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肿瘤“无症可辨”

2014-03-21 05:29姚礼珑吴显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化学治疗微观病机

姚礼珑,吴显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论肿瘤“无症可辨”

姚礼珑1,吴显文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通过肿瘤筛查发现的早期肿瘤患者及术后无瘤患者常存在“无症可辨”的情况。对于肿瘤“无症可辨”者,应利用现代医学善于辨病和微观检测的优势,逆推肿瘤病机,并调节患者体质的偏颇。

肿瘤;无症可辨;中医药疗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全身功能状况失衡的局部反应,而“证”是以临床功能改变为主的整体反应形式,故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相应地也是运用中药的偏性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从而调动内在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整体调控作用[1]。精确辨证是采取有的放矢的治疗措施的前提,中医主张从症辨证,辨证必须通过对症状的仔细辨别、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才能获得。然而,很多肿瘤的前期甚至早期多无症可辨,如单项肿瘤标志物异常,在经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无明显症状的带瘤生存或者无瘤患者。王克穷等[2]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胃癌的“可症可辨”进行分析,发现“无症可辨”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证型。因此,应该正视肿瘤“无症可辨”情况的存在。无症可辨,则辨证论治也较为困难,从而限制了辨证论治的疗效。

传统的中医辨证在于宏观辨证,采用望闻问切,“观其外以测其内”,即通过疾病显现于外的证候表现以推测其内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于外在证候不明显的患者,医者应寻求各种切入点以辨识病机。

1 肿瘤“无症可辨”非“无证可辨”

在古代,中医病名常常是以症状名命名,“无症可辨”的情况较少。现代临床许多肿瘤疾病,在某一阶段常常会出现“无症可辨”的情况。中医界将其称之为“隐症”,是指中医传统四诊难以发现的证候,故言“隐匿症状”。隐症与显症是相对而言的,显症是“有诸内显之于诸外”,隐症是“有诸内未显于外”。而中医所谓的“证”,不是单指某一个症状或某一个综合症候群,而是概括了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3]。因此,需要以中医原理对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进行理论认识,形成规范的辨证内容,以指导临床。通过隐症与外候相结合进行辨证,较之传统的四诊辨证,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四诊诊法的延伸。隐症与外候的结合,使中医整体辨证更为完善[4]。由此可见,“无症可辨”并不等于“无证可辨”。

2 肿瘤“无症可辨”产生的原因

李新华[5]认为,肿瘤“无症可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机体本身的“内变”-“外变”系统的中间环节失常,致使疾病的本质隐藏于体内,藏而不显。如一些肿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待到出现症状时,已发展为肿瘤晚期。二是病情趋于恢复,内在改变轻微,机体内部阴阳保持低于常阈值的动态平衡,症候甚少。如在结肠癌术后,化学治疗之后,患者机体处于恢复阶段,机体无明显不适。三是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对体内细微变化及“外应”研究不深,症、证缺乏一定的客观指标,使一些客观存在的指标不能为医者所感知,如肿瘤标志物。四是对症、证与病机、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认识。

3 “无症可辨”的应对

“无症可辨”向传统的辨证论治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辨证论治,在疾病的定位、定量、定性方面,可诊断的参数较少,因而分辨疾病的能力低,以至于对一些隐性疾病、微观指标异常者无“证”可辨。因此需要充实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以应对肿瘤的“无症可辨”。

3.1 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 微观辨证的研究可以在现代医学的层面阐明中医“证”的实质或者是“无症可辨”时疾病的内在原因。现代研究证实,某些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一定关系,把微观检验结果应用到宏观辨证之中,这对于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治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某些经过中医药治疗后诸症悉除的肿瘤患者,运用微观辨证则可以协助进行再诊断,形成诊断—治疗—诊断的循环,直至疾病痊愈。微观辨证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对于传染病、肿瘤初期,虽无临床表现,但经现代手段确诊后,可推论其病机属毒、热等邪所致,选用抗病毒、抗肿瘤等解毒清热类药物予以截断治疗[5]。如在肿瘤的治疗中,根据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反映人体的正气情况,在此基础上予以女贞子、墨旱莲、灵芝等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之品。根据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判定中药疗效,对肿瘤相关指标升高的患者重用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解毒中药。将微观的实验室检查与宏观的“望闻问切”相结合,完善传统的辨证论治。

3.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对于肿瘤的治疗,应辨病治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近代中医强调“辨证”,不重视“辨病”,因而导致对中医病名的生疏。在一般情况下,病与证是相互伴随出现的,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肿瘤,在某个阶段往往“无证可辨”。此时若拘泥于辨证论治可能会延误肿瘤的治疗,当肿瘤患者有证可辨时,往往已是晚期。拘泥于辨病论治会使一些功能性改变最终发展为器质性改变,错过最佳预防期。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局部病理变化的改善,又注意全身症状的改观,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6]。

3.3 根据中医理论逆推肿瘤病机以“治未病” 中医认为,肿瘤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瘀血阻滞、痰湿凝聚、热毒内蕴,中药抗癌治疗主要为扶正固本兼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肿瘤的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也会使肿瘤患者的病机发生变化。

肿瘤的化学治疗易损伤人体气血及脏腑。在化学治疗期间,为防止消化道黏膜受损,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在化学治疗之后,为防止骨髓抑制现象,应以健脾益肾为主。

直肠癌术后预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不少患者也存在“无证可辨”的情况。因放射线属于中医“火热邪毒”,可损伤肠道黏膜,故基于“治未病”理念,治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以防泄泻。另一方面加用养阴解毒之品,防止热邪伤阴。同时,放射治疗期间宜加用活血化瘀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3.4 因人制宜,调体防病 患者的体质不同,其对疾病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的证候转归也不同。张向农等[7]通过调查发现,不同肿瘤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临证时应将辨体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4 结语

目前中医抗癌处方一般包括辨证用药、抗癌用药、对症用药等,但“无症可辨”常影响辨证用药,对症用药也无从下手。因此,应重视某些“无症可辨”的肿瘤,采用现代医学理论及检测技术,将客观指标与中医体质类型相结合进行论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寻找更多的契机。

[1]胡玲,劳绍贤,陈蔚文,等.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探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0-12.

[2]王克穷,于明洋,孙立优,等.胃癌“无症可辨”的双向性队列研究及相关原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527-1529.

[3]方药中.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步骤和方法[J].新医药学杂志,1977(9):11-14.

[4]杨毅玲,李海聪.中医隐症探讨[J].中医杂志,2003,44(6):405-406.

[5]李新华.“无者求之”及其应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2):46-48.

[6]郭跃生,程少丹.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11(4):132-133.

[7]张向农,王欣,王梅,等.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5):13-16.

R73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1.003

2013-09-26)

姚礼珑(1988-),女,硕士研究生

吴显文,wxw3705@163.com

猜你喜欢
化学治疗微观病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学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含奥沙利铂化学治疗方案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
拉米夫定预防HBsAg阳性乳腺癌患者化学治疗中病毒再激活的疗效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91例化学治疗药物致Ⅳ度骨髓抑制临床分析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