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内在和外在动机的比较研究①

2014-03-02 05:52王莹韩帅红赵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测度动机运动员

王莹 韩帅红 赵蓉

(1.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 2.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1)

行为动机的分析对运动行为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一定的动机所支配的现象有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员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以及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反复练习[1]。

从动机的期待理论看,运动所要传达的目的可以即体现在活动本身,也体现在活动以外。活动目的存在于活动本身时的动机被称之为内在动机。内在因素激励着活动,举例来说就是对于活动自身感到了兴趣;活动的目的存在于活动以外时的活动的动机被称之为外在动机,外在因素激励着活动,举例来说就是物质、赏罚以及精神奖励等。

对山西省非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进行比较,考察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体育活动中对非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大学生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山西省高校非体育专业文理科学生160人及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100人,平均年龄20岁,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的平均运动次数为2.6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的编制依据德西和瑞安的关于动机的认知评价理论和佩蒂德勒的运动动机测量评定量表。问卷设置了六个测度,即:求知、完成、刺激体验(内在动机)、内投、外在调节和同一化(外在动机)。

1.2.2 数据统计方法

表1 外在动机各测度得分分析结果

表2 内在动机各测度得分分析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在动机差异分析

外在动机包括外在调节、内投和同一化。外在调节支配的活动由外在因素控制,如他人提供的物质报酬,他人施加的强制,这时活动者参加活动不是为了其中的乐趣,而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负性结果。内投是指外在动机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了的外在动机不用来发动活动,反之,相应的活动由内在压力来强化(如内疚或焦虑)[2]。如运动员为取得优异成绩,刻苦训练,如果不那样做就会有一种焦虑感,或者是体育活动参加者为了美的需求,有一种保持体型的压力。同一化是指发动活动去达到对于人有重要价值的外在目的,这种活动是自我决定的、内在调节的。如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表1结果显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外在动机除了在内投这个测度上的分数高于体育专业学生,在外在调节和同一化这两个测度上的得分均低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3]。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受到更多的外在因素的激励。这是由于在专业运动中,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获胜,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报赏。运动员承受着来自个方面的压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去打败他们的对手,一直处于一种竞争的气氛中,外部奖励对于竞争者是最重要的,运动员表现的好,并表现出强烈的动机,是因为运动员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如教练员、父母、观众、队友的认可和赞许,他们的活动更多的是受到外在因素的激励,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外在动机起着主导作用。

在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开始的体育活动动机就是为了体育课的考核和达标,当考核结束后,体育活动也就停止了。在这里他们的参加动机是外在动机,其激励因素是体育课的考核和达标。还有部分女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减轻体重,在这里参加动机也是外在动机,即减轻体重,但这部分女生大多也中途退出了,其主要原因是她们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明显的效果[4]。有研究显示,92%的人因为6个月内未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从而退出了体育活动。在许多情况下,体重的减轻需要较长的时间,参加者不可能获得直接的报赏。有的是在减轻了体重以后,放弃了体育活动,结果又重新获得了减去的体重。由此可以看出,外在动机在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动机让人开始活动,但不能保证活动的持续性。

2.2 内在动机差异分析

内在动机它包含求知、完成和刺激体验。求知来源于人对的认识需要,具体表现是探究、好奇、寻求学习,它促使人去学习、去理解新事物,并从其中寻得乐趣和满足。完成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胜任感和完成操作的动机。刺激体验是体验活动中感性刺激的动机,包括美的体验、兴奋以及完成最佳运动操作时的感受等。

