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

2014-07-08 08:19张文平苗润华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长城古城墙体

张文平,苗润华

(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2.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内蒙古包头014010)

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

张文平1,苗润华2

(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2.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内蒙古包头014010)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 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 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 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 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 沿线发现的32 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 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 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 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北魏;长城;六镇;遗址

按照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整体安排,在2007-2010年的四年之中,设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对全区的长城开展了全面的实地调查。按照以前相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北魏长城自西向东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本次长城调查工作中对于北魏长城的调查,主要集中于2010年间进行,其后在资料整理和调查报告编写的过程中,又陆续对长城沿线的镇戍遗址作了专门的调查与测绘。

一、前人研究与本次长城调查成果的比较

以前对北魏长城作综合研究的,主要有艾冲和李逸友两位学者,二人观点有所抵牾。艾冲先有《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之作[1],李逸友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一文中多所批评[2],艾冲再作《再论北魏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与李逸友先生商榷》[3]。二人都认为北魏曾三次修筑长城,分别为泰常八年(423年)长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畿上塞围和太和长堑;艾冲认为太和长堑筑于太和年间(477-499年),李逸友则具体于太和八年(484年);二人对于三道长城的具体分布走向,也争执不一。

关于泰常八年长城,《魏书·太宗纪》载: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魏书·天象志》亦记载:泰常“八年春,筑长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备蠕蠕。”这是史料记载的北魏王朝第一次修筑长城。对比上述史料,第一条史料重点描述了长城墙体的起止点和具体长度,而第二条史料中的“距五原二千余里”则是对史料“延袤二千余里”的误读,当以第一条史料为准。第二条史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是,修筑长城的防御对象是蠕蠕(柔然)。

艾冲认为泰常八年长城“东端起自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白河与滦河的分水岭,循山西去,历经崇礼、张北、尚义诸县,内蒙古兴和、集宁、察右前旗、卓资、呼和浩特、包头诸市县,止于乌拉特前旗境乌加河东岸。除经过‘九十九泉’北侧外,大部利用了战国赵长城旧迹。”[1]李逸友认为这条长城主要是将赤城至五原间的秦汉长城加以修葺而成,东起自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北的大山上,西行经崇礼与沽源之间的山岭,再经张北县南、尚义县南、怀安县西北角进入内蒙古;再经兴和县、丰镇市、察右前旗、卓资县、察右中旗、呼和浩特市郊区、武川县、固阳县等地,即从大马群山经蛮汉山东北,再经灰腾梁西南麓,西经大青山南麓而穿越大青山至其北麓,再向西进入查石太山地区。

艾冲和李逸友关于北魏泰常八年长城走向的分歧,主要在于艾冲认为这条北魏长城全线大部沿用了战国赵北长城,而李逸友则认为是沿用了秦汉长城。在本次长城调查中,没有在分布于乌拉前山-大青山山系南麓地带的战国赵北长城沿线以及分布于狼山-乌拉后山山系北坡、阴山支脉蛮汉山地区的秦汉长城沿线,发现明显的北魏时期加筑沿用遗存*本文对秦汉长城分布山系的描述,采用了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一文的观点,以乌拉前山-大青山山系为阴山,以狼山-乌拉后山山系为阳山。。从战国赵北长城与秦汉长城的修筑性质来看,赵北长城重在划地为疆,防御功能倒在其次,而秦汉长城的防御性则更强。因此,从北魏王朝防御的角度来看,泰常八年长城加筑沿用秦汉长城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结合此后北魏在皇兴至太和年间所筑六镇长城南线、北线的情形来看,两条长城的西部端点均靠近阳山秦汉长城的东部地段墙体,北魏六镇中最西部的沃野镇即修筑于阳山秦汉长城的南侧,阳山秦汉长城当为北魏王朝长期利用。综此,在北魏泰常八年长城沿用前代长城的问题上,李逸友的观点更为切合实际。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郦道元随孝文帝拓跋宏北巡,看到了绵延于今大青山蜈蚣坝山前地带的战国赵北长城墙体,“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4](卷3《河水》)这段长城的确是战国赵武灵王所筑的赵北长城,郦道元当时看到的已经是作为历史陈迹的残垣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战国赵北长城墙体在北魏时期是未经加筑沿用的。而郦道元在《水经注》同一卷中描述高阙戍左近的阳山秦汉长城时,则径直称之为“长城”,长城阙口的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出高阙戍以北已是“荒中”。由郦道元的记载可以发现,北魏不仅沿用了前朝的高阙戍,而且其左近的前代长城(阳山秦汉长城)在北魏也继续发挥着作用,长城以北已是人烟稀少的荒漠了。当然,由于阳山秦汉长城在北魏时期的防御作用,西段部分重于东段部分,如作为北魏怀朔镇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作为北魏重要戍城的二份子古城,均位于东段阳山秦汉长城的北侧。

关于太平真君七年畿上塞围,据《魏书·世祖纪》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罢塞围作”。艾冲和李逸友均认为这条长城主要分布于今北京、河北和山西的北境一带,不认同个别专家提出的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存在相关遗存的说法。本次长城调查中,在今乌兰察布市与呼和浩特市的南部地区,没有发现类似北魏长城墙体的相关遗存。

细辨关于“畿上塞围”的相关史料,与防御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关,属于临时防御性质。关于塞围的具体形式,史料无载,只是说“广袤皆千里”,可能包括了长墙、城堡等类型的防御工事。东周时期列国修筑的早期长城,为国与国之间的防御工事和国界线;自秦汉以来,北方长城主要体现为中原王朝修筑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综合军事防御体系。综此,长城实质上是民族、政权和国家之间矛盾的物化表现,而非国家、政权和民族的内部阶级矛盾的物化形式。盖吴虽为匈奴后裔卢水胡人,但他的起义军包括了各族民众。北魏王朝修筑塞围,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无涉,只是用于镇压由国内阶级矛盾引起的农民起义。由此可见,畿上塞围并非长城。类似性质的防御工事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有人撰文提出清代没有停止修筑长城,将清王朝修筑的防御白莲教、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长墙也认定为长城,这是一种将伟大的万里长城“庸俗化”的观点。

