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特征

2013-08-15 00:54张澜馨蒋文程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建设

张澜馨,蒋文程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是高度自觉和不断走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实际,吸纳、融合外来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着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质、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民族文化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和谐的、不断创新的文化,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1]248。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有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做出了不同贡献,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和首次阐述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的艺术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2]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的阶级性以及无产阶级文化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文化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中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3]。这一纲领的提出为我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廓清了思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方针和原则,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原则,“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文化建设策略,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高度,提出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去占领,坚持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思想。尤其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给我们党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并且为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六条政治标准,坚持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坚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为我们党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建设原则和建设方针,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迈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和思想观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想与认识渊源,并为其指明了方向。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向前推进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有关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还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并将社会主义文化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的高度。时代主题的转化以及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邓小平以伟人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政治智慧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发展,思想意识形态背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会亡党亡国。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抓科技教育领域,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于1977年冬恢复高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代最强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拉开序幕,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去考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将其提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等,这是我党历史上做出的第一个专题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体系中,深刻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发展道路纳入到具体行动纲领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春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5]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准,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由量的标准提高到质和量有机统一的高度。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舞台不断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向前推进:

第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30-3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二,从内涵上将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6]。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到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战略高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历史作用,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在1997年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纲领的提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为新世纪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的繁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给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要更好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要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32。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要在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次,坚持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到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再次,建设和谐文化,着力培养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添新的活力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8]。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深刻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即召开的十八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理论,充分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走向成熟、走向自觉自为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生动体现。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荣、迈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世界观。众所周知,世界观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先进的文化需要科学的世界观。纵览党的历史,党从一成立就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富生命力和号召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使中国文化“由传统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它的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从过去那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体系”[7]113的过程。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理论出发,在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增强自身的内在生命力。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植根,更是为现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是我们立党立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灵魂,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历史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代表着广大劳苦群众的利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和广大人民站在一道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广大人民走向光明和幸福。中国共产党从一大的几十名代表发展到有8 000万左右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从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从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是人民选择的、是历史赋予的、是党自觉以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核心,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当代中国取得的一切发展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在深刻把握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焕发出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生命力,永葆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科学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还是近代的“军民鱼水深情万古长青”,都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从一产生就公开表明了它是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国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为本,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纳入到党的建设、发展事业中,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教育人,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使人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

(四)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为先进的文化,是兼容并蓄、豁达包容的文化。首先,它善于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脉搏,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它着力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向世界,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它体现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必须面向未来,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其次,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其自己的民族特质,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源并从中汲取营养,保持民族特质、民族作风、民族气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为发展动力,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必须坚持民族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批判地吸收旧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极的合理的内容,以引领世界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坚持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将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反映人民主体地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坚持大众化。

(五)鲜明的时代特征:先进的、和谐的、创新的文化

首先,它是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顺应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旨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民族力量,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先进文化。其次,它是和谐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要求什么性质的是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有一种和谐的文化与之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化,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再次,它是不断创新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才能使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激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外来优秀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和谐的文化,它打破旧文化樊笼,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

三、结束语

经过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文化建设理论的道路,既科学把握时代脉搏,紧跟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又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中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9.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6]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1-12-18).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0011218/629941.html.

[7]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32.

[8]高书生.文化不再单纯搭台[EB/OL]//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闪光的关键词.(2011-10-31).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81619.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