表2结果显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求知和刺激体验这两个测度上的分数高于体育专业学生,在完成这个测度上的分数低于体育专业学生,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根据影响动机的信息源,Weiss等提出影响动机的因素受个人、目标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5]。能力知觉理论中,尼科尔斯认为,个体至少有两种建立能力知觉的方式,一个是与他人比较,自己是否占有优势的知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认为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完成活动时,个体考虑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把自己放在一种竞争的情景中,把完成任务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受到与他人比较的影响,这种动机目标被定义为“自我定向”。另一个是注重自我改进和成功地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能力是无差异的,能力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个体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动机目标被定义为“任务定向”。能力知觉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能力知觉高时,他就会参与到活动中去。罗伯特等人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者,一般是能力知觉较高者,还表明能力知觉高者更可能参加有组织的运动队[6]。在体育情境中,由于其内在的竞争性,更强调自我定向,为了证明一个运动员表现的如何好或不好,就不可避免的把这个运动员与其他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实际上,由于任务难度常由运动员的能力所决定,自我定向是用来获得成功或失败信息的唯一方式。成功能够证明他们的高能力,能力知觉高的运动员在体育情境中更加努力,坚持时间更长。获胜和成功的完成操作使运动员(体育专业学生)获得更高的胜任感。

教育心理学提出,任务掌握的气氛会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能力知觉、内部动机,使其得到满足。任务掌握定向中的学生比成绩掌握定向中的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愉快感,且具有更高的内部动机。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强调任务定向,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情感上的快乐和满足。内在动机在他们的体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3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知觉以及因果控制源(指人们对某一特殊行为原因的认识。内部控制源指行为由内部所发动,而外部控制源是指行为由某些外部因素所激发)的知觉变化将产生不同的内部动机[7]。在20世纪70年代,有些研究表明,当个体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时为其提供外部奖赏,将会导致内部动机下降,被称为“德西效应”。德西认为这是由于因果控制源发生了变化。本来由内部控制源所支配的行为受到外部奖励时便发生变化,结果降低了内部动机。能力知觉变化也有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影响。德西和瑞安认为任何一个能促进内部控制源知觉的事件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增强,任何一个能增强能力知觉的活动,将提高内部动机。外在因素(外在激励因素或外部事件,如赏罚等)对于内在动机的影响取决于机能意义即心理意义。机能意义可以是信息的(强化自我效能),也可以是控制的(控制行为的企图)[8]。控制机能迫使人去取得具体的结果,从而削弱内部动机。由于外在动机常常被用来控制人,而内在动机的核心又是自我决定,因而人们容易把外在因素的意义觉察为他人的控制意图,进而限制他们的自我决定。在本文的研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内在动机强于体育专业学生可以推论为,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控制机能起作用,因而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内在动机较弱,外在因素的信息机能在非控制性情景中即自我决定的情景中起作用,提供关于胜任的正反馈[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内在动机的求知和刺激体验这两个测度上的得分高于体育专业学生,在完成这个测度上的得分则低于体育专业学生,均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内在动机在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体育专业学生在外在动机的外在调节和同一化这两个测度上的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内投这个测度上的得分则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外在动机在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3.2 建议

(1)自我决定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要。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安排上,应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感、新奇感、自尊感。在教学的课堂上使用区别方式时,学生们的内部动机水平远高于一般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多,可以自由的在两个可替换的练习中做选择,练习时可以由自己选择难度水平,教师职责只是对每个学生加以指导。由此可以看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对于提高内部动机水平有很大作用。任务掌握的动机气氛在提高学生的能力知觉、内部动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工作者尽量把体育课的动机气氛设置为高任务掌握定向,而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体育工作者应恰当的使用外在激励因素提高学生的外在动机水平。这种外在激励因素可以是正性的如表扬、奖励,也可以是负性的如批评、惩罚。但是盲目的对外部动机进行激发后果就是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致使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变成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的外部动机,奖励或惩罚一旦减少或撤消,学生的动机也会减弱或消失。造成奖励和惩罚的“过当效应”。所以奖励和惩罚的运用,教师要慎重把握,在运用时要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规范、奖励和惩罚的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策略。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平.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与体育专业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55-59.

[4]焦宇锋,钱志明.对体育锻炼中影响活动动机的心理因素的探究─—一种多维动机观在体育锻炼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68-70.

[5]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8-31.

[6]林少娜.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2(3):113-114.

[7]吴秋林.江西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6):41-44.

[8]王礼丽.影响人体健康的几个基本因素[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64-65.

[9]杨俊涛,郭良奎,赵伟.论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天中学刊,2003,4(2):110.

猜你喜欢
测度动机运动员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局部紧的阿贝尔群上谱测度的几何结构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