关于太和长堑,《魏书·高闾传》记有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高闾上表奏请于六镇之北兴筑长城之事,称:“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若一夫一月之功,当三步之地,三百人三里,三千人三十里,三万人三百里,则千里之地,强弱相兼,计十万人一月必就,运粮一月不足为多。人怀永逸,劳而无怨。”孝文帝“览表,具卿安边之策”。《资治通鉴》几乎是全文转引了《魏书》的上述记载[5](卷136《齐纪二》)。艾冲、李逸友均据《魏书》的此条史料,对太和长堑的分布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艾冲认为太和长堑是沿着泰常八年长城向东延伸,“自今赤城和沽源两县交界的分水岭同西段衔接,循山岭东延于丰宁县北部,至滦平县北境跨过兴州河,以及滦河,经过隆化县南部和承德北部;长城在内蒙古境内趋东北历喀喇沁旗东部、赤峰县南隅,东入辽宁建平县北境,再入内蒙古敖汉旗南部,又回到辽宁北票县境,历经阜新、黑山、台安诸县,止于辽水西岸。”[1]其中部分沿用了“赤南长城”,即分布于今内蒙古赤峰南部和辽宁朝阳的战国燕北长城。

李逸友认为太和八年始筑的长堑,由西至东可划分为西、中、东三段。西端起始点在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水泉村北的小山梁上,北行经花牛卜子村东,再北行伸入今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境内;再自石宝镇所在地东北行,经大苏吉乡、小文公乡,至东五福堂村东伸入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再自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大沟里村向东偏北方向伸延,经席边河村南、巨巾号乡小南坡村、查干补力格苏木南境、乌兰牧场,折向偏南方向伸延,经巨巾号乡大清河村,至高腰海村东伸入察右中旗境内;再自察右中旗库伦苏木高腰海村西北方起,向东偏南方向伸延,经格少村、新建村,至乌素图镇大北村南伸入察右后旗境内;再自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东胜村北向东伸延,经察汗不浪村、当郎忽洞村、永胜村、乌兰哈达苏木平地脑包村、红格尔图乡韩元店村南,在红格尔图村东南伸入商都县境内;再自商都县大砬子乡土城子村西起向东伸延,至大砬子村东折向东偏北方向伸延,经大南坊子乡、屯垦队镇、玻璃忽镜乡,至二吉淖村西河床断崖处中断。中段为金界壕所加筑沿用,西起二吉淖村东,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至卯都乡折向西行,经化德县、河北康保县,终止于今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东段起自太仆寺旗与正蓝旗交界处的骆驼山乡,向东穿越闪电河,至正蓝旗黑城子种畜场场部之南折向东南行,经小马场至多伦县十五号村之间河北省沽源县与多伦县的分界线,伸入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再自丰宁满族自治县山嘴子乡平安堡村北,折向东行至万盛永乡乌孙吐鲁坝的西麓终止。

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对赤峰地区燕北长城的调查,未发现有北魏沿用的痕迹。对李逸友认为的构成太和八年长堑的西、中、东三段长城均进行了细致调查,可以认定西段、东段均为北魏长城,而中段则为金界壕。对于西段北魏长城的分布线路,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描述,对于它的东部起点,李逸友的记述是正确的,而它的西部止点,则是在达茂旗境内;至于伸入武川县北部地区的这一段长城,则是以前所未发现的分布于西段北魏长城之北的另一条同时代的长城。由于两条长城墙体的构筑形制大体一致,导致在以前的调查中被混为一体,新发现长城的东部起点在四子王旗东部,与西段北魏长城墙体大体呈一北一南的分布状态。对于新发现的这段长城,初步认定亦为北魏长城。

查诸史料,《通典·边防十二·蠕蠕》有记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年间(467-471年),柔然犯塞,征南将军刁雍上表曰:“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于苑内立征北大将军府,选忠勇有志干者以充其选,下置官属,……至八月,征北部率所镇与六镇之兵,直至碛南,扬威漠北。狄若来拒,与之决战。若其不来,然后分散其地,以筑长城。”认为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岁常递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又载:“帝从之,边境获利。”[6](卷196《边防十二》)

刁雍所上表与太和八年高闾所上表的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六镇的设置是在泰常八年之后,那么于皇兴年间开始于六镇之北修筑长城防御柔然,也是合于情理的。当时柔然不时南侵,如皇兴四年(470年),柔然犯塞,北魏发三路大军会于女水,大破柔然。[7](卷130《蠕蠕传》)新发现北魏长城在四子王旗有一段利用西段北魏长城,据此初步判定新发现长城的修筑年代要晚于西段北魏长城。六镇与长城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北魏王朝在5世纪30年代开始构筑六镇,自470年前后,又开始于六镇之北修筑长城,直至6世纪初还在六镇当中加筑戍城。调查的这两道北魏长城,在今乌兰察布草原一南一北分布,与六镇联合构成了北魏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可将这两道长城统一命名为“北魏六镇长城”,并以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魏六镇长城北线加以区分,其中南线的时代要早于北线,二者陆续修筑于皇兴至太和年间。

如前所述,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向西,均利用了阳山秦汉长城。六镇长城向东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就需要从长堑说起。长堑之名,来源于《水经注》和《北齐书》的记载。《水经注·鲍丘水》云:“(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也”。艾冲认为,这里所说的长堑位于今河北滦平县北部潮河与兴州河的分水岭上。另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齐天宝四年(553年),契丹袭掠营州地区,齐文宣帝统军从平州出卢龙口趋长堑,“倍道兼行,掩袭契丹”[8](卷4《文宣帝纪》)。艾冲认为这里所说的长堑当在今辽宁北票县北部的牤牛河上游;牤牛河距卢龙口甚远,艾冲这样的推论太偏于北部了。这里且不论《北齐书》所记长堑与《水经注》所记长堑是否属于同一条长堑,但李逸友与艾冲均认同《水经注》所记长堑在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是有分布的。李逸友认为这段长堑属于太和八年长堑的东段,从河北省延伸至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境内,与所谓太和八年长堑的中段相连接。

