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7年至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

2014-05-03 06:15张世勇彭其胜舒德忠
中国药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铜绿单胞菌耐药性

张 健,邓 芳,张世勇,彭其胜,舒德忠,穆 瑶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 涪陵 408000)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在医院中分布广泛。由于该菌具有比较特殊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对许多抗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和多种耐药机制,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笔者对2007年至2011年间我院细菌室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来源于2007年至2011年我院细菌室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细菌培养标本,主要为痰液、创面分泌物、血液、尿液、胸腔积液、引流液等。对各种标本进行接种、分离均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用 Micro Scan A/s-4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 Scan A/s-4型药敏测试仪,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仪器自动分析12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判定符合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以PAEATCC 27853为质控菌株(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采用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有限公司数据管理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菌株中的构成比

2007年至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菌株中的构成比逐年升高,但2011年的构成比比前几年有显著下降。见表1。

表1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菌株中的构成比

2.2 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

结果见表 2,可见临床标本以痰为主,连续 5年分离率占80.0%以上,位居第1,提示感染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是创面分泌物、血液及尿液等。

2.3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007年至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噻肟,最低的是阿米卡星;除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呈递减之外,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基本稳定,见表3。

表2 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株(%)]

表3 2007年至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株(%)]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非发酵菌属中最常见的细菌,在医院中分布广泛,常引起院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器械性、侵入性治疗操作较多及抗菌药物大量不合理地应用,该菌已成为下呼吸道感染、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感染的首要病原菌。本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1年间我院从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中,临床菌株所占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有显著性下降。痰液标本中检出最多,连续5年分离率都在80.00%以上,位居第1,其次是创面分泌物。结果表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和伤口感染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1-2]。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比较特殊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对许多抗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和多重耐药性,其耐药机制较复杂。主要有形成生物被膜、外膜通透性低、外膜孔蛋白缺失、主动外排泵系统等,易产生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3],治疗十分棘手。本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年间,铜绿假单胞菌总体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平均耐药率大于5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噻肟(67.50%)、头孢曲松(64.84% )、妥布霉素(51.82% )、庆大霉素(51.22% ),其中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2010年耐药率高达87.6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2011年耐药率为8.33%,其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除头孢曲松逐年上升,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呈递减之外,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基本稳定。内酰胺类药物作为CLSI推荐使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的抗菌药物,由于临床上大剂量,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我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药品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平均耐药率均在35%以上,但其耐药率仍是相对较低的药物,仍为我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感染的有效药物。碳青霉烯类是目前抗菌谱最广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有效抑制大多数的革兰阴性菌的生长,特别是能有效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4],也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之一。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呈现较高的耐药率。本研究显示,亚胺培南平均耐药率达到38.45%,过度使用是导致其耐药增高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严格控制该类药物使用,避免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于氨基苷类阿米卡星,体外敏感率最高,但对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者,其疗效不佳。因阿米卡星在肺组织中药物浓度很低,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较突出,因其使用方便,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代表药环丙沙星的平均耐药率为43.78%,最高达52.00%,临床应慎重选用。有报道,临床上单一使用环丙沙星药物可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并且耐药机制呈现多样化[5]。这也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发现,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临床菌株构成比,针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前4年有显著性下降。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院感意识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与我院2010年积极开展《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从而更加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关。说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与文献报道抗菌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应用是造成细菌耐药及传播的主要原因一致[6]。

综上所述,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菌株构成比逐年增长,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性。为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耐药性增长,应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定期通报该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状况,防止耐药菌的流行。临床医师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抗感染疗效,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宁立芬,汪玉珍,谢 彬,等.2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58-460.

[2]廖 轶,赵德军.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3):468-469.

[3]赵书平,姜梅杰,田 鑫,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 -内酰胺酶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 509-1 511.

[4]周文聪,饶冠利,吴晓燕.耐碳青霉烯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及产金属酶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2):3 401-3 403.

[5]刘 洋,蒋伟燕,杨锦红,等.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体外诱导相关耐药基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7):528-535.

[6]Yagupsky P.Selection of antibiotic-resitant pathogens in the community[J].Pediatr Infect Dis J,2006,48(8):161-178.

猜你喜欢
铜绿单胞菌耐药性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泽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SGC7901/DDP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治分析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