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图书馆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2014-02-11 23:49徐峻嵘
图书馆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信息

徐峻嵘

(江苏开放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开放大学图书馆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徐峻嵘

(江苏开放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旨在探讨通过搭建一个嵌入式的服务平台,打造远程、开放、网络化的开放大学图书馆,形成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对读者的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终身学习形成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网络 图书馆 嵌入式服务 平台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目的,使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于其是否有利于学员全面发展和终身持续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构建以网络为主,与读者需求相适应、相衔接的文献资源服务系统,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知识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1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1.1 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员满足于对课本的知识掌握,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很充分,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图书馆只是资源的提供者与保管者,与读者处于准分离化状态。

开放教育模式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引导者,以知识服务和读者教育为中心,着力培养读者的创造性学习、主动性学习,一切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从读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服务于读者,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双向互动,从而为开放大学师生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同时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1.2 从阶段性服务到为终身教育服务

开放教育主要是面向广大在职员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全面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开放学员学习的应用性、目的性、针对性较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为了更好地在工作上、事业上有所提高,需要扩大知识面,做到学以致用,这使得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大部分学员选择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大多数学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学习能力以及学历,但同时他们又存在工作与学习相冲突的矛盾,时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学员的年龄、职业、地区、学历、目的呈现多样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呈现阶段性,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多元化,要能做到根据读者需求,及时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资源,从提供阶段性服务到为终身教育服务。

1.3 从校园服务到社会化开放服务

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范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借助于网络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借助开放大学系统强大的网络基础,开放大学图书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边远和贫困地区开展远程服务具有极大的优势,由省级图书馆建成远程服务中心,地市县开放大学建成远程服务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搭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为社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及教育机构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2 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

开放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免费信息资源,因受到知识保护措施的限制,只能在校内使用,但开放学员的学习大多在校外完成,而网络上相同的资源则需要付费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放学员学习资源的获取,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为开放学员及时提供与其岗位需求相适应、相衔接的免费的图书馆资源,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知识咨询”服务。

2.1 信息资源建设

传统图书馆资源包括纸本资源、音像资源、图书馆实体服务等。

网络的发展给信息的利用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资源已逐步代替传统纸本资源,在图书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一方面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需要图书馆不断吸收新技术,对其加以整合。由用户提交请求,系统分析用户需求,按照一定程序对各种离散无序的信息进行关联整合再加工,提炼用户感兴趣的、相似的信息,重新组成新的资源,形成系统化的、有序的资源体系,定期向用户进行推送,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实现知识增值。

近年来,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开放大学在线用户通过登录数字图书馆,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信息资源。图书馆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虚实结合,提供丰富多样的纸本资源、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数字图书、数字期刊、图书荐购、参考书目、考试题库、素质教育资源库、网上论坛、相关学科链接、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等。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吸引读者参与网上活动,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的资源平台。开放大学图书馆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如提供文献复印、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利用远程教育终端面广量大的便利性,努力构建基层图书馆资源库,以方便更多的读者使用。同时加大网络资源的监管,去伪存真,过滤不良信息,消除垃圾信息,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

2.2 信息检索平台建设

2.2.1 目录查询系统:传统的图书馆目录是卡片式目录,手工查找,费时费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图书馆已经采用机读目录代替手工卡片式目录,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进入馆藏书目查询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本馆的图书信息资源。

2.2.2 跨库检索系统:提供统一的访问门户,集成各类异构数据源,用户可同时在多个数据库系统中进行检索,系统对检索结果进行整合、去重、排序等,再将结果提供给用户。跨库检索的发展方便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提高了数据库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共享。比较著名的有Interspace系统(美国伊利诺依大学)、SearchLight系统(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以及我国的CSDL集成检索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CALIS统一检索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NKI跨库检索系统(CNKI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等。

2.2.3 工具软件下载及使用界面:提供通俗易懂的信息资源使用界面,包括常用工具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方法、信息检索技巧及信息获取途径介绍等。

2.3 学科导航系统

2.3.1 学科专业资源导航:建立学科行业数据库、特色学科数据库、核心期刊导航、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等;通过与院系合作,参加院系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会议,加强专业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扩大专业资源的覆盖面,不仅提供相关的书刊信息,还提供经过整理整合的行业信息动态、实验实训项目信息、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相关链接。