北魏太和年间所筑长城被称为长堑,是与它的构筑方式密切相关的。由于这条长城绝大部分分布于草原之上,地势较为平坦,修筑者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外侧挖壕、内侧筑墙的方式来构筑,以后金界壕也采用了同样的修筑方式。多伦县、正蓝旗境内的这段长城在地表呈土垄状的分布特征,与前面认定的北魏六镇长城是相同的。扩展开来说,这段长城为太和长堑,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也可称作长堑。

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对李逸友提出的太和八年中段长堑为金界壕所沿用的观点无法予以证实。中段长堑为金界壕,其沿线分布的边堡与同一条线路上其他金界壕段落沿线分布的边堡、形制和规模相同;在中段长堑的沿线,没有发现与北魏长城沿线戍堡相类似的边堡。可见,所谓“太和八年中段长堑”仅是金界壕,与北魏长城没有联系。

李逸友调查认为的太和八年东段长堑,在本次长城调查中确认为北魏长城“太和长堑”,与李逸友认为为中段长堑的这段金界壕的墙体,二者确有交汇。这段金界壕与北魏六镇长城南线的东端离得非常近,但确实没有连接在一起,六镇长城南线的墙体也没有穿过金界壕向东延伸,恰恰终止于金界壕的墙体边上。这样的墙体布局,容易让人产生金界壕利用北魏长城的想法,但通过本次长城调查予以了澄清。在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墙体的沿线戍堡中,除采集有北魏时期遗物外,还同时发现了部分金代遗物,尤其是在这两条长城沿线同时发现了一些金代新筑的规模较大的城址,从而证明这两条北魏长城均为金代所沿用。由此可以明确,金朝为了有效地将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纳入其金界壕的整体防御体系之中,在修筑金界壕时,尽可能地将这两条北魏长城包围在界壕之中。于是,新筑的金界壕墙体有意识地尽量靠近北魏六镇长城墙体的东西端点,这一现象在六镇长城南线体现得尤为明显。但金代利用北魏长城,仅限于沿用,并未再作过多的加筑增修。

二、长城资源调查所见北魏六镇长城概况

鉴于上文讨论的太和长堑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境内,在今内蒙古地区仅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有部分墙体延伸,本文不再详加论述,而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六镇长城上。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之上,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图1)。六镇长城南线的东端起点,在商都县玻璃忽镜乡二吉淖尔村北部、二吉淖尔水泡子北岸坡地上,东北距金界壕主线1.5千米。全线墙体整体作外向弧线形分布,在商都县境内作东北-西南行,进入察右后旗转东西行,经察右中旗北部进入到四子王旗,墙体转西北行,绕圆弧线形圈之后复转西南行。其弧顶部分,分布在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前点力素忽洞村所在的东西向谷地中,于移民新村东南500米的耕地中,为六镇长城北线所沿用,两墙合并后转西南行,至什卜太村西南、中号村东,北线长城摆脱对南线墙体的利用,径直西去。南线墙体则继续西南行,出四子王旗进入达茂旗,至达茂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西南2.5千米处终止,将古城包围在墙体之内。

六镇长城北线分布于南线的北部,两条长城的起点均源自于东北方金界壕西侧的丘陵地带,起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92千米。北线的东端起点在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乌兰哈达嘎查西北2.7千米处的碎石岗地上,向西南方向延伸,至中间段呈内向弧线形分布,与呈外向圆弧形分布的南线墙体在前点力素忽洞谷地之中交汇。两条长城墙体分离后,北线继续向西行,经达茂旗进入武川县二份子乡,向南至西乌兰不浪镇水泉村西南0.8千米的丘陵北坡沟口东侧终止。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两条长城的终点间直线距离约25千米。

图1 北魏长城分布图

六镇长城南线墙体总长260.151千米,均为土筑墙体,其中保存部分长158.246千米,消失部分长101.905千米。六镇长城北线墙体总长190.063千米,其中土墙长131.92千米,石墙长5.716千米,河险长0.51千米,消失部分长51.917千米。

六镇长城南线、北线所在的乌兰察布草原,属典型的丘陵草原地貌。长城修筑之初,必先确定两个端点,然后通过实地勘察设计,确定走向与路线,最后实施工程建设。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修筑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并非为北魏王朝所首创,而是吸收、借鉴了汉代外长城的修筑方法。现存于乌兰察布高原西部地区的汉代外长城南线、北线的墙体,均是选择在丘陵间的谷地中穿行。长城墙体沿谷地修筑的原因,其中一点在于谷地中的土层相对较厚,筑墙用土有保障。

北魏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根据其外观形制,以前多认为此类墙体均系以土堆筑而成。本次长城调查中,在六镇长城北线一些地段墙体的小冲沟断面上,均发现有夯层分布,夯层厚度不等,一般在6厘米-10厘米之间。六镇长城南线的墙体上也零星发现有夯层信息,表明北魏长城墙体的主要建筑方式是以土夯筑而成。保存较好的土筑墙体,如六镇长城北线的四子王旗南号长城2段,现存墙体底宽5米-6米,顶宽1米-1.5米,残高0.5米。初步推断,北魏时期修筑的原始墙体宽约2米,高2米-2.2米。 六镇长城南线、北线的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尤其是在丘陵草原地区,外壕显现得特别规整。外侧挖壕取土,内侧夯土筑墙,这是北魏长城的主要修筑方式。太和长堑的情形也是如此,长堑之名由此而来。只不过由于草原上常年的风沙侵蚀,壕多隐而不显,只有土垄墙明显蜿蜒于地表之上。外壕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发现保存较好者,如六镇长城南线的达茂旗双敖包长城1段,外壕现存于地表之上宽约2.5米,深约0.4米。初步推断,北魏时期开挖的原始壕堑顶宽、深度均在2米-2.2米。

这种挖壕筑墙的长城修筑方式,在东汉时期已较为常见,外侧挖壕,堆土于内侧,目前地表往往以壕为主要形态,且多为断续分布。到北魏时期取得进一步发展,外侧挖壕,内侧夯土筑墙,现存地表以墙为主要形态,且墙体为连续分布状态。到金代,这种墙、壕结合的长城构筑方式以金界壕的形式发展臻于完备。

