基础类、专业实验类实验室。在建设中,学校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引导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模式的创新,形成具有示范辐射功能的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从而全面推动实验室高水平的快速发展。

在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方面,学校从设备采购开始严格论证把关,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日元贷款等项目,多方筹措。聘请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统筹规划,合并同类项目,避免设备的重复购买,降低管理成本,拓展实验教学空间。提高了投资效益与运营管理效率。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推动下,学校建成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实现全天候预约上机,资源共享,避免了设备的重复投资。学校加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并鼓励学院进行自制设备的开发与研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充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

2.加强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丰富创新项目内涵。

结合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学校投资建设了电工电子、机电、计算机等创新实验室,建成了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基地2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4个。通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与创新实验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相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相结合等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有力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创新空间

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广搭桥梁,按照学校总起牵头,学院具体负责,学校与研究所、企业共建的思路,以教学、生产、研究为依托,积极加强实习基地的总体规划与具体建设,坚持校内与校外两大类别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实践教学基地的新布局,拓宽学生的实习空间和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1.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开创建校外实习的瓶颈,拓展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搭建桥梁,提高校外实习的质量,学校制定多种政策与措施,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从功能定位、环境建设、教学内容体系、运行模式等方面,科学统筹,将校内实习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与过渡,搭建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现代校内实习基地。

2.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模板。

结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精神,学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申报成功了光电测控技术等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通过工程实践中心的确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研究所共同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想与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国家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逐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适应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平台,保证了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科技创新竞赛,浓厚校园创新氛围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广大学生搭建了自主创新、自我成才的舞台。

1.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学校按照“全面动员,鼓励参与,三级立项,两级管理”的工作指导方针,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育体系。115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项目,获得支助110万元。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52项,参与研制自制实验设备36项。申请专利5项,获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21篇。

2.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按照“重点突出,统筹规范,保证经费,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先后出台了《长春理工大学各类学生竞赛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学分认定办法》保证了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顺利开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开展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20余项,每年参与的学生达5 00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获亚洲区预选赛银奖1项、铜奖1项,获国家奖435项、省级奖468项。

通过学生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等工作的开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逐步扩大竞赛等课外创新活动的参与学生覆盖面,促进一、二课堂结合,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活动的过程监管与阶段性总结,稳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全面监控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系列文件,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近年来,先后制定、修订了《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工作,以激励促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长春理工大教学奖励办法》。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过程性激励和结果性奖励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参与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长春理工大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政策为引导、以激励促进教学理念,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梁颖,苏一丹,丁宇.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44.

[2]李枭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40.

[3]吴邵芬.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50.

[4]许晓革,王兴芬.着力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47.

猜你喜欢
基地实验教学专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