2.3.2 学科专家资源导航:专家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联系人,组织专门的学科专家为师生提供本学科的资源,如电子资源、印本资源、咨询服务等,帮助读者了解和使用本馆资源,辅助读者设计课程、论文、科研等项目的研究方案,由本学科专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多层次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学科咨询服务;收集专家论著、论文、学术报告、灰色文献、实验数据等。

2.3.3 教师信息资源导航:收集教师的论文、教案、课件、学习资料、PPT、视频、音像资料、图片、档案、手稿、绘画等资料;与院系合作,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师购买教学所用辅助资料;根据不同学科、区域,在院系聘请教授任兼职图情馆员以便与学科馆员交流联络,由读者直接联系相关资源建设人员推荐新资源,采取在线提交荐购信息、院系联络人定期听取荐购意见等方式,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文献资料。

2.3.4 学生信息资源导航:对新生进行信息检索能力培训,了解网络学习的特点,掌握图书信息检索的技巧,使学员学会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注重收集学生的获奖成果、论文、设计作品;聘请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跟踪课程教学,辅助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图书信息资源;为课程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源,并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学生利用专题数据库,辅助学生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写作方法、寻求教授专家的支持与帮助等;在学生中聘请学生馆员,及时反馈信息,推广图书馆活动。

2.4 专题资源导航

2.4.1 嵌入科研服务

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较高,要求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及时的、较为全面的、最新的相关专业的科研信息。

成立学科馆员团队,指定专门人员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科研人员,主动融入院系的科研活动中,与科研人员密切沟通,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根据科研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科研人员的需求,及时提供图书馆的各种信息服务,拟定图书馆资源利用方案,并提供跟踪服务,将图书馆信息服务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多方搜集、汇总、整理研究所需的相关文献,并充分发挥馆员团队的潜能和才干,对相关信息进行吸收、加工、转化,形成新的信息、建议、策略等提供给科研人员,以节省科研人员时间,缩短科研周期;对科研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存档,作为新的信息资源加以入藏、利用等。

2.4.2 嵌入辅助决策

利用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加工相关信息,提供给学校各级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3 嵌入式服务交互平台建设

开放大学图书馆运用远程交互式网络空间环境,将各种信息资源集成在一个门户下,融合多种网络交互工具,建立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广大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文献检索、查新、文献传递、学科服务等。下面介绍几种图书馆常用的网络交互式平台。

3.1 网上论坛

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一种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以文字为主要界面,网友彼此交流,依据使用者的要求和喜好进行版块的划分设置,用户既可在BBS上获得各种信息,也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分享个人观点、进行互动讨论,在BBS上交流可以匿名的方式,不受时间、空间、身份地位的限制,就任何问题进行讨论。BBS被很多高校采用发展为校内论坛。如南京大学的“小百合”、北京邮电大学的“北邮人论坛”等。

3.2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采用“储存-转发”方式,在网络上传送信件、单据、资料等信息的通信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邮件的信息具有非实时性,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只要有网络,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快速地、不受地域限制地、以低廉的价格与任何一个地方的网络用户实现交流与沟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互通信息的时间。同时,用户可以获取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轻松实现信息搜索。

3.3 博客

博客是一种网络交流网站,通常由个人管理、需要不定期更新文章。根据张贴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内容以文字为主,结合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文章等,一般来说博客内容要“精”,具有可读性,不能只是转载,还要有适量的原创,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比较著名的有新浪、网易、搜狐等博客。

3.4 微博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读者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共享便捷。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微博的内容短小精悍,限定为140字左右,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较低,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要求的那么高。微博宣传的影响力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具有很大弹性,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发布信息的吸引力、新闻性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该用户的人数也越多,影响力越大。

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

3.5 即时通讯

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按使用用途分为企业即时通讯和网站即时通讯,根据装载的对象又可分为手机即时通讯和PC即时通讯,手机即时通讯代表是短信,网站、视频即时通讯如MSN Messenger、QQ、微信、阿里旺旺、网易泡泡、移动飞信等。