六镇长城北线墙体对六镇长城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是本次北魏长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六镇长城南线为躲避山脉,自东南方向而来,进入前点力素忽洞谷地,再转西南行,向北绕了一个非常大的圆弧形弯。来自东北方向的六镇长城北线进入前点力素忽洞谷地后,利用了六镇长城南线圆弧形弯的弧端部分,两条长城墙体交汇,合并为一,北线墙体沿用了南线墙体的长度为8.754千米。

对于北魏长城,以前的认识是只有墙体,而无其他附属设施、单体建筑。于墙体沿线新发现的32座戍堡,是本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收获之一。

六镇长城南线新发现戍堡15座,于长城墙体所经县域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子王旗较为集中。戍堡墙体均为土筑,平面形制多呈长方形,长边长度在40米-46米之间,短边长度在22米-43米之间,门向基本上呈东向、南向或东南向(图2)。戍堡距相邻长城墙体的直线距离在130米-1 230米之间不等,相邻戍堡之间的距离在3千米左右。

图2 鄂黑乌苏2号戍堡平面图

六镇长城北线新发现戍堡17座,均分布于四子王旗境内。其中16座位于墙体内侧,1座位于墙体外侧;14座为土筑(图3),3座为石筑(图4),其中石筑者分布于石材丰富的山地,系就地取材而建。戍堡平面形制呈长方形或方形,边长在18米-27米之间,门向与六镇长城南线戍堡大体一致。戍堡距相邻长城墙体直线距离在15米-356米之间,相邻戍堡间的距离在1.7米-2.7千米之间。在低山丘陵地区,戍堡间距略近;在平缓草原地区,戍堡间距稍远。

由以上对于六镇长城沿线戍堡特点的归纳可知,南线与北线的戍堡还是有所差异的。六镇长城南线戍堡均为土筑,面积较大,距离墙体较远;戍堡内不见居住遗址,分析当在戍堡中搭建有毡帐之类的可移动房屋,以供戍边士兵居住。六镇长城北线戍堡距离墙体较近,面积较小,有部分石筑者,戍堡内保留有房屋基址;保存较好的石筑戍堡内部结构明晰,四角的小型石砌房址类似于内置式角楼,住宿与防御功能兼具;部分土筑戍堡堡内四角残存的土堆状遗迹,亦为类似房屋遗迹。六镇长城南线、北线的戍堡左近,往往都有水泡子分布,是戍堡士兵的饮用水水源地。

图3 乌兰淖尔2号戍堡平面图

图4 白星图1号戍堡平面图

北魏长城沿线的戍堡,在建置上模仿了战国秦汉长城沿线障城的设置,属于长城本体的组成部分。北魏六镇长城后为金代所利用,从南线、北线墙体的保存现状来看,金代对墙体并未再作整治修缮,而是主要利用了戍堡的防御。金界壕沿线均设置有边堡,这些边堡与战国秦汉长城沿线的障城、北魏长城沿线的戍堡是一脉相承的。

三、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

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讲到:“用‘六镇’这个名词,应注意它的时代性,不然,便不能了解它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后来变为北方城镇的总称,‘六镇’应该是六镇及其他。”[9](P226)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在六镇长城建立之后,为了加强防御,在六镇之间又加筑部分戍城。这些镇城和戍城距离六镇长城墙体较远,不属于长城本体的范畴。为了能够对北魏长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对部分镇城、戍城及相关遗址作了专门的调查,结合前人调查与研究成果,期冀能够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获得新的突破。

对于北魏六镇的名称及其具体设置年代,学界多有争论。鲍桐《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一文,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六镇设置于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由西向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10]细检鲍桐文,依据《魏书·地形志二上》记载,仅可明确怀朔镇设置于北魏延和二年(433年);其他五镇,依据《魏书·来大迁传》记载,是在来大迁“镇云中,兼统白道军事”期间不断设置的。来大迁的离职是在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则六镇当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

六镇中的西部第一镇为沃野镇,唐长孺在《北魏沃野镇的迁徙》一文中,对其设置与迁徙过程有专门的研究。[11]北魏设置沃野镇,首先沿用了汉代朔方郡沃野县,旧址在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南,其后经过两次迁徙,第一次于太和十年(486年)迁徙至汉代朔方郡朔方县故城,旧址在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的黄河南岸,第二次迁徙则是于正始元年(504年)迁徙至唐代天德军北。汉代朔方郡沃野县,张郁考证其旧治为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羊木头镇脑高古城[12],与唐长孺推定的地理位置亦相符。汉代朔方郡朔方县旧治,依据《水经注·河水三》的记载,在黄河北河、南河合流之处再向南一带;位于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北部、黄河南岸的什拉召古城,或认为即朔方县故城。但目前尚未在这一地区发现有古城遗址,或许已为历史上黄河改道或泛滥所冲毁。至于魏末的沃野镇所在,考古调查已确定为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的根子场古城。[13](P623)

唐长孺的上述考证,引用史料详密,但对于汉代朔方郡治下的沃野县和朔方县是否确实为北魏沃野镇所沿用,尚找不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关于脑高古城、什拉召古城的相关考古调查资料中,均仅描述有汉代遗迹遗物,而无北魏遗存。此外,郦道元于《水经注》中记载有沃野县和朔方县,但提到二者时,均称为“沃野县故城”、“朔方县故城”,没有显示它们和北魏沃野镇之间的任何联系。尤其是“朔方县故城”,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孝文帝北巡时,正是唐长孺所考订为北魏沃野镇沿用之时,孝文帝一行虽未到沃野镇,但如果此时沃野镇在汉代朔方县故城,郦道元不会不知。因此,对于唐长孺关于汉代朔方郡沃野县故城、朔方县故城为北魏沃野镇先后沿用的考订,本文不予采纳,而认为沃野镇从最初开始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与包头市文物管理所的考古调查报告《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将位于包头市固阳县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考证为怀朔镇镇址[14](P474~477),目前已无争议。

