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大计算机教研组的校本教研*

2013-08-15 00:54陈洪亮李盼晓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校本广播电视教研

陈洪亮,李盼晓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缙云分校,浙江 缙云 321400;2.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 缙云 321400)

随着远程教育条件的成熟和现代人对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通过电大深造的方式来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带动了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周边技术的研究与学习风潮,这其中也包括电大学员们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而电大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增加在丰富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包括校本教研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质量提升手法再度成为教育界及相关人士的关注要点.

1 电大校本教研的特殊性

尽管一直以来外界对于校本教研的定义存在争议,但不少观点认为,校本教研的空间范围应当规范在学校以内.介于学员这一重要教学参与方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特点,常规定义下的校本教研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是难以实现的.那么,广播电视大学的校本教研工作该如何展开呢.笔者认为,对校本教研概念的把握应当紧靠其本质,教研工作的展开只要符合下列特点就是对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尊重:首先,从目的上来说,校本教育旨在促进本校的教学改革;其次,展开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本校师资;第三,对于校本教研的研究灵感集中出于本校的教学实践;最后,与其它院校的校本教研一样,电大的校本教研也必须围绕着科学的研究程序展开.

2 电大计算机校本教研的研究定位

与其它学科一样,电大计算机的校本教研也要首先明确其研究定位,精确的定位有利于研究本身属性特征的确定和中间研究办法的改进.从目的上来说,电大计算机的校本教研旨在于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因而属于立足于实际问题解决类型的研究.具体而言,电大计算机校本教研还应当明确以下定位:

(1)属于应用型研究

所谓应用型研究,它是相对于基础型研究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基础性研究它更接近为一种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在于充实某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并不产生实际操作上的结论.而应用型研究的话,它之所以被发起,就是因为存在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故而应用型研究对理论体系的丰富倾向较小,更注重于对出台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研究也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具体来说,任何的应用性研究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研究的成果也往往离不开应用实践的检验.具体到广播电视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它的校本教研动机就产生于教学实践,进行校本教研的原因就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具体、特定的问题,因而电大计算机校本教研属于应用型研究,在教研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潜在问题的发掘和典型问题的收集,研究所得出的方法最讲求的也是实效性.

(2)属于现场型研究

从研究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来看,包括校本教研在内的一切教育研究,其分类不外乎两种,一是书斋型研究,二是现场型研究.书斋型研究,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主要依赖于文献资料而展开的教育研究手段.研究者查阅文献,撷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整理,最终得到新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它脱离了研究信息产生的源头,与研究对象的实践情况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长处则在对现有信息的整合性强、信息潜在的容量较大,并且往往更为客观.现场型研究则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实践现场的信息观察,像许多学科的校本教研往往都发生在教学活动展开的第一现场.尽管现场型研究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文献资料,但它的主要研究信息还是来自于教学活动的实践现场.这种方式下得到的都是一手信息,并且在可靠性与实效性上都更有保障.显然电大计算机的校本教研属于现场型教育研究,不但研究必须围绕着当下电大计算机学科的远程教学实际展开,由于现场型研究善于从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故而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3)属于中微观研究

从研究视野上来区分的话,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即宏观、中观、微观型研究.其中后两者并没有太严格的界限,常常被一并提及,主要用于与宏观研究的区分.通常,广播电视大学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与外部社会保持着广泛的信息交往,但这种交往最终都会内化成学校教学的常规信息.同时,由于电大计算机校本教研的研究素材、研究力量都集中来源于本校范围内,研究成果也多用于本校的教学改革,宏观视野的涉及与参与并不多,故而可以将其大致定位于中微观型研究.

3 电大计算机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意义所在

(1)建设高水准师资队伍

教师不但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它的研究对象之一.校本教研活动展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教师们深入地了解自身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并从中反省出问题所在.一种经典的教育心理学观点认为,教师们不但要尽心做好课程教育等传统教育理念所认为的教师本职,更应当具备一种批判的眼光,用于全面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参与方式.这一点与校本教研的部分理念不谋而合.可见校本教研的展开有利于远程教育执教人员个人职业素养及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展开,中坚力量来源于校内师资,不但研究成果是教师们通力合作的结果,研究过程也凝结了老师们的个人智慧与心血商议,是团队协作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说,不论是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还是从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来讲,校本教研都是推动其进步的重要途径.

