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滨论治先兆流产经验

2014-03-21 05:29周凡凡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子宁心安神安胎

周凡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 210046)

陆启滨论治先兆流产经验

周凡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46)

陆启滨认为先兆流产病机以脾肾两虚为主,常兼夹心火上炎、肝胃不和及瘀阻胞络,治疗上强调以补肾健脾安胎为本,兼以宁心安神、抑肝和胃及化瘀和络。其基于中西医理论创制的中药复方“安子合剂”,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先兆流产和免疫功能失调性先兆流产均取得满意疗效。

陆启滨;先兆流产;安子合剂

先兆流产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历代医家重视安胎养胎,创制了许多有效的安胎方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就记载了安胎养胎之当归散及白术散,代表了一寒一热的安胎方。元代朱丹溪有“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论,影响深远。清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安胎七法,丰富了安胎内容。张锡纯创制寿胎丸更广为流传,成为安胎首选方剂[1]。陆启滨为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师从事妇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治妇女经带胎产及各种疑难杂症,其研制的中药复方“安子合剂”及系列安胎方剂,治疗不同类型的先兆流产,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治疗先兆流产经验介绍如下。

1 把握病机,分清虚实

陆师强调“妊娠病当从母胎两方面治疗,虽母病重在治虚,胎病重在治实,然虚实相关,不可绝然分开”。其认为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病机以脾肾两虚为主,但常兼夹心肝火旺或肝胃不和,或瘀热阻络。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生长发育。《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曰:“女之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赖也。”肾虚又有肾气、肾阴、肾阳之别。肾气不足,失于升举、封藏,则胎元不固;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胞宫虚寒,胚芽不长;肾阴不足,血海不充,无以养胎,则胎元枯萎,或阴虚火旺,络伤血溢,胞宫失藏,导致胚停、流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有源则冲任调和,足以载胎养胎,且先天之肾亦赖于后天脾胃充养,脾健则肾强。妇女孕后大多思虑较多,思则伤脾,加之食后卧床少动,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妊娠早期常见恶心呕吐,纳谷不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充,不能滋养胎元,以致胎元不固,胎萎不长。妇女孕后阴血下聚胞宫,以养胎元,心血相对不足,心血虚则心火旺,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胞宫失于固藏;孕后肝血不足,血不养肝,则肝气易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而致少腹抽痛,阴道流血;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胃不和,则恶心呕吐,纳谷不香,日久胎元失养,胎萎不长。若素有“癥瘕”或多次流产清宫患者,余瘀未清,再次受孕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日久化热,瘀热互结于胞宫胞脉,触动胎元,则易发生胎漏、胎动不安或滑胎,故临证治疗流产当分辨虚实,以补肾健脾安胎为本,兼以宁心安神,抑肝和胃或化瘀和络。

2 临床治疗,辨明标本

2.1“治本”以固胎陆师认为,肾虚虽有气、阴、阳的不同,但以肾气虚为主,临床以补益肾气为要,兼顾肾阴肾阳。《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盖气虚而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故补肾气还需与养血相结合,女子以血为本,孕后血聚养胎,气盛血充,则胎元得固。陆师常采用补肾养血安胎之法,补肾气以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为主,结合养血安胎药,如白芍、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阿胶,补肾阴补肾阳常用桑寄生、菟丝子、苎麻根、杜仲、续断、山药、山茱萸、鹿角霜等。陆师还强调患者无论是否具有脾虚症状,均应适当加入健运脾胃之品,既可旺后天生化之源,以补养先天,又有助于药食的充分消化吸收[2],故多在安胎方中适当加入茯苓、谷芽、紫苏梗、佛手等,临床每获良效。