对于武川镇,争议较多;而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调查考证,武川县土城梁古城为武川镇,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为抚冥镇或大安郡郡治所在。[15]对于张郁提出的土城梁古城为武川镇说,后起的质疑较多,各执一词。乌兰察布博物馆《武川县二份子北魏古城调查记》一文,考证二份子古城为武川镇,而认为土城梁古城应为北魏皇帝的行宫之一。[16](P438~442)苏哲《内蒙古土默川、大青山的北魏镇戍遗迹》一文,推测武川镇可能就在抢盘河上游、今武川县县城西部一带,而土城梁古城为呼应武川镇与白道城的镇戍遗址。[17](P545~566)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与达茂旗文物管理所的《达茂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调查》考古调查报告,推断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为武川镇,而二份子古城则正好处于左右呼应怀朔镇(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和武川镇(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位置之上。[14](P474~477)李兴盛、赵杰撰写的《四子王旗土城子、城卜子古城再调查》一文,同意张郁前揭文将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定为抚冥镇的观点,而对该文提出的库伦图古城为柔玄镇或大安郡属邑的观点作了纠正,认为该城址仅是当时根据某种需要增筑的与军事防御有关的一座城池。[18]

在本次长城调查中,通过对二份子古城、下南滩遗址、土城梁古城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重新调查,或凿实前人研究,或产生新的认识。首先确认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为武川镇镇址所在,土城梁古城南城为魏帝行宫之一的阿计头殿,北城应为保护阿计头殿的军事戍城,同时也起到沟通阴山南北防御的作用,而对于下南滩遗址则新认定为北魏孝文帝阴山讲武台。

《水经注·河水三》中有一大段内容写到位于今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一带的北魏皇帝行宫、边防镇戍城以及前朝旧迹等。在“白道南谷口”有“白道城”,已确定为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坝口子古城[19],为一座守御“白道南谷口”的军事戍城。白道城北高阪称作“白道岭”,即今蜈蚣坝所在。“白道岭北阜上”有“魏帝行宫”,当时人称作“阿计头殿”,“白道中溪水”流经魏帝行宫东。今蜈蚣坝一带的溪水中,以乌素图水最大,应为北魏时期的白道中溪水,土城梁古城恰好位于乌素图水的西山上。《水经注》描述阿计头殿,写到“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与土城梁古城南城大体相符。阿计头殿往西,还有更为辉煌壮丽的魏帝行宫广德殿,其中塞水“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广德殿东北方向上,有魏帝的“阴山之讲武台”。下南滩遗址以前有人认为是古城遗址,经调查,遗址周边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遗址主体是三个东西并列的夯土高台遗迹,其上散布遗物以筒瓦、板瓦和残砖为主,不见生活用品陶器等。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孝文帝北巡时到过“阴山之讲武台”,《魏书·高祖纪》同记此事,孝文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可见该讲武台又名阅武台,台上有观一类的建筑。下南滩遗址位于阴山山脉之后的广阔平川之上,所见遗迹遗物均可与讲武台的功能相吻合。将下南滩遗址认定为讲武台后,依据《水经注》“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的记载,则广德殿必在今大青山最高峰金銮殿山东侧的抢盘河流域一带。《魏书·高祖纪》对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北巡的行程有如下记载:“八月癸卯,皇太子朝于行宫。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在这个行程中,行宫当指阿计头殿,“行幸阴山”当为到了广德殿,云川是指银河,“观云川”有夜观天象的意思。

至于武川镇,郦道元记其位于白道中溪水旁侧,“城以景明中筑”。对于“城以景明中筑”的理解,一般认为,武川镇的建制虽然设立较早,但直到景明年间(500-503年)才修筑了城墙。而郦道元对于武川镇地理位置的描述,则是与考古调查不相符的。在今武川县和达茂旗境内,只有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规模可与武川镇相比拟。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位于召河上游一带,该河在北魏时期原名女水,皇兴四年(470年)北魏在女水大破柔然,武功威震塞外,于是水以镇名,将女水改名为武川。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的《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调查简报》,认为克里孟古城为柔玄镇[20];李逸友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一文中,考证克里孟古城所处地区为北魏王朝复兴之地牛川,克里孟古城为牛川城遗址。[2]魏隽如、张智海《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从历史文献、实地调查与考古资料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考证位于河北尚义县三工地镇的土城子古城即北魏柔玄镇镇址所在[21]。至于怀荒镇,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中,标注于今河北省张北县县城附近一带[22](P53),但这一地区至今尚未发现北魏时期的古城遗址。

李逸友关于克里孟古城所在地区为北魏牛川的认识,是非常有见地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贺兰部的支持下,于牛川复国,称代王。在398年定都平城之前,道武帝居无定所,是一个“行国”,除牛川外,道武帝其他的行都还有定襄之盛乐(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云中之盛乐(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或称云中宫)、纽垤川(今察右中旗后大滩丁计河流域)、意辛山(今四子王旗乌兰哈达七层山)以及公元391年在今鄂尔多斯地区建立的河南宫(今准格尔旗石子湾古城)。牛川即在今察右后旗韩勿拉河流域一带,为道武帝常幸之地;《魏书·外戚列传·贺讷》中记载的“牛都”*《魏书·外戚列传·贺讷》:“(慕容)垂遣子麟讨之,败染干于牛都,破讷于赤城。”,即为克里孟古城。

从河北三工地土城子古城的规模来看,的确是一个镇城所在。根据《水经注·漯水》有关于延水源头的记载*《水经注》卷13《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以及常谦《北魏长川古城遗址考略》一文关于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即为北魏长川城的考证[23],魏隽如、张智海关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的论述似乎显得非常完美,而且该古城已以北魏柔玄镇的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三工地土城子西距被认定为抚冥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达187千米。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北巡阴山,由怀朔镇返回平城时,曾路经武川、抚冥、柔玄三镇。《魏书·高祖纪》记载:“癸丑,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由此段记载可见,怀朔镇是孝文帝此次北巡阴山的最后目的地,在怀朔镇逗留较长,后来只是一路向东,途经了武川、抚冥、柔玄三镇,最后从柔玄镇南还平城。孝文帝东归途中,从武川镇到抚冥镇用了一天的时间,从抚冥镇到柔玄镇用了两天。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东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50千米,符合孝文帝一天的行程,而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之间的直线距离则明显大于孝文帝两天的行程。由此点出发,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只能是位于柔玄镇之东的怀荒镇,郦道元《水经注》“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的记述应是“水出塞外柔玄镇东长川城南小山”的误记。而柔玄镇镇址则需要在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之间寻找。克里孟古城西南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93千米,东南距三工地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100千米,非常符合柔玄镇的分布方位,应当是北魏在早期牛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镇城。从克里孟古城向南,经今察右前旗黄旗海到今山西大同市,是北魏时期连接平城与漠南之间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干道,有“参合”之名*《魏书·太祖记》:“戊子,车驾北巡,筑离宫于犲山,纵士校猎,东北踰罽岭,出参合、代谷。”参合为由平城向北的交通干道,代谷为由平城向东的交通干道,位于参合道上的今察右前旗黄旗海在北魏称作“参合陂”,北出参合陂即进入漠南地区。。

