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晋语区的“来”

2014-04-10 05:33雷雨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晋语句末助词

雷雨

内蒙古晋语区的“来”

雷雨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内蒙古晋语区的“来”区别于普通话,可用作句末事态助词,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或某个过程是过去完成了的,指明句子的事态;也可以用作语气词,用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表示情绪性语义,同时语气词“来”也可以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

事态助词;先事时助词;语气词

内蒙古西部方言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市西部这七个地级市内有入声的方言,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内蒙古晋语”。按照沈明先生在《中国语言地图集》B7图对“晋语”的分区,内蒙古晋语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39个市县旗,主要位于中西部黄河以东地区,使用人口约1 061万,隶属于晋语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内蒙古晋语区以晋语为基础,具有晋语的某些共同特点,同时又融合吸收了周边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保存了大量蒙古语借词、特殊词缀及构词形式,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形成了特殊的语言混合方言区。

“来”的用法丰富多样,俞光中、植田均[1]把“来”的用法分成四类,“来1”表示曾经发生的某事,“来2”表示事态的变化,“来3”表示目的,“来4”表示各种语气;其他学者也对“来”的用法进行了详细而全面地说明,具体分析其出现的语言句法环境,大致都认为“来”的用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时间助词,一类为语气词。晋语区的大部分市县都广泛使用句末助词“来”,而且还有“来来”或“来了”等两个助词的连用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来”区别于普通话,在句中和句末都有独特的使用方式,对这一现象,前贤从汉语史、语法化、方言实际应用等角度都曾予以阐释,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通过对内蒙古晋语语法现象的实地调查结果来分析“来”的分布,一方面为晋语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另一方面找到内蒙古晋语不同于其他晋语区的某些语言特点。

一、用于句末的事态助词(先事时助词)“来”

太田辰夫、刘坚、曹广顺等认为“来”产生于初唐,由动词“来”发展而来,“当表示完成或实现的动态助词‘来’用于‘曾然’的语境并位于句尾时,就变成了表示‘曾然’时态的事态助词”[2-3][4]98。“来”在近代汉语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句末助词,到了清初出现“来着”这一双音词,后逐渐在句中代替“来”,发展到现在成为普通话中的一个活跃成分,同时事态助词“来”的用法消失。但是在内蒙古晋语中,“来”作事态助词的用法保留,不使用“来着”。

(一)事态助词与先事时助词“来”

曹广顺曾经对“来”这一事态助词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事态助词的特点是用在分句或全句之末,“侧重于表达事件的状态,给所陈述的事件加上一种情貌的标志”,在于“指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所处的状态”[4]98,他强调“来”用于句末动词或动词结构后,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或某个过程是过去完成了的,指明句子事态,如果去掉“来”则不能判别句子表达的时间状态。如:

(1)我夜个儿(昨晚)去看电影来。

“来”所标记的时间是“过去”,也就是在说话之前发生的,参照时间是说话的时候,同时“来”也可以表示“已然态”,说明看电影这个动作变化的状态。去掉时间状语“夜个儿”意思不变,但如果去掉“来”则不能成句,说明“来”在句中充当句法意义。

时制是指话语所述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是与整个句子相关的语法范畴。陈平把叙述事件的参照点当作句子或对话中提到的某一时刻,就会得到“先事时、当事时、后事时等时制,叫做相对时制或关系时制”[5]402-422。邢向东在对陕北沿河六县的方言做系统考察分析后,认为时制是陈述一个事件必不可少的语义成分,表达这种功能的手段不是句中的时间词语,而是“来”、“也”、“了”等助词。因此,他认为,“来”是先事时助词,表示“句子所陈述或询问的事件发生在某一参照时间以前,表达‘曾经’的语法意义”[6]114。

(2)家里有三套房来。(家里曾经有三套房子)

句中的参照时间是对话中的现在时间,句中没有时间词语,“来”是过去时制的参照语义,“有三套房”这一动作表示现在完成的状态,加上“来”表示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前某一时刻或说话时,表示曾经的语法意义,意味着现在没有“三套房”。

因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事态助词和先事时助词都表示动作的过去时和已然态,笔者暂且把二者等同,不作概念上的区分和语法层面上的详述,在本文中这类用法都称作“事态助词”。

(二)句末事态助词的分布

“来”一般位于句末,可以是整句的句末,也可以是分句的末尾,有时“来”必须与句末的语气词“了”、“唻”或否定副词同现。在内蒙古晋语区,“来了”往往读成同音,各区差别不大,记作“来来”,根据刘育林的研究,“了”因轻读而受“来”韵母同化的影响读成“来来”,而不是“来”的重叠。“来”的句类选择如下:

