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抗逆力的干预策略实证研究

2013-09-23 00:47郝帅江南时勘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年9期
关键词:后测控制组讲座

● 郝帅 江南 时勘

■责编/韩树杰 Tel: 010-68345891 E-mail: hrdhsj@126.com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身体健康,但对于呈显性爆发趋势的心理疾病却不够重视。抗逆力(resilience)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抗逆力”一词原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随着学者关于良好适应(invulnerability)、易染性(vulnerability)和抗压力(stress resistance)的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对抗逆力概念的理解(Jew,et al.,1999)。抗逆力的研究始于美国上世纪90世纪70年代中期,目前对“抗逆力”一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和一致的中文翻译。有香港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抗逆力”(李德仁,2006),大陆有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心理弹性”(曾守锤,2003;于肖楠等,2005),也有些学者把它翻译为“韧性”(刘取芝等,2005)。萧爱玲(Siu,2006)对抗逆力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以及其它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本研究比较认同萧爱玲的观点,这一观点反映了抗逆力在压力情境下的主要功能,是应激(stress)和应对(coping)的和谐统一,是良性应激(eustress)的突出表现。抗逆力在压力管理中能够起到激发潜能、振奋情绪、增进健康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发展,抗逆力愈来愈被人们熟悉和关注,并在特殊高危人群(如生活条件恶劣的青少年、危机儿童等)的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Anthony,1974;Werner,et al.,1992;Luthar,et al.,2000),但抗逆力对于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积极意义的研究仍为鲜见。已有的研究一般通过比较高危样本中高抗逆力和低抗逆力两组人群在一些特征上的差异,得出影响抗逆力的因素。这种研究范式虽然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却忽略了更为庞大的普通人群,他们在生活中或未来的某一刻随时可能遭遇危机。压力和抗逆力是在哲学意义上互伴的对象。与其在人们遭遇危机之后再进行心理救援,不如预先进行提升抗逆力水平的培训。如何通过培训和干预提高人们的抗逆力,使之面临危机时能显示出较好的身心健康和积极的行为表现,是抗逆力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务员压力方面的研究不太多,主要集中于压力来源和表现等方面(Mariko,2007;潘莉等,1997;崔会玲等,2005;李志等,2006;禹玉兰,2007;高电玻,2009),而并没有从抗逆力机制上开展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公务员抗逆力模型,通过设计对比试验,测量不同干预策略实施前后的抗逆力水平和追踪测量的抗逆力水平,并进行对比,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

将被试分为实验组(根据不同干预策略分为实验组A、B、C、D共4组)和控制组;对4组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同时实施抗逆力水平前测,然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6个月的基于抗逆力模型的干预,而对控制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6个月之后,同时对4组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实施后测;后测之后,对所有的被试均不再进行任何干预,3个月后进行追踪测量。

选择北京4家机关的公务员作为被试人群。为方便研究干预的实施,首先在其中3家单位每个单位中随机抽取80人,分别称为实验组A、B和C,另外在这3家单位中每个单位随机抽取最终组成80人的实验组D,最后一家单位抽取80人作为控制组。选取被试群体的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级等构成比例比较接近,人口统计学因素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2.研究工具

本课题组研究开发公务员抗逆力问卷共20道题目,包含5个结构因素: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积极心态和环境互动。

本问卷编制过程严格遵守心理学问卷编制要求,经过300人预试和700人复试,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5个子量表的信度都在. 70以上,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各项目在相应的因子上均有较大的负荷,负荷值在. 50~. 74之间。各因子之间有较大的相关,相关系数在.58~. 85之间。

通过与Block和Kremen(1996)编制的自我弹性问卷(E98)做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公务员抗逆力问卷与自我弹性问卷(E89)的相关系数为. 57,且具有显著性(p<0.01)。公务员抗逆力各分量表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系数在. 47~ . 53之间,均达到统计学显著(p<0.01),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同时,公务员抗逆力各分量表之间都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 42~ . 70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都在. 70以上,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会聚效度。

自编公务员抗逆力问卷,信度和效度都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今后开展这方面实证研究的有效测评工具。

3.研究设计和分组实施

干预实验时间为2010年4月2日至9月30日。具体分组如下:

(1)实验组A:拓展训练组。每个月集体前往密云某拓展基地进行拓展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3小时,一共进行6个月,共6次。

(2)实验组B:团体讲座组。每个月在单位集体组织听心理健康讲座,每次讲座时间约2小时,一共进行6 个月,共6次。

(3)实验组C:电子邮件组。每周周末由研究者聘用的专人向被试发送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内容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一共进行6个月,共进行23次。