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大将源怀统领六镇期间,曾上表宣武帝元恪,建议在六镇之间“筑城置戍,分兵要害,劝农积粟”,通过加筑戍城,增强防御能力,宣武帝同意了他的表奏,“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7](卷41《源贺传》),即增筑了东西九座戍城。武川县二份子古城、四子王旗库伦图古城的规模均小于六镇镇城的规模,应为正始年间所筑九座戍城其中的两城。

以前的一些考古调查资料中,提到位于今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土城子村东500米的土城子古城是一座北魏古城,并描述其边长为500余米。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对该古城所在地作了实地调查,没有发现残留遗存。伴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张建设,白音察干土城子古城所在范围的西半部分被城区建筑和道路所占据,东半部分正在建设人工湖,古城完全被毁。白音察干土城子古城位于克里孟古城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之间,西北距克里孟古城32千米,东南距三工地土城子古城67千米,从该古城的区位及其规模来看,正是分布于柔玄镇与怀荒镇之间的类似于二份子古城、库伦图古城的一座戍城。据《魏书·张衮传》,张衮之子张法在北魏世宗时曾担任怀荒镇金城戍将,表明怀荒镇之下有名为金城的戍城,或即为白音察干土城子古城。[24]

类似的古城还有新发现,位于今察右中旗的园山子古城,早期的调查认为“可能是一唐代城址,其上限也可能早到北朝晚期”[25]。在本次长城调查中,经实地调查,确认为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一座古城,元代曾经沿用。在北魏时期,园山子古城与二份子古城、库伦图古城、白音察干土城子古城相当,性质亦为戍城。通过类比,位于今巴彦淖尔市小佘太镇增隆昌村东北2.1千米的增隆昌古城,亦当为处于沃野镇与怀朔镇之间的一座戍城。此前李逸友调查认为其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光禄城,始建于汉代,是秦汉长城南侧的一座重要城址,后为北朝沿用。[26]该古城北距阳山秦汉长城墙体1.8千米,在汉代或与长城的防御有关,但与西汉光禄勋徐自为修筑的光禄城、光禄塞无关,而是北魏戍城光禄城。

戍是低于镇的一级军事建制,戍城的规模要小于镇城。镇的最高军事长官为镇将,戍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戍将,也有称作“戍主”的,如《魏书》中屡有提到的“高阙戍主”。镇城与戍城之下,还有最低一级的紧邻长城墙体的戍堡。前述北魏大臣刁雍、高闾的上表中均提到应在长城沿线设置小城,应即本次长城调查中所见戍堡。

四、部分遗址简介

在本次长城调查中,对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增隆昌古城、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武川县二份子古城、下南滩遗址、达茂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库伦图古城、察右中旗园山子古城和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等均进行了调查,部分作了测绘。

1.根子场古城

古城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根子场村西南1千米平坦的明安川川地上,北距乌加河不远,北距阳山秦汉长城墙体的直线距离为19千米,东南距乌梁素海约10千米。

古城内、外现均开辟为耕地,对城址的破坏较大,但整个古城的平面形制仍可辨析,呈倒“凸”字形,城内两道南北向墙体将古城分为呈东西向排列的西、中、东三城(图5)。古城北墙作直线分布,总长1 172米,其中西城部分长416米,中城部分长428米,东城部分长328米。西城西墙、东城东墙均长520米,中城的东、西墙均长600米。墙体均为夯筑土墙,现存墙体大体呈土垄状。北墙中部偏东部分保存较好,明显隆起于地表,现存墙体底宽8米,顶宽2米-3米,残高0.6米;南墙保存现状较北墙中部偏东部分稍差,现存墙体底宽6米,顶宽2米,残高0.5米-1米;南北向四道墙体中,只有中城东墙、西墙的南部外凸部分保存较好,外凸东、西墙均长80米,现存墙体底宽8米-12米,顶宽2米-3米,残高0.3米-1米。

中城为主城,四墙中部均辟有城门。南门门址宽5米,外加筑长方形瓮城,方向为177°;北门门址较模糊,门宽6米,内置半圆形瓮城;西门门址呈半圆形外凸,门址宽约3米;东门址仅余残迹。中城南墙两角有角台址,现今惟东南角台址保存较明显,直径25米,残高最高1.4米。中城城内北部有长方形夯土台基一座,长15米,宽6米,高1.5米。城内地表散布有方砖、板瓦、筒瓦和陶片等。板瓦外壁素面,内壁施布纹,檐板瓦前缘饰指压水波纹。陶片均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盆、罐、壶等。

该城址为北魏沃野镇旧址。

图5 根子场古城平面图

2.增隆昌古城

古城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增隆昌村东北2.1千米处的增隆昌水库东北岸,北距阳山秦汉长城墙体的直线距离为1.8千米。古城地处东西走向的小佘太川东端,北依色尔腾山的查石太段,东、西两侧均有通往北部草原的谷口要道。

城址平面略呈方形,边长315米。墙体夯筑而成,四壁均已坍塌,呈隆起于地表的土垄状;现存墙体底宽5米-6米,顶宽约1.5米,残高2米-4米;夯层均匀,包含物单纯,黄色土夹杂小石子,厚10厘米-15厘米。北墙正中偏西处有一马面,其余墙体未见马面。城墙四角均有角台残迹。东墙偏北部、南墙中部各开一城门,门址均宽约15米,南门方向为178°。北墙中部偏东处有一豁口。城内西、北、东三面地势较高,南面较低,呈簸箕状。城内南部文化层较厚,最厚处可达3米,中央偏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城址内及其附近,散见有大量陶片、瓦片、残砖和铜镞、“五铢”钱等遗物。陶片多为泥质灰陶,装饰绳纹、弦纹等,器形有罐、盆等;砖瓦有绳纹砖、布纹瓦、莲花纹瓦当等。有一条人为修建的防洪渠从城址中央自西向东横穿而过,城址内的大部分地带已被耕地覆盖,对古城造成较大破坏。