1陈述句

“来”可以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

A:动词谓语句

(3)这个能能(可爱的孩子)夜个后晌(昨天下午)哭来。(这个孩子昨天下午哭过)

(4)这摊摊(这片地方)打麦子来,还有个渣(碎渣滓)了。(这片地方之前打过麦子,还有碎渣滓)

(5)我刚才逛街来,买了个袄(棉衣)。

(6)你大(爸)昨天来来来。(你爸昨天来过)

“来”用在动词谓语句中,表示事情发生在说话时间以前以及对事件的说明、判断,可以构成“V+来”、“V+P+来”、“来来(唻)”等基本格式。在晋语区还常常形成一些固定格式,如引用古人或某人说的话常用“古人说来……”、“谁说来的话”、“××说来”等常用口头禅。同时,“来”在动词性谓语句中能和大部分动词结合,还能用于“有”字句和“是”字句,表示对过去的说明判断,如:

(7)大后套原来有几千亩肥地来。(过去大后套有好几千亩肥沃的地,现在没有了)

(8)他爷爷是个地主来。(过去他的爷爷是地主,现在不是)

B:形容词谓语句

(9)陕坝那会可时髦来。(陕坝曾经很时髦,现在不是)

(10)些前几天(前几天)还疼来,现在不疼了。

(11)两亲家可亲来了。(这两个亲家曾经很亲密,现在不亲了)

(12)罢年(春节)天气冷了一阵来。(春节的时候天气还很冷,现在不冷了)

“来”用在动词谓语句中表示事情发生在说话时间以前或曾经存在某种状态,但在说话时已经不存在了,可以构成“adj+来”、“adj+了+数量补语+来”等结构。

C:名词性谓语句

(13)鸡蛋四块钱一斤来,现在五块钱了。

(14)学校里面一个教室六十来个学生来,挤的不行。

(15)甚时(什么时候)清明来?——三月初八(清明)来。

事态助词“来”用在名词性谓语句中,多数情况是表示曾经出现过的某种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在参照点(说话)的时刻已经改变了,这种用法常常局限于说明原来数量、价格的句子中。

2疑问句

“来”可以用在特指问和是非问句。

A:特指问

(16)胳膊咋来(怎么)了?(胳膊怎么了,说明胳膊在说话之前出现问题)

(17)你听说过这个人来么?(你之前听说过这个人吗?)

(18)谁开门来了?(刚才谁开门了?)

(19)你吃饭来没?(你吃过饭了吗?)

“来”用在特指问句中也是在说明事情发生在说话以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询问,并且常常附有语气词表示疑问。在具体的某一语境中,“来”之前的主要成分可以省略,在询问人物、时间、处所、询问人、物自身发生了何事等结构中省略句往往只保留疑问代词再加上“来”。

(20)谁来了?(谁把瓶子打碎了)

(21)多会儿来?(这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22)咋接(怎么)来了?(你的手怎么了)

B:是非问

内蒙古西部的是非问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和陈述句的表达一样,只是语调发生变化,没有专门的疑问语气词;另一种就是用“是不(是)”结构,都用来提问事件能否成立。

(23)你大爹(大伯)昨天过生日来?(你大伯昨天过生日了吗?)

(24)毛毛打烂瓶子来?(毛毛打破瓶子的吗?)

(25)临河冬天是不是可(很)冷来?(临河冬天是不是很冷?)

(26)你是不惹人家来?(你是不是惹她生气了?)

综上,“来”用于句末充当事态助词,事件的发生在时间轴上有参照点,而且这一参照时间只能是说话时或者话语显现出来的某一时刻,不能在说话后。

二、“来”用作语气词

语气词是表达语气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重要特征,语气词自先秦出现以来,对它的研究往往附属于训诂学。现代语言学对语气词的归属仍然不尽相同,曹广顺、刘坚等学者称之为“语气助词”,在句中辅助主要语法形式来表达语气;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语气词是虚词中独立的一类。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语气词是独立的一类虚词,不依附于实词或短语,不具备句子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不作句法成分,只是句子平面上表示某种语气的语用成分。先秦时就出现“来”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如“子其有以语我来!(《庄子·人间世》)”,到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系统基本固定,常常出现在句尾,“来”作为语气词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目前尚无清晰的描写。

(一)句末语气词“来”

1陈述句句末

(27)他俩叔伯兄弟(表兄弟)来,长得真像。

(28)饺子真大,我顶多吃上二十个来。

(29)看这个天变晴了,明天咋(怎么)也能走来。(天变晴了,明天肯定能出发)

用于陈述句句末或分句末的语气词“来”,可以用来叙述已经发生的事,也可以叙述未发生的事。(27)只是叙述一个客观事实,不强调兄弟俩“像不像”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及状态,如果把此句话放在具体语境中,如“他俩是叔伯兄弟,以前长得像,现在越长越不像了”,这句中的“来”就成为一个事态助词,表示“曾经”的意义,说明现在俩个人已经长得不像了。(28)、(29)都叙述一件未发生的事,表示对“吃饺子”、“明天出发”这两件事实的强调和确认。

2祈使句句末

(30)这么笨,看着来,我再给你做一遍!

