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2014-05-03 06:15孟宪浩郑贯中吴业新于永志
中国药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川芎嗪丹参心电图

孟宪浩,郑贯中,吴业新,刘 勇,韩 冰,于永志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淄博 2554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常见临床类型,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或糜烂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是已知的炎症因子,可较好地反映UA患者的炎症变化状态[1]。本研究中旨在通过观察丹参川芎嗪对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sVCAM-1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UA的可能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UA患者 102例,年龄 41~76岁,平均(61.5±10.6)岁;男 62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急慢性感染;创伤或手术2周以内;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病;慢性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中,男 32 例,女 19 例;年龄 (62.2±10.5)岁;合并高血压 15例,高脂血症 15例,糖尿病 6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0 例;年龄 (61.7±9.9)岁;合并高血压 16例,高脂血症 14 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阻滞剂和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959,规格为每支5 mL)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ST-T改变情况。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电话随访记录入院治疗前1周及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采用日本Kenz Cardico1210心电图机记录入院当天、治疗结束静息12导联心电图。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制订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显效为同等劳累程度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8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 ~80%;无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低于5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低于50%。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静息心电图下移ST段恢复大于0.1 mV或ST段恢复正常;有效为 ST段恢复0.05~0.1 mV或相关导联倒置T波变浅50%以上;无效为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4 血液指标测定

所有受检者治疗当天清晨(用药前)和疗程结束次日清晨分别采集空腹12 h以上静脉血,送高速低温离心机离心,取血清1 mL置-80℃超低温冰箱保存。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VCAM-1浓度。试剂盒由美国GeneMay公司提供。同时测定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减慢液体滴速及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均无皮疹、过敏、头痛、头晕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下表同。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VCAM-1水平变化(ng/mL)

3 讨论

UA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可释放诸如血清素等缩血管物质,引起局部及远端血管、微血管收缩,导致心肌急剧缺血和缺氧[2]。大量研究发现,细胞黏附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血管内皮释放sVCAM-1,并在血液中检测到,因此sVCAM-1的水平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状态,sVCAM-1强化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及白细胞向内皮下的游走,削弱斑块处的纤维帽,促进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UA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3]。sVCAM-1独立于经典的高危因素,是预测心血管病未来死亡率显著而独立的标记物[4]。临床上 UA患者往往有高表达的sVCAM-1,血液中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可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显著减少[5]。以往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冠状动脉突发事件,除其调脂功效外,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但中药治疗的确切疗效及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近年来应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数患者的心绞痛可得到控制,但在临床中发现,如在西药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医治疗,则可显著增加其治疗效果。丹参川芎嗪是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为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度、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针对UA的发病机制,丹参川芎嗪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可使UA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但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ST-T改善更明显,血清sVCAM-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Yang等[6]试验证明,丹参素能抑制或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是抑制动脉内皮组织中典型的致炎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证明丹参川芎嗪能够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提示丹参川芎嗪满意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稳定斑块有关。此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充足的理论支持。但丹参川芎嗪抑制sVCAM-1的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retjakovs P, Jurka A, Bormane I,et al.Circulating adhesion molecules,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and myeloperoxidas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J].Clin Chim Acta,2012,413(1-2):25-29.

[2]王吉耀.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4-295.

[3]Creat F,Biasucci LM,Colizzi C,et al.Rol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J].Am J Cardiol,1997,80(5A):10E-16E.

[4]Postadzhiyan AS, Tzontcheva AV, Kehayov I, et al.Circulating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CAM-1 and VCAM-1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troponin T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lin Biochem, 2008,41(3) :126-133.

[5]Soeki T, Tamura Y, Shinohara H, et al.Increased soluble 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Int J Cardiol, 2003, 90( 2-3) :261-268.

[6]Yang RX,Wang SY,Yan FF,et al.Danshensu protects vascularendothelia in a rat model of hyperhomocysteinemia[J].Acta Pharmacol Sin,2010,31(10):1 395.

猜你喜欢
川芎嗪丹参心电图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4》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川芎嗪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重塑中TGF-β1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