该城址西距根子场古城的直线距离为66千米,东距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46千米,正是起到呼应两座镇城的戍城作用。由此可知,该古城的主要营建及使用年代应该在北魏时期,名为光禄城,或叠压于汉代的障城之上。

3.白灵淖城圐圙古城

古城位于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西南1.4千米的低缓丘陵凹地中,南距阳山秦汉长城墙体直线距离为9.2千米。古城西北、东北两角建在低矮的山丘顶部,南墙中部亦位于低缓的丘陵顶部,城区大体处在南北高、中间低的低洼地带,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五金河的支流自东北向西南穿越古城流过,西墙南部毁于河水冲刷。

城址平面形制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南角外凸,东墙长953米,南墙长1 463米,西墙长1 307米,北墙长1 245米(图6)。城墙均为夯筑土墙,夯层厚13厘米-15厘米。现存城墙底宽10米-15米,顶宽1米-2米,残高1米-1.5米。四角设角台。南墙和北墙中部各开一座城门,门址均宽约18米,南门方向为180°。城内西北隅有子城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20米。1979-1980年对该城址进行勘测并首次试掘,认为城内西半部为官署和寺院建筑址,东北部为居民区。1982年对城内西部佛寺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建筑呈方形,边长16米,发现柱础32个,出土的各种泥塑佛像均为典型的北魏风格。古城发现及征集的文物有陶罐、陶壶、莲花纹瓦当、三角砖形瓦当范、铜菩萨像、铁釜、铁犁铧及石磨盘等。

该城址为北魏怀朔镇旧址,建于北魏延和二年(433年),于孝昌年间(525-527年)改称朔州,废于六镇之乱。白灵淖城圐圙古城西距根子场古城的直线距离为110千米,东北距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90千米,与根子场古城、增隆昌古城大体处于东西一条直线之上,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位置较前三者略微偏北。

图6 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平面图

4.二份子古城

古城位于武川县二份子乡乡政府所在地西1.5千米的丘陵地带,南距阳山秦汉长城墙体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古城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谷地中,北山有一山口直通达尔罕草原,源于大青山北麓的巴拉盖河从古城的东、西两侧流过。

城址平面形制呈长方形,只有东北角城墙为躲避河流而修筑成内抹状,整体南北长758米,东西宽725米(图7)。四面城墙均可辨识,S104省道从古城中部呈东西向穿过,造成东、西城墙断豁,省道北侧与之平行的一条土路也导致东、西墙出现豁口。西墙土路豁口的南侧断面上,可见城墙的清晰剖面,中间为原始的夯筑土墙,两侧为坍塌堆积,整体底宽16米,顶宽2米,残高1.8米;其中,原始夯筑土墙基宽2.2米,顶宽1.2米,残高1.3米;夯层厚19厘米,夯层中的夯窝直径11厘米,深6厘米。西墙南、北两侧各存留有一个角台址;南墙中部辟门,门址宽7米,方向为180°。城内较平坦,东北部耕地分布有灰土圈五六处,见有带黑色烟炱的石板,地表散布陶片较多,瓦片较少,发现牛腿骨等动物骨骼。

二份子古城西南距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51千米,东距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42千米,地扼大青山通往达尔罕草原的交通要道,正是起到呼应怀朔镇与武川镇作用的一座军事戍城。

图7 二份子古城平面图

5.下南滩遗址

遗址位于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下南滩村西北1.4千米的耕地中,东距可可以力更镇6公里。西侧临昆都仑河,河水西南流,在水磨沟注入抢盘河;南侧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向西汇入昆都仑河。

遗址位于大青山北麓的一片平川之中,向南远眺大青山。遗址所在耕地当地人俗称“瓦片地”,地势南高北低。地表可见残存的三座建筑台基,呈东西“一”字排列,中间台基中心点距东台基中心点80米,距西台基中心点40米。三座台基的平面均略呈椭圆形状,中间台基最大,东、西两侧台基较小。中间台基直径在28米-38米之间,残高在1米左右;东侧台基直径在20米-29米之间,西侧台基直径在28米-32米之间,残高均在0.5米左右(图8)。地表暴露大量的筒瓦、板瓦等遗物,有前缘饰指压水波纹的檐板瓦和莲花纹瓦当等。

通过本次长城调查,认定该遗址为北魏孝文帝阴山讲武台。

6.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

古城位于达茂旗希拉穆仁镇所在地西约2.6千米的草滩地中,西侧50米为六镇长城南线墙体。北有召河,南有哈日乌苏干河(《周书·邵惠公颢传》记作“武川南河”),古城即坐落在两河交汇处的河洲地带,地形较高,地势开阔,呈现出群山环抱、河水萦绕的景观,为水草丰美的丘陵草原区。

城址由大城、小城和南城三部分组成(图9)。大城和小城东西排列,间距85米。大城东墙北端延伸出的一道垄状墙东向环绕,与小城北墙平行分布,再与小城东墙相连。垄状墙底宽约1.5米,残高0.4米。南城位于大城南侧。

图8 下南滩遗址平面图

图9 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平面图

大城居西,除东南角斜收外,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436米,南北宽410米。夯筑城墙,现存墙体底宽6米-10米,顶宽2米-3米,残高1米-2米。城墙西北、西南两角和东南两角有角台址。墙上附设马面,北墙3座,西墙在西门南、北各设1座。东、南、西三墙中部各设一门,门两侧为凸起的墩台,门址均宽约5米,南门方向为176°。城内除东北角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隐现南北向成排的建筑基址,轮廓较模糊。城内西南隅有一子城,西墙、南墙借用大城城墙,另筑北、东两面城墙。子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94米。子城北墙中部辟有一门,东墙中部有现代道路穿过,也疑似为原初门址所在。子城内东北部呈三角形分布3处凸起的圆形建筑基址,规模大体相同,直径约15米,高约0.6米。

