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空间的建构

2014-02-28 06:18卞素萍
关键词:校园大学历史

卞素萍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

大学文化空间的建构

卞素萍1,2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

城市;融合;大学;文化空间

大学文化的发展对城市意义重大,因此,大学要与城市公共文化融合并促进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大学文化空间不仅包括物质实体要素及其特色,还包括教育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大学文化的精髓要反映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大学的历史文化脉络对促进师生形成认同和归属感有重要意义,所以大学文化空间的重塑是物质实体要素与城市公共文化、人文精神特质、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度整合。

大学所凝结和沉淀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精神根植于它所在的自然物质要素、校园建筑、空间特色、历史文化脉络、大学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特色之中,这些要素已成为其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法国学者法兰辛·德密歇尔指出:“大学的未来发展就是一种交融行为——内在的交融、文化的交融、多学科的交融,更是一种城市的交融。”[1]从文化视角展开校园文化研究,把握校园文化空间的内涵,才能把握大学校园未来建设的宏观方向,对于揭示驱动大学各方面深层结构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融合:大学与城市公共文化

大学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一座城市最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本之一,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大学对于城市经济和产业的促进、城市社会的文化建设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大学的主流模式都强调大学与城市的开放交融,我国传统大学校园自我封闭的空间模式有损于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中心和引领者所应有的开放姿态与程度,因此,现代中国大学空间形态转变的目标是建设开放的大学。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所在,大学与城市公共文化诸如教育、哲学、历史之间密切相连,所以优秀的校园总是折射出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正如布鲁贝克所言:“每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2]大学是现代社会的灵魂,是塑造社会公共精神的核心所在,远超出了传授和生产知识的“目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担负的是对公民人格和社会的建设,要彰显现代教育机构的生存姿态,构建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如威斯康辛大学所强调的四项“放大”目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运用跨学科方法探讨社会问题;促进远距离学习;扩大终身教育机会[3],就很好地呈现了大学文化空间的定位与特色。高校自然成为培养各项专业人士之所,并让他们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大学又是自由开放、充满创意的生活空间,对市民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城市活力。因此,大学应促进公共文化的发展,不但要肩负推动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任,还要提供未来公民社会建设的平台。

二、表达:大学的物质环境与空间特色

环境优美的校园能培养学生自由奔放的浪漫情怀;充满历史感的校园易于培养学生沉稳自信的精英气质;而清幽独立的校园易形成严谨扎实的治学传统。大学的特色景观赋予校园物质要素和环境以文化内涵,能达到使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台湾大学校园宽广的椰林大道已成为校园的象征,其两侧的龙柏、杜鹃花的植栽世俗化了校园空间的神圣性;同时被市民当作一种补偿性的另类公园与有书卷气的公共空间,展现了一种自己也未察觉的都市空间的开放性。台大校长傅斯年就任期间为学校建立起长远的制度及校风,形成学术独立精神与传统。台大将他葬在校园一角的植物标本园中并改称傅园,这已成为台湾大学历史遗产的一部分[4]。美国俄亥俄州的中央州立大学的保罗·罗伯逊的雕像强调了文化的传承,感受新旧景观的差异是一种审美和受教育的体验[5]。积极培育和塑造校园空间特色也是完善其功能、提升师生员工的生活品质、延续校园文脉与提高校园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关注校园文明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正确引导空间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校园空间特色的研究和规划引导,积极推动其保护与规划建设。

每座校园都有自己的自然和文化历史,通过校园景观来识别、改造和诠释历史是校园规划的目标之一。哈佛大学的霍尔登教堂最初修建的目的是用于祈祷,后来改建成化学大楼,最近又成了学院唱诗班的总部,在哈佛校园里,这一景观引发了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6]。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校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作为传播知识与教化精神的场所,其蕴涵的文脉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原有物质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对环境特色的不同理解,寻求属于校园空间自身最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来表达自身风格,表达新旧之间的传承,显现自身的特色。因而,创建大学校园环境的自身特色,传承校园文化并追求适度创新才是发展目标。

三、精髓: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观念、发展目标、修养、行为取向等的总和,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精神,是孕育和滋生学者气质的土壤,是大学的精神家园。因此,大学的战略规划应以此作为规划的基础。这其实也意味着大学文化不是静态的,仍保留着那些遗传因子即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7]。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决定着它的面貌和发展方向,影响其战略思想和规划实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大学精神是为树立正确目标和更有效地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正是缘于这一思想,才能使大学保持常新和不断的进取精神,而大学的成员对这个精神共同负有责任。下表中列举了几所优秀大学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呈现了大学在各自发展中各具特色的理念和目标。

表1 大学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是“共同”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追求,使其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它还可以帮助提升校园形象和文化表述,因为物质要素在不断地更替,但相对稳固的是大学的精神及其独特性。当代大学校园是一个饱含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校园空间环境。它能传递一定的思想和意境,给人以更高层次的精神支撑[8]。

四、认同:大学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

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物质环境之上的校园历史、文化的精神空间,是物质环境之上的精神依托,包括历史、地域、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其文化历史脉络的传承和其包容性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融合。同时文化传承表现为博大的人文关怀,尊重每个人的自由自主、平等的权利和自我价值,而高品质大学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理应追求深层意义上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和智慧的深层挖掘以及情感的充分释放,保证师生在学习、活动、交往、合作中融入亲情,让他们找到归属感。

诺伯舒尔兹强调文化系以抽象性和具体化为基础,既有的社会、文化等条件不可能产生由人为场所具体化的意义,不过意义可能被社会、文化等力量所利用,它是在意义可能性中的一种抉择[9]。所以,大学文脉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和传统的聚落环境空间的结合,不同的是它总试图反映高等教育的学术理念及人文精神。许多大学将地方传统和现代特色很好地结合,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和形象。同时校园公共领域承载着特别的文化信息,涉及在校园等聚集场所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事件和节日,它们与物质要素同样重要。

美国校园之所以被称为文化的、求知的校园,缘于人们对校园的珍爱和历史的尊重。大学历史空间的保护是探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的特质,进而寻求深层的解释。历史空间是校园氛围的物质基础和促进氛围形成的精神象征,校园空间中记录了事件、前人的足迹、场景,承载了教学、社会和文化、美学的向度。大学历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反映出其灵魂、文化和意象、风格及其未来性。正如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那些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10]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大学的历史文脉能使人感受到认同,透过从记忆到历史的传递以及学校有形的校园特征和无形的活动和事件,创造出新校园共同的记忆,才能实现大学的永续发展。

[1]黄全乐、李涛:《大学与城市:法国大学校园变迁的启示》,《建筑学报》,2004年第5期。

[2][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郑继伟等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7]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2页。

[4]夏铸九:《夏铸九的台大校园时空漫步》,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6-20页。

[5][6]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223页。

[8]贺尊:《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9]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70页。

[10]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传承研究》,《华中建筑》,2009年第7期。

The Reshaping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al Space

BIAN Su-ping1,2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1167;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210096)

city;fusion;university;cultureal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ities.The university should mix with the urban public cultural and promote the role of city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University culture space not only includes material entity elements and its features,but also includes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content.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find the meaning of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The essence of culture should reflect the university's core values.So the reshaping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al space is to highly integrate material entity elements with the urban public cultur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humanistic spirit.

G647

A

2095-5170(2014)06-0142-03

[责任编辑:魏善玲]

2014-10-20

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22)、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1401008C)研究成果之一。

卞素萍,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历史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