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的作用

2014-03-21 05:29钱会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内经经脉

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太素》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的作用

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首倡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使《内经》经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医理论体系框架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反映中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纳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种理论,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整体,是首尾一贯、一环扣一环的思想逻辑体系[1]。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其原创思想和结构内容之渊源,无疑应追溯到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而《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2]是我国隋唐时期杨上善奉敕撰注,其首次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不仅系统地反映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而且使《内经》经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

1 《太素》开辟分类研究《内经》之先河,勾勒中医理论体系之轮廓

从内容结构看,《内经》属于医学论文集体裁,凝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组成《内经》的《素问》与《灵枢》两部著作,各自均以81篇文章呈现其内容。从所蕴涵的学术思想看,《内经》论述理论体系的同一内容,往往分布于多篇文章之中,有时一篇文章的叙述之中,又常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内经》蕴含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相关思想,然而其各篇的编排次序与内容分布本身,则尚未建立反映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杨上善首倡分类研究《内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分门别类编次并予以注释,撰著《太素》,开分类研究《内经》之先河,现存的《太素》分类结构内容包含19个方面。(1)摄生(顺养、六气、九气、调食、寿限);(2)阴阳(阴阳大论、调阴阳、阴阳杂说);(3)人合(天地合、阴阳合、四海合、十二水);(4)脏腑(五脏精神、五脏命分、脏腑应候、脏腑气液);(5)经脉(经脉连环、经脉病解、阳明脉解、经脉正别、脉行同异、经络别异、十五络脉、经脉皮部、督脉、带脉、阴阳脉、任脉、冲脉、阴阳维脉、经脉标本、经脉根结);(6)输穴(本输、变输、府病合输、气穴、气府、骨空)。(7)营卫气(营卫气别、营卫气行、营五十周、卫五十周);(8)身度(经筋、骨度、肠度、脉度);(9)诊候(死生诊候、四时脉形、真藏脉形、四时脉诊、人迎脉口诊、色脉诊、色脉尺诊、尺诊、尺寸诊、五脏脉诊、虚实脉诊、杂诊、脉论);(10)证候;(11)设方(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针石、知汤药、知官能);(12)九针(刺法、九针所主、三刺、三变刺、五刺、五藏刺、五节刺、五邪刺、九刺、十二刺、量缪刺、量气刺、量顺刺、疽痈逆顺刺、量络刺、杂刺);(13)补泻(天忌、本神论、真邪补泻、虚实补泻、虚实所生);(14)伤寒(热病决、热病说、五脏热病、五脏痿、疟解、三疟、十二疟);(15)寒热(寒热厥、经脉厥、寒热相移、厥头痛、厥心痛、寒热杂说、痈疽、虫痈、寒热瘰疬、灸寒热法);(16)邪论(七邪、十二邪、邪客、邪中、邪传);(17)风论(诸风数类、诸风状诊、诸风杂论、九宫八风、三虚三实、八正风候、痹论);(18)气论(三气、津液、水论、胀论、风水论、咳论);(19)杂病(重身病、温暑病、四时之变、息积病、伏梁病、热痛、脾瘅消渴、胆瘅、头齿痛、颌痛、项痛、喉痹嗌干、目痛、耳聋、衄血、喜怒、疹筋、血枯、热烦、身寒、肉烁、卧息喘逆、少气、气逆满、疗哕、腰痛、髀疾、膝痛、癃泄、癫疾、惊狂、厥逆、厥死、阳厥、风逆、酒风、经解、身度、经络虚实、禁极虚、顺时、刺疟节度、刺腹满数、刺霍乱数、刺痫惊数、次腋痈数、病解、久逆生病、六府生病、肠胃生病、经输所疗等)[2]1-31。

诚如丹波元胤云:“今睹其体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二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唱首”[3]。《太素》计32卷,分为19大类。由此可见,《太素》对于《内经》经文的编排,使分散于各篇文章的学术理论得以梳理并趋于条理化,而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其类分出来的19大类结构,形成其大纲,并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与理论的系统性,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之轮廓。

2 《太素》分类纲目条分缕析,构成中医理论体系之雏形

尽管现存《太素》内容有所缺失,但其总体结构框架与内容尚存。《太素》先按经文内容的不同,设立大类,重在建立其纲,各大类之下又分列若干小类,详细解析各篇目,再依次列出《内经》相关经文进行注释。这种由大纲到条目、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式,形成了既有纲又有目的理论体系结构层次,构架了中医理论体系。杨上善的重新类编,不仅系统反映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而且使经文的编排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联系。《太素》内容蕴含中医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及范畴,初步勾勒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

首先,从《太素》大纲看,杨上善类分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此顺序安排,先论述养生理论、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学说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接着阐述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法的有关理论,然后陈述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关于药物治疗与针刺以及常见病证的临床理论,其类目的排列与框架内容的选取设立,具有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性,而且基本符合临床实际。