小城居东,平面大体呈北窄南宽的“日”字形,中部偏北一道东西向隔墙将城址分作南、北两城。小城南北通长228米,东西北墙宽80米,南墙宽123米。夯筑城墙,现存墙体底宽5米-8米,顶宽1米-2米,残高约1.5米。城墙东北、东南两角有角台残址。北城略小,平面呈方形,边长80米,辟东门,门址宽约6米,外筑方形瓮城,瓮城门直开。南城稍大,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辟南门,门址宽约5米,外筑方形瓮城,瓮城门东开。小城北墙和西墙外,均有护城壕。

南城接筑于大城南侧,西墙与大城西墙处于同一条直线之上,北墙则利用了大城南墙,不见东墙。西墙保存完整,长170米;南墙为略呈西南-东北向的斜墙,通至哈日乌苏干河西岸,长度与西墙略等。

大城和小城内采集的遗物均属北魏时期,典型者有前缘饰指压水波纹的檐板瓦、暗纹陶器等。

该城址应为北魏武川镇旧址。古城西南距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90千米,东北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50千米。

7.乌兰花土城子古城

古城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村西南侧,西北距乌兰花镇6千米,北距六镇长城南线墙体的直线距离为42千米。城址四周为低山丘陵所环绕,南、北两面各有一条由东向西而流的季节河,两河在古城西北汇合后注入塔布河。

古城由东城、西城两座对接的城址组成,西城连接于东城的西北端(图10)。东城为主城,平面形制呈方形,边长900米。夯筑城墙呈较高大的土垄状,现存墙体底宽8米-12米,顶宽2米-3米,残高1米-3米。南、北墙中部各开一座城门,门址均宽约4.2米,南门方向为178°。城内中部分布有三座较为显著的建筑台基,其间还分布有部分较低矮的建筑台基。位于城内正中的建筑台基较高大,略呈圆形,直径约20米,残高约1.6米。台基周边地表散布有砖、板瓦、筒瓦、瓦当和陶片等,有典型的北魏莲花纹瓦当。城内东半部未开垦的区域,有长方形子城一座,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6米,辟南门,方向为178°。子城城墙亦呈土垄状,底宽5米-10米,顶宽1米-2米,残高0.4米-1米。子城被后代所利用,墙体顶部有用土坯垒砌的院墙,地表散布清代瓷片。

西城平面形制大体呈长方形,东西总长1 170米,南北总宽1 086米。东墙南部、南墙东部均接于东城的北墙、西墙之上,西南角城墙内抺,外侧为西北-东南流向的沙河。墙体较低矮,呈土垄状,底宽3米-5米,顶宽约1米,残高0.3米-0.6米。南墙辟门,门址形制已不清晰,方向与东城大体相同。

该城址应为北魏抚冥镇旧址。古城西南距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为50千米,东北距克里孟古城的直线距离为93千米。

图10 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平面图

8.库伦图古城

古城位于四子王旗库伦图乡乡政府所在地东南1.5千米处东西向谷地的南坡地上,南为城卜子村,北距六镇长城南线墙体的直线距离为20千米。城北有河自东向西流,东、南、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较为开阔。

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442米(图11)。夯筑城墙,呈土垄状,底宽6米-10米,顶宽1米-2米,残高0.5米-2.5米。每面墙上筑有2座马面。四角有角台址。四墙中部均辟有城门,门址宽6米,两侧有向外凸起的墩台。南门方向为184°。城区内、外均辟为耕地,城内遗物只有少量的陶器及建筑材料。陶器均为泥质灰陶,轮制,火候较高,器形有瓮、罐、壶、盆等,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水波纹、细凹弦纹、菱形纹、圆点纹和几何纹等;建筑材料仅见少量灰色筒瓦。

该城址西南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26千米,东距克里孟古城的直线距离为71千米,主要起到与抚冥镇相互策应、相互支援的作用。

9.园山子古城

古城位于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园山子村西北1.6千米的川地上,东侧有丁计河的支流,北距六镇长城南线墙体的直线距离为20千米。

城址平面呈略倾斜的长方形,东墙长417米,南墙长350米,西墙长405米,北墙长355米。城墙夯筑而成,西墙、北墙保存较好,墙体底宽6米-8米,顶宽2-4米,残高1-2.5米;东墙和南墙受耕地破坏,只有局部残存。西墙、北墙之上各保存2座马面,东墙上原来也应有2座马面,南墙上原来是否有马面已破坏不清。城墙西南、西北、东北三角均有明显向外伸出的角台址,东南角原来也应该有角台,目前已不可见。南墙中部辟有城门,原始宽度已不清楚,现存宽度达15米,方向为185°(图12)。1957年的调查在城内中北部见有台基址3座,现均已夷为平地。城区内散布的北魏时期遗物,仅见少量瓦片、鸱吻等建筑构件残块,采集的檐板瓦前缘均饰指压水波纹。城区南部经元代沿用,地表散布较多元代瓷片。

图11 库伦图古城平面图

图12 园山子古城平面图

该城址西距库伦图古城的直线距离为37千米,东距克里孟古城的直线距离为35千米,形成扼守川地之势。古城所在川地为北魏早期道武帝经常巡幸的纽垤川,古城可能即名为纽垤川城。

10.克里孟古城

古城位于察右后旗韩勿拉苏木克里孟村北0.4千米的南北向谷地之中,北距六镇长城南线墙体的直线距离为13千米。韩勿拉河由南向北流,自古城当中穿过。

古城横跨谷地布局,河谷下游是东西向山脉的山口,颇具控扼山间谷地之势。城址平面呈西宽东窄的长梯形状,有内、外双重城墙,间距在16米-50米之间,西端相距较窄,东端相距较宽(图13)。外墙北墙长1 481米,南墙长1 496米,西墙长658米,东墙略向外弧,长456米。城墙较低矮,底宽8米-12米,顶宽1米-2米,残高0.2米-1米。墙体外侧有壕的痕迹。内墙在韩勿拉河东岸加筑一条南北向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