(4)实验组D:综合干预组,同时接受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讲座和电子邮件的干预措施。

(5)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研究方案

本研究干预方案的内容均选取围绕公务员抗逆力模型的五个结构因素来设计干预内容,以强调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职场心态、培养高效的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1)拓展训练方案

实验组A的拓展训练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每次训练项目开始之前,都有10分钟左右的破冰起航,进行热身,消除隔阂,舒展筋骨。训练项目结束之后,教练引导队员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分享体会和收获,最后教练对本次训练进行总结,布置思考问题,引导队员将训练中的收获迁移至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并从中受益。

由表1可以看出,拓展训练中的高台演讲、盲人方阵、圈中取水等项目主要是培训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通天塔、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项目主要培训的是团队合作能力;高空断桥、飞檐走壁等项目主要培训的是正确认知自我、挑战自我等能力;七巧板等项目主要训练的是突破思维模式的能力。其中每个项目并不只是单方面对一项能力起作用,而是对好几种能力产生影响,针对公务员抗逆力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积极心态、环境互动等因素进行干预。

表1 拓展训练实验方案

(2)团体心理健康讲座方案

实验组B的团体心理健康讲座方案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团体心理讲座方案

由表2可以看出,团体心理健康讲座的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公务员抗逆力中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和积极心态等因素进行干预。

(3)电子邮件干预方案

每周一次选取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http://www.psygwy.com/)上合适的内容或文章,以电子邮件形式由专人发至实验组C全体被试的电子邮箱。选择内容主要是针对公务员抗逆力模型中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和积极心态几个因素进行干预。

三、研究结果

1.组间测量结果

(1)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在实施干预前后的差异

具体结果见表3。干预实验的结果表明:控制组的前测和后测抗逆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A(拓展训练组)、实验组B(心理健康讲座组)、实验组D(综合干预组)的抗逆力在接受干预前后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得分差异显著,初步说明这几组被试的抗逆力水平有所提高。而实验组C(电子邮件干预组)的被试抗逆力得分在干预前后并没有变化,说明实验组C的干预没有起到明显作用。笔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而忽略了相关邮件。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异

(2)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后测与追踪测的差异

具体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A(拓展训练组)、实验组D(综合干预组)的后测和追踪测量抗逆力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停止拓展训练干预3个月后,被试抗逆力水平还维持在干预后的水平,没有明显降低。实验组B(心理健康讲座组)的后测和追踪测量抗逆力得分差异显著,说明停止团体心理健康讲座之后,抗逆力水平有明显下降,说明在停止干预后,实验组B被试抗逆力没有得到保持。实验组C(电子邮件干预组)和控制组后测与追踪测量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可见,实施拓展训练和综合干预的两组,在追踪测量时抗逆力仍然得到了维持,并没有明显随时间下降。

表4 实验组与控制组干预后测与追踪测量的差异

(3)实验组A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的差异

具体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经过拓展训练,前测与后测主要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环境互动因素上产生明显差异,说明拓展训练可以较为有效的影响以上几个因素,产生有益的效果,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3个月的追踪测量后发现,拓展训练对于人际关系和环境互动仍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研究发现,由于拓展训练的主要训练内容是基于公务员抗逆力模型中结构因素制定的,主要培养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凝聚力,而且与心理健康讲座相比,拓展训练更注重个人亲身的体验性,因此干预效果较为明显。

(4)实验组B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的差异

具体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经过集体心理健康讲座的干预,前测和后测主要在人际关系和积极心态因素上差异显著,说明心理健康讲座对以上两个因素产生有益的效果和积极的作用。经过后测,心理健康讲座的积极效果变得不显著,说明心理健康讲座的效果维持性不是很理想,需要持续进行才能加强。

表5 实验组A组干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量的差异

表6 实验组B组干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量的差异

(5)控制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的差异

为了对照说明控制组在正常的生活中的抗逆力变化情况,本研究对控制组前、后测与追踪测量也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中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因素差异显著,在追踪测量和后测之间自我认知因素差异显著,但抗逆力总分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控制组在正常的生活中,抗逆力水平也许会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产生波动。