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网络的即时通信软件。2014年4月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两亿人次,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之一。读者可通过QQ实现多人聊天交流、共享文件、相册等。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种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在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等手机平台上都可以使用。微信支持多种语言界面,支持WiFi无线局域网、2G、3G和4G移动数据网络,支持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微信要求实名认证,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实时和一群人语音对讲,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MSN”是英文“Microsoft Network”的简称,它是微软公司提供的一项网络服务软件,于1995年8月24日和WIDOWS95同时推出。它是能提供视频、音频等服务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与大家经常使用的QQ类似。

3.6 手机图书馆

手机图书馆又可称为“无线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是基于手机的图书馆嵌入服务平台,最早起源于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基于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系统,为I-MODE手机读者提供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随着中国移动信息业务的发展,当前的手机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

手机图书馆系统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它可以很好地与数字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并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终端,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尽可能多地在手机上实现。

图书馆可以利用论坛作为平台推荐热门话题、进行各类活动与讲座的预告和推广,吸引学生参与图书馆活动,调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尤其专题性论坛对学术科研、教学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利用博客、微博发布通知、推荐新书、与读者互动,可以全方位展示图书馆,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让更多读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图书馆开展信息预告、图书推荐、期刊推荐、活动通知、参考咨询等,读者通过移动终端可以方便地获知图书馆信息、在线咨询等,但因即时通讯偏向一对一沟通,信息发布具有一定的局限,可以作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一个补充。

手机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通过手机或移动终端登录手机图书馆WAP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完成书目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读者证挂失,获知新书公告信息、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办证须知、自己的图书借阅信息等,读者可以发送相关留言、咨询、报修、投诉、建议等;还可以通过手机推荐图书,供采编人员参考。另外读者还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来定制各种信息服务,如绑定手机号码、图书到期提醒、定制图书馆举办的各类讲座及活动通知等个性化服务。

4 嵌入式服务平台馆员队伍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按照“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业务流程来设立业务部门,以文献为中心,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主导,读者服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范围较为狭窄,读者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知识缺乏,无法与教学科研相融合;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全媒体流通下的图书馆服务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科为中心,通过网络,实现了全时空服务,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图书馆、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馆员除了能提供常规咨询服务外,还必须具备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图书馆管理职业技能,有专业信息搜索、整理、加工的能力,能依据用户要求,提供专业领域个性化、专业化的深层次咨询服务。

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建立一支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接由学科馆员承担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包括构建专业信息资源库、提供咨询服务、管理学科网站等,通过调查用户需求确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向,使服务更加深入化、有针对性。

信息筛选与加工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丰富,熟悉馆藏资源结构,了解图书信息动态,能将本馆的资源、获取的其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优化。

网络技术服务能力:了解网络、熟悉网络,适应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平台构建模式等,学会通过远程交互式网络空间环境,利用网页、QQ、BBS、实时通讯、微博、手机图书馆、专题讨论、网上论坛等进行各种答疑、网络交互讨论,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服务于读者。

与读者的交互能力: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热情、细致、认真地予以解答,会利用电话、信件、网络、多媒体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实现图书馆人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的交流,指导与处理读者反馈的信息。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使读者养成熟练利用网络、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线支持与服务能力:广大基层工作人员技术更新较慢,服务能力不够,因此需要各级图书馆工作人员合作、沟通、研讨,总分校结合,互相渗透、互相支持,充分利用各地分校的资源,总校利用较强的技术优势,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依据各图书馆工作目标、内容、学生的结构水平,定期对工作人员加以培训,以提高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团队协作能力:学科馆员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其他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网络管理人员等相互交流、激励,共同进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开拓创新服务模式。

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图书馆积极变革,综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嵌入式服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通过电子邮箱、手机图书馆、实时咨询系统,设立以院系教师为主的“图情顾问群”、以学生为主的“学生图书馆员群”、以开展全省系统读书节活动为主的“读书群”等,吸引更多读者学会使用图书馆,参与图书馆的活动,对深化图书馆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

[1]刘星星.高校图书馆基于微博的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10):79-81.

[2]黄思玉.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3(10):59-64.

[3]李白杨,白广思.面向知识咨询的图书馆移动服务设计与实现——以微信公共平台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69-72.

[4]蒲莉.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110-112.

[5]王静,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0):45-49.

徐峻嵘女,1971年生。本科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G252

2014-04-25;责编:王天泥。)

*本文系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开放大学图书馆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3SEW-Y-0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信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订阅信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