(2)提升教学品质

对教学品质的提升是校本教研展开的本质动机,而这一点对于电大计算机学科教学而言尤甚.这是因为:第一,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广播电视大学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是不必然选择.良好的教学品质是电大维持生源、保证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二,同样不同于其它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们参与电大远程教学的动机是更加实际的.所以电大设置的学科专业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特点,像本文中所谈及的计算机学科即是如此.一般学员们参加这些学科的电大教学都很在意它的岗位实用性和电大类学科的有效诠释能力.从上述两点就已经不难看出电大校本教研的必要性.此外,通常校本教研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与提升教学电大的办学品质息息相关,那就是人员培训.不少教师及其它电大工作人员的进阶学习都发生在校本教研时期,这对于提升电大综合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促进学校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电大的生存与发展与其自身实力密不可分.简单地说,一所院校的实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也就是过硬的办学配置.硬实力的强化主要依赖于办学资金的投入,并且资金投入情况下院校硬实力的增长几乎是绝对的,并不需要过多人力思考.故而真正考验一所院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能否真正成长起来的,是这所院校的软实力,也就是它的服务能力.电大服务能力的提升在于其服务理念与管理水平的完善,一切有利于广播电视大学服务能力提升的手法都值得关注与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校本教研.如上文中已经言及的,许多有利于强化院校软实力的举措,比如课程观察、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师培训,都发生在校本教研期间.故而它在稳定院校软实力水平,促进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成效显著.

4 电大计算机教研组校本教研策略

(1)强化教师群体的学习与培训

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是校本教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强化教师的执教水平、进一步保证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质量,故而必须贯穿于校本教研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理论教学的抽象性和技能教学的高操作性,计算机专业的校本教研、计算机学科执教老师的学习与培训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如何清楚传达教学内容核心精神”两大难点展开.同时,电大计算机校本教研还需要深入地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电大计算机专业远程教育校本教研的特殊性,二是电大学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这种差异性对教学本身的影响.前者在前文中已经略有论述,但是不论第一点还是第二点,对这两问题的研究都要求教师们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精神,问题重新回归到电大软实力与教师水平的关系上.它明确指出不论是校本教研的成效性,还是电大计算机教学品质的进一步保证,都必须紧抓教师素质不放松.介于此,加紧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群体培训与学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2)重视对教师教学感受的研究

之所以要重视对教师教学感受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如上文中提到的,校本教研的展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的反省精神.那么这种反省源自于哪里呢,答案是具体的教学经验和现实的教学感受.与其它所有类型的教学一样,对于电大计算机的远程教学,教师们一般都有着一个大致流程,在践行这个流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计划之外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素材.不论是课前准备与教学实际的矛盾,还是教学进程与教学现实节奏的不和谐,都是教学反思的对象,也是校本教研中的经常性要研究到的问题.

(3)善用课例研究法

课例研究法针对的是某些典型的具体教学问题,采用的是教师队伍集体研讨的操作方式.先由老师们各自进行教学设计,展示、研讨、修订后再决定出最佳方案用于教学共享.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保留对共享方案模版的修改权,以便适应自己遇到的特定性教学状况.课例研究法在校本教研中运用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充分领会校本教研致力于快速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根本精神,继而以一种不断跟进的方式,较为彻底地解决某些教学问题.或者,即便问题没能在一次课例研究过程中得到妥善解决,教研组仍然能够保留它们进行下一轮课例研究的机会,随着教学经验的充实,它们最终得到妥善的解决可能性非常大.

(4)端正教研态度,杜绝形式主义

对校本教研价值认识的不够是导致教师校本教研态度不端正的主要原因.而不重视校本教研的教师们往往也意识不到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价值,这极大地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除了部分教师的个人态度问题之外,很多广播电视大学在处理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诸多学科的校本教研问题时都太过于形式化,也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成效.比如很多电大计算机教研组组织的校本教研只有少数老师参与,体现不出校本教研活动的团体协作性,得出的教研成果也非常微薄.或者有些广播电视大学虽然聚集起了主要教师力量进行校本教研,但研究的对象却只是某单个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将老师们的教学经历汇集到一起来,自然体现不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而就计算机本身来说,它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学科,故而对教师们的要求也是相应的.在过于形式化的情况下,教师们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工作本性缺少严肃性而态度马虎,造成教学研究过于倾向于理论或者技术二者中的某一方,或者忽视了校本教研应有的交流合作精神.

[1]徐洁.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2]覃劲松,秦贵平,覃章成.校本教研需要向名校学习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1,(1).

[3]刘海燕.校本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探索,2012,(7).

[4]牟彧多.在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作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猜你喜欢
校本广播电视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