其次,从各分类的具体篇目分布看,每一类由若干与主题相关的文章组成,其陈列的篇目内容,少则2~5篇为一类,多则8~10篇为一类,最多者为杂病类,共计53篇。但确实体现出内在的层次性与理论的整体联系性。①摄生类:首论顺养,次论六气、九气,再叙述调食,然后论及寿限。虽然尚有缺卷,但从其现存内容来看,仍然体现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框架,包括顺应人体状况及四时阴阳变化,涉及六气与九气的影响、饮食五味的调摄以及养生与寿限的关系等,内容涵盖养生的概念、范畴等。②阴阳类:先列阴阳大论,再列调理阴阳,最后列阴阳杂说,从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到阴阳学说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阐释,以及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等,涵盖了阴阳的基本理论框架。③经脉类:从经脉连环、经脉病解、阳明脉解、经脉正别,到脉行同异、经络别异,十五络脉、经脉皮部、督脉、带脉、阴阳脉、任脉、冲脉、阴阳维脉,以及经脉之标本、根结,涵盖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经脉皮部等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体系的范畴等内容,系统体现了中医经络理论。④诊候类:先论死生诊候、四时脉形、真藏脉形,次论及四时脉诊,再陈述人迎脉口诊、色脉诊、色脉尺诊、尺诊,然后讨论尺寸诊、五脏脉诊、虚实脉诊、杂诊、脉诊,从基本的脉形,到脉诊之多种方法,以及五脏的脉诊,辨脉诊之虚实、诊法的综合应用等,蕴含脉诊的概念及诊法基本原理、范畴。⑤寒热类:首先叙述寒热厥、经脉厥、寒热相移,其次阐释厥头痛、厥心痛、寒热杂说,再依次介绍痈疽、虫痈、寒热瘰疬,最后陈述灸寒热之治法等[2]70-372。其纲目反映出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框架、相关概念及范畴,具有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特点,亦可见其分类构成逻辑合理,具有整体性,并反映了从一般到具体的理论分类特点。

3 《太素》勾勒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对后世分类研究影响深远

《太素》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深远影响体现于其之后分类注释《内经》的代表著作,即滑寿的《读素问钞》、张介宾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

元代医家滑寿研究《素问》,注重“删其繁芜,撮其枢要”[4]7,将《素问》的有关内容分门编次,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其撰著《读素问钞》,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4]12-13,共12类,其注释简明扼要,具有提要钩玄的特点。明代医家张介宾对《灵枢》《素问》篇次及内容分类调整,撰著《类经》,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汇通[5],共12类。

《类经》与《读素问钞》虽然分类数量相同,但仍存在不同之处:①《读素问钞》与《类经》类目排列次序不同,《类经》首列摄生类,其后依次为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汇通。《读素问钞》首列藏象类,其后依次是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②除与《读素问钞》相同的藏象、摄生、论治、针刺、阴阳、标本、运气7类之外,《类经》经络、脉色、疾病、汇通4类,则与《读素问钞》中的经度、脉候、色诊、病能、汇萃5类基本一致。③《读素问钞》中的“脉候”和“色诊”二类在《类经》中合为一类,《类经》中多出“气味”一类。④《类经》每类所分的各篇中皆有篇题,而《读素问钞》则无。⑤《读素问钞》中的汇萃类,是前11类中未出现过的不便归类的经文。而《类经》汇通类中所收录的经文,则是对前11类中出现过的经文进行重新摘要归类。

明末医家李中梓著《内经知要》,则是分类摘要注释《内经》,择《内经》的主要医学理论,而分类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6],共8类,其分类内容精当,以执简驭繁为特色。

上述4部分类注释《内经》的著作的分类特点主要有4个方面。①在分类的条目数量上,有多少之不同。杨上善分为19类,滑寿与张介宾分为12类,李中梓分为8类,其数量的变化,反映出分类条目由多到少,亦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构成的凝练过程。②在排列顺序上,有内容前后的不同。杨上善、张介宾、李中梓三者,均是首先列出摄生类,其次是阴阳、藏象、经脉,然后是诊法、论治、病证等。其顺序也呈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③分类经文的范围不同。《太素》《类经》对《素问》《灵枢》全文分类,属于全注;而《读素问钞》《内经知要》则是选择部分经文,进行摘要分类。④逐渐显现出其共性特点。杨上善《太素》所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之中,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逐渐趋于凝练简洁,也佐证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形成是历史沉淀的过程。此外,如“人合”的内容融合入养生、阴阳、脏腑理论之中;“营卫气”的内容演化入脏腑理论;“腧穴、身度”则融汇在经脉理论中;“证候”融入诊候或诊法理论;“设方、九针、补泻”消退,随之衍生出论治理论;“邪论、风论、气论”体现于衍生的病因病机;“伤寒、寒热、杂病”融合形成病证理论。可见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有演化、衍生、融合、消退等变化痕迹。

4 结语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全注本,首次以《素问》《灵枢》为依据,应用分类研究方法,对《内经》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按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划分归类,系统地反映《内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且使分散于各篇文章的学术理论得到全面梳理,使之趋于条理化,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其所具有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1]潘桂娟.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1-483.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9.

[4]滑寿.读素问钞[M].汪机,续注.王绪熬,毛雪静,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张介宾.类经[M].范志霞,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8.

[6]李念莪.内经知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Contribution of Huangdi Neijing Taisu to Theoretical Frame 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AN Hui-n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The contribution of Yang Shangshan,a famous physician in Sui Dynasty,to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Yang was the first to advocate the classification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and he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the contents of Suwen(Basic Questions)and Lingshu(Miraculous Pivot)to put the content arrangement in order and keep the academic contents systematic and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and logic of contents.His Huangdi Neijing Taisu(Grand Basis)preliminarily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TCM and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Yang Shangshan;Huangdi Neijing Taisu;theoretical fr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221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1.001

2013-09-0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532001)

钱会南(1955-),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内经经脉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