2.组内测量结果

我们在实施干预的前测时发现,组内被试表现出了个体抗逆力水平差异。在干预过程中发现,同样的干预措施和干预内容对不同个体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有的研究对象经过干预培训后抗逆力得到提高,而有的研究对象通过抗逆力干预培训后抗逆力并没有提高。这种现象不仅在几个单一项目的实验组(组A和组B)中出现,在综合干预组(组D)中也发现有3名被试在参加了集体心理讲座、拓展训练、电子邮件干预三种复合干预之后,抗逆力没有提高。也就是说,这几种措施对这3名被试都没有起到干预效果,而这3名被试的共同点是前测时抗逆力水平较低。

四、分析与讨论

组间抗逆力干预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设计针对公务员抗逆力模型五个结构因素(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积极心态和环境互动)的干预方案,经历长达6个月的分组对比干预实验和3个月的追踪,产生了一定干预效果。其中,以拓展训练和心理健康讲座的干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具体结果为:

(1)拓展训练方式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和环境互动因素上积极作用显著,而且在停止干预后3个月的追踪测量中仍表现出对人际关系和环境互动产生积极效果。

(2)团体心理健康讲座在干预期间对抗逆力中人际关系和积极心态有积极效果,但是一旦停止干预,效果变得不再明显。

表7 控制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量的差异

(3)电子邮件干预则在整个实验干预过程中未能体现出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抗逆力是可以通过培训被提高的,选取合适的干预策略非常重要。拓展训练由于其更注重个人亲身的体验性,增加公务员的团体归属感,增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从而对提升抗逆力效果明显。

对于组内个体的抗逆力研究,我们发现任何干预策略均未产生效果的3名被试有共同的特点:前测时就表现出抗逆力水平比较低。笔者曾以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联系这3名被试,试图建议他们到更专业的心理诊所接受检查并进行心理调试,但均无回应。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十分隐蔽,不容易被外界发现。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对被试进行干预培训前,应首先对被试根据其抗逆力水平进行分级,确定被试的抗逆力水平层级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措施进行干预。

在实际干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公务员人群自尊感比较强,对于让他们主动前往到外包型专业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可能性比较小。本研究在取样过程时曾遭遇过困难,多数公务员单位都拒绝进行员工的心理健康调查,笔者曾联系过北京市近40家单位,但大部分单位都不愿意参与研究,而且大部分单位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心理调试部门或机构。

综上可以看出,基于抗逆力模型的干预对提升抗逆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以上哪种方式,都是单一的干预行为,而非系统的促进干预。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可能有一种干预措施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提出公务员抗逆力提升系统框架图(见图1),并认为提升公务员抗逆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组织支持,深化组织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重视和对抗逆力提升工程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2)要根据抗逆力水平对公务员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其所在级别采取针对性更强、更合适的培训策略。

(3)结合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两方面形式进行援助,由组织内部机构将外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请到组织中来,对组织内部每个员工进行援助和干预。这样能使得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减少个案被关注的程度,才能保证公务员在不被泄露个人隐私情况下,愿意投身参与抗逆力的培养。

图1 公务员抗逆力提升系统框架

本研究只选取了公务员作为试验被试,但选取不同干预策略作了长达6个月的研究以及3个月追踪的纵向研究,并验证了不同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性,为证实公务员抗逆力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很强的效度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从卫生系统,而且要从教育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甚至法律保障系统来全方位、切实有效地加以保护和提高,形成一个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努力从个体、组织和社会各个层面缩减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比例,从而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国民活力,推动民族振兴。

1.Jew, C. L., Green, K. E., & Kroger, J.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y. Measurement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9,32:75–90.

2.Siu, O.L. Resilience.Peking U Business Review, 2006(4):72-74.

3.Anthony, E. J. The Syndrom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 The Child in His Family: Children at psychiatric risk,International Yearbook, 3. New York:Wiley,1974(3):529.

4.Werner, E. E.& Smith, R. S. Overcoming the odds: High 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92.

5.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2000,71:543-562.

6.Mariko Kawaharada.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Japan Ind Health, 2007,45(2),47-55.

7.Block, J .&Kremen, A.M.. IQ and ego 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 2):349-361.

8.李德仁:《以培育少年人的抗逆能力作为预防香港青少年问题恶化的一种对策:成长的天空》,首都师范大学“跨越文化背景的抗逆力途径——中国的研究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年。

9.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载《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10.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机制》,载《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3期。

11.刘取芝、吴远:《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崔会玲、田俊:《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第3期。

13.潘莉、佘双好、李怀军、戴永胜:《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4.李志、李政:《公务员工作压力调查及相关建议》,载《重庆行政》,2006年第3期。

15.禹玉兰:《澳门公务员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期。

16.高电玻、危莹:《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对策》,载《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后测控制组讲座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