2.2“治标”以安胎

2.2.1宁心安神:子宫者,受孕后当以封藏为用,但封藏又与心肾对胞脉胞络的制约有关。《傅青主女科》中曾多次提到“胞脉者上系于心”“胞脉者系于肾”的观点,可见子宫封藏、胞脉胞络之制约实与心肾交济密切相关[3]。先兆流产患者大多有流产病史,甚则有多次流产史,孕后心理极其紧张,心烦焦虑,胸闷心悸,夜不安寐,直接影响胞宫的封藏和不固。故陆师强调,在补肾健脾同时,尤其要注重宁心安神,调节情志,使心肾相济,胎元稳固。其常在补肾健脾安胎方中加入黄连、莲子心、酸枣仁、茯神、钩藤、青龙齿等宁心安神之品。此外,在服药的同时还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情志调节、心身同治。

2.2.2抑肝和胃:肝脉者挟胃而贯膈,妇女孕后血聚胞宫,肝血不足,肝气偏亢,循经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而致恶心呕吐,纳食不香。频繁呕吐一方面使气机失调,腹压增加,另一方面饮食不下,气血生化乏源,两者均不利于胎儿生长。陆师在临证时常参合二陈汤、抑肝和胃饮、苏叶黄连汤等化裁,加入竹茹、陈皮、半夏等和胃止呕,白芍、钩藤等平肝降逆,并嘱患者服药时少量频饮,或用生姜片擦舌,或将生姜汁滴入口中再服中药止吐。

2.2.3化瘀和络:有些患者妊娠时合并癥瘕,或有妇科炎症、多次宫腔手术等病史,常兼胞宫瘀滞之象,瘀滞久留,阻碍气血运行,影响孕卵着床发育而致流产。陆师在安胎方剂中稍加入理气和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川芎、当归,或加服中成药桂枝茯苓丸(胶囊)等治疗,此即《内经》“有故无陨亦无陨”之意,但行气活血、化瘀和络之品应小剂量、短疗程应用,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过则为害。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者,若孕后过食辛热之品,如核桃、桂圆,或感受邪热,直犯冲任、胞宫,易致胎元不固。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故陆师多用清热凉血、止血安胎之剂,选黄芩炭、钩藤、生地黄、地榆炭、苎麻根、贯众炭等清热凉血、止血安胎。

3 中西医结合,独创新方

安子合剂为陆师根据临床经验及现代实验研究创制的安胎经验方剂,具有补肾健脾、清热安胎、和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脾肾两虚,血热夹瘀型先兆流产。方中桑寄生、续断、菟丝子取寿胎丸之意,合杜仲补肾固摄安胎为君,以治病之根本,使胎元得安;苎麻根、墨旱莲清热凉血、止血安胎,其中墨旱莲又可助桑寄生滋阴益肾,以填补肾中阴精之不足,黄芩、钩藤清心肝之火以安胎,可助苎麻根、墨旱莲清热凉血止血;太子参、白术合甘草益气健脾,以助肾气固摄胎元之力;当归、丹参养血和血,胞脉调畅则胎元得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阴阳气血同补,血热血瘀共除,标本兼顾,共奏补肾健脾、和血安胎之功。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4]表明:安子合剂能有效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患者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改善卵巢黄体功能,使孕激素分泌增加,维持孕卵发育,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消除或降低抗心磷脂抗体滴度,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由此可见,安子合剂不仅能用于黄体功能不全性先兆流产,还能用于免疫功能异常的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以及流产后调理,尤其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免疫性先兆流产疗效显著。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

[2]陆启滨.夏桂成教授安胎临证经验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88-191.

[3]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

[4]季春红.安子合剂对免疫性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R714.21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1.014

2013-10-04)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研修项目(LJ200910)

周凡凡(1989-),女,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安子宁心安神安胎
花开如梦
花开如梦
补肾安胎饮对肾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寿胎丸联合安胎扶元饮对肾虚血瘀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五味子类药比较
早期先兆流产不同安胎结局与孕囊增长、血清β—hCG水平变化的关系
固肾安胎丸联合低分子肝素干预复发性流产妇女血栓前状态的疗效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肾上腺NPR—A机理探讨
我家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