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技能融入中小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13-08-30 08:19李树奎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4期
关键词:可行性分析实施途径

李树奎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等方法对急救技能融入中小学体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研究。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公布的数据,意外伤害是中国0一14岁儿童的死亡首因。如果当时第一时间能对受伤者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再损伤,挽回一部分人的生命。作为培养、教育、监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学校体育教师,应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自救与互救的现代急救意识。有的放矢地将急救知识引进体育课堂使之成为他们手中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保险。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急救技能 可行性分析 实施途径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外伤害成了一个日趋加重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相对缺乏,应急救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导致意外发生时无法达到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的目的。因此加强应急自救技能的学习,应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1.体育教学中加强急救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昏厥、中暑、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则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而这些急救知识的教育是在课堂教育无法学到的。而体育课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因为体育课会使学生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性加大。如踢球、打篮球等,意外伤害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体育课中传授学生必要的急救知识教育很必要。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对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急救知识与体育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2.1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急救知识,丰富体育教材内容

现有的体育健康教材中也有与急救相关的知识,但都停留在书面的掌握,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像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等部分内容从书本上只是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很难想象实践操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急救技能的学习丰富了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救人的技能,又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在体育课上开展应急救护教学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升华,从健身强体向关注生命与健康的转变。课程内容从"突出竞技技术,忽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康价值"的旧体系转变为"增加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强调实用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强可参与性和可授性"的新体系,把"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本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引入课程,将急救知识教育与运动技术教学和体质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急救知识教育。

2.2 体育教师对急救知识教育的普及具有优越性

从现有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看:第一,体育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及规律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体育教师掌握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人体遗传学、运动保健学等生物学科知识;第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第四,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事故,已经较好的掌握了一些处理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具备处理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实践经验。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承担急救知识的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3.体育教学中急救知识教学方法探讨

3.1 理论为基础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急救知识教育也不例外,正确的急救技能可以挽回生命,而错误的急救技能则可能加速生命的灭亡,故急救技能的基础知识教育是必要的。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体质不同,因而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必须从共性的基础理论出发,使学生们知道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强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为独立进行长期正确、科学的身体锻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理论联系生活、教学实践

脱离了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就失去了意义。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们的急救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实践课不断熟练急救技能,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将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急救时能沉着应对。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急救小常识,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实际意义。例如:

3.2.1溺水现场的急救

救治办法①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堵塞呼吸道。②尽快让溺水者肺内吸入的水自然流出,将溺水者腹部垫高,胸部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上来回走动或跳动;如溺水者为幼儿,可在水中进行倒水,可将其背向上,双手托住小儿腹部,高举过头,小儿口鼻应露出水面背向上,头脚下垂,让呼吸道的水自然流出。③把溺水者平放在平地上,解开其衣扣和腰带;如无呼吸或脉搏也摸不到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注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4:1。④如有脉搏,即使很弱,并无呼吸时,继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3.2.2 昏厥的现场急救

昏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而昏倒,系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发生昏厥,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针刺人中、内关穴,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一般经过以上处理,病人很快恢复知觉。若大出血、心脏病引起的昏厥,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学为所用,适合学生日常的急救还有许多,掌握急救知识让自己受益,让自己的身边人受益,使学生真正在日常中运用所学是教育者、社会所乐见的。

3.3 实践巩固理论

室内急救知识与室外体育实践课程相结合的一些实践做法:利用室内课中实物投影机、图片介绍、讲解伤患搬运方式,再结合多次室外实践教学巩固掌握所学技能。

3.3.1 徒手搬运

通过接力赛形式,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提高力量素质,学生往往乐于接受。规则也不只是速度要求,还要求符合各种搬运方法。

在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时,也可以加入情境。比如,事先让学生演示在体育课上,一学生在跳起来与人争抢篮板时落地踩上别人的鞋子扭伤了脚踝,受伤学生大汗淋漓,疼痛难忍,教师快速用袜子勒紧受伤学生的脚踝,询问并确认只是扭伤后。让别的学生搀扶爱伤的学生到水管边,用自来水冲洗受伤部位。教师这时可以设置疑问,同学们在运动中遇到类似情况会使用这些方法急救处理吗?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活动前也可以让学生发问,进行问题讨论、意见交流。在操场实地操作练习伤患的搬运,在熟悉掌握时,安全地开展接力赛。

3.3.2 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

可通过个人计时赛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是理论知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死扶伤、换救于人生命的重要体现技能。但若缺少实践的练习,则很难在突发急救事件后有条不紊且准确地施救。

在体育实践课中创设情境,模仿地震后的急救场面。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在规定时间内.规定的胸压与口对口呼吸次数,动作频率要求准确,计时完成。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最终熟练掌握技能,增强施救效果。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急救知识的普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宣讲过程,严格的实践操作更有益于急救技能的掌握。

3.4 急救知识的普及

笔者通过给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发放急救知识宣传,邀请部分家长观摩急救在体育课中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庭急救意识。如果人人都能了解一些有关急救的常识,都会在紧急关头使用急救技能,就很有可能挽回一条性命。

积极的应急行为是挽救生命和减少财产损失最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救意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从而延伸到社会,把伤害降到最低。可见在学生中开展应急救护教育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可行性分析实施途径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