(31)你再说一遍来!

(32)妈妈花钱供你念书不容易,你好好学习来!

用于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来”,只是为句子添加祈使语气,使命令的语气不在强硬,去掉“来”,句子仍然是一个完整的祈使句。(30)去掉“来”,句子表达出命令的语气,(31)用委婉的语气,希望听话人做某事,表示请求的祈使意味更加浓烈。

3疑问句句末

(33)咱俩看电视来?(咱们俩看电视吧?)

(34)你那阵子是在学校上班来?(你前段时间在学校上班吗?)

(35)明天是给你买冰箱还是给你外父(岳父)买来?

用在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来”不表示疑问,主要用来表示揣测、祈求等疑问语气。

根据本人的理解,无论是事态助词还是时制助词,强调的都是句子的过去时态,事件的发生有参照点,并且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是过去完成了的。但是,在前人的研究中,大部分对“来”的描绘仅局限在助词领域,结合实际语言现象,笔者认为,“来”不仅仅是助词,按照现代汉语对语气词的定位,语气词应该是虚词的一类,它不具有成句的功用,在句中不承担任何语法成分,不表示过去的事态,事件的发生可能是过去的,也可能是未发生的,没有明显的实体意义。所以我们区分的关键就在于表现的时间点和是否是单一的表达某种语气,同时,用于事态助词和语气词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应该严格区分这两个语法单位显现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二)句中语气词“来”

句中语气词可以用在词、短语分句后,表示一种特殊的提顿语气,使得语句节奏顿挫。方梅指出,“句中语气词的使用实际上是说话人划分句子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过程的外部表现,语气词之后的内容是说话人想要刻意突出的,是需要听话人特别留

意的”[7]129-138。

“来”用于句中,有时组合成“来了”形式,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主要有两种形式:

1用在主语或动词性成分后

(36)我来嘴笨也不会说,你们自己招呼好自己。

(我嘴笨不会说话,你们自己要招呼好自己)

(37)小张家来了(小张家哪),把那个女子来了,兴(惯)的不行行。

(小张一家人非常溺爱那个女孩子)

(38)她叫女婿打得来差点没了命。

(她被丈夫打得差点没了命)

(39)做来了已经做下了,你骂她来,有甚(什么)用了!

(事已经做了,你骂她,有什么用啊!)

用于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词,可以突出强调“来”前面的话题,调整话语节奏,舒缓语气。

2用于两项对举时的暂顿

“来”可以重叠为“来来”或者构成“来了”,例如:

(40)吃来了,我不吃。

(41)现在的娃娃打来来打不得,骂来来骂不得,

哄来来哄不住,管来来管不住。

方言中的语气词与普通话,或者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语音形式、所表示的语气意义,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用法的不同上,对方言语气词的研究还能解释某些语法现象,从历时的角度印证语言的发展变化。语气词“来”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某种语气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类虚词,它不具备词汇意义,不作句法结构成分,组合关系是自由的而非助词那样黏着,它具有表音性和系统性,往往无本字或无固定写法,随着时间的变化在语气词系统内部之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和平衡。“来”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成句和停顿,不表示具体的时体意义。

[1]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16-423.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6-358.

[3]刘坚,江蓝生,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50

[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207(6):401-422.

[6]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4.

[7]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4,239(2):129-138.

Study on the Character“lai”in Mandarin Jin District of Inner Mongolia

LEI Yu
(School of litera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20,Gansu,China)

s:The character“lai”in Jin Mandarin district of Inner Mongolia differing from the character in mandarin can be served as the situation auxiliary word at the end of?the sentence.It could mean someone did something before or something happened before or a process was done in the past,namely,it indicates the state of the sentence.It could also serve as modal particle at the end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 to express emotional semantic,also,when put in the middle of the sentence,the modal particle“lai”could express the Teton tone.

situation auxiliary word;the first thing auxiliary;modal particle

H171

A

1007-5348(2014)03-0084-04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3-12-09

雷雨(1989-),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人,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汉语史、方言学、语言接触研究。

猜你喜欢
晋语句末助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晋语“圪”词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