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经外奇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2014-04-08 13:30任艳君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期
关键词:根型上肢颈椎病

任艳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医医院,0341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椎病的60%~70%[1],多为单侧。常见于30~60岁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以及发病低龄化的趋势。笔者在多年的治疗中采用针刺经外奇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为2009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60例。其中针灸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66岁,平均(54.70±19.30)岁。药物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7岁,平均(55.58±9.42)岁。两组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9.52±16.5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的颈椎病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的臂丛神经根性麻木和疼痛症状,且范围和颈椎节段病变神经根支配区相一致。②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手臂肌肉萎缩,握力减弱,精细动作不灵活。⑤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做此试验)。⑥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治疗方法

针灸组:采用0.35×(50~75)mm杏林牌一次性针灸针,患者取坐位,暴露患侧肩部和上肢,常规消毒后依次针颈臂穴(在锁骨内1/3与外2/3交点向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针尖向颈椎方向斜刺,勿向下深刺,免伤肺尖,采用雀啄手法,有触电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肩前穴(位于肩关节内侧喙突处,垂臂在肩前腋前纹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针尖向后直刺,采用雀啄手法,有触电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臂中穴(在前臂内侧,当腕掌横纹与肘横纹中点,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采用直刺,雀啄手法,有触电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

药物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羌活、川芎、葛根、秦艽、威灵仙、苍术、丹参、白芍、地龙(酒炙)、红花、乳香(制)、黄芪、党参、地黄、石决明、花蕊石(煅)、黄柏、王不留行(炒)、桃仁(去皮)、没药(制)、土鳖虫(酒炙)。每袋装5g,每次2袋,每日2次。

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间隔5d,继续下一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观察指标: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方法如下:取画有10cm长直线的白纸,在线的左端点标0,为无痛和疼痛完全缓解,在线的右端点标10,为无法忍受的痛和疼痛无缓解。嘱患者治疗前目测,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以从左向右标记在直线相应的某点上。经过治疗后,将自己感受到疼痛缓解从右向左标记在直线相应的某点上。每次均进行测量,疗程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积分计算(每1cm计1分)。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仅在劳累情况下出现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工作。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变化。

针灸组60例,治愈28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药物组60例,治愈14例,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针灸组疗效优于药物组。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针灸组与药物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比较()

表1 针灸组与药物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疼痛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VAS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1,提示两组均能很好地缓解临床症状。针灸组治疗后VAS疼痛积分低于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针灸组能更好地减轻疼痛,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2010年6月18日初诊。主诉:颈项部活动受限,右手呈放射性疼痛伴有麻木1个月,加重2d。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颈部不适,右侧肩部及右上肢酸痛,以颈椎病在多家医院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右侧肩部及上肢酸胀、疼痛,夜间不得安睡,颈后伸、向右侧弯时加重,伴右上肢无力,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右侧肌肉呈痉挛状态,右C5~7椎旁、C5横突压痛(+),后仰、向右侧弯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右上肢握力减弱。X线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C4~6椎体后缘增生,C4~5、C5~6椎间隙狭窄。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治疗:取右侧颈臂穴、肩前穴、臂中穴,均采用直刺、雀啄手法,三穴均有触电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每日针灸1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疼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无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5d后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颈椎病多由劳损或肝肾不足,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复感风寒湿邪或跌打闪挫,慢性劳损,使营卫气血不和,以致脉络闭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荣,故麻木不仁。针刺应依其“通则不痛”原理,着重于疏经通络,调和阴阳。西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明显退变突出、颈椎椎体退行性变以及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的出现与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局部循环障碍,组织出现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及化学性刺激等反应有关。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水肿,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根及病变组织的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缓解肌痉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4]。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点按到颈臂穴、肩前穴、臂中穴时患者疼痛和酸胀感会很快缓解,同时联想到《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于是大胆创新,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改用针刺,发现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向手指放射后疼痛会慢慢消失。有研究[5]表明,针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修复局部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由于临床上C5~7神经根受累最为常见,因此针刺颈臂穴(下面为臂丛神经,由C5~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肩前穴(下面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中穴(下面为正中神经)时,更容易使气至病所,有利于促进病变部位炎性渗出的吸收。在行针的过程中,发现患者上肢有时会出现发热的感觉,这与古籍中“气主煦之”相一致。针刺颈臂穴、肩前穴、臂中穴,均采用直刺、雀啄手法,上肢出现放射感即可。针感不明显时调整角度,不可一味追求针感而强刺激导致气胸和血肿的发生。

从两组疗效对照看,针刺经外奇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说明针刺经外奇穴具有止痛快、疗效好、取穴简单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9-233.

[2]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4]许志勇,吴焕淦,周丽斌,等.神经根痛及针灸治疗的机理探析[J].现代康复,2000,4(12):1890-1891.

[5]蒋振亚,李常度.杵针大椎八阵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2):94-96.

猜你喜欢
根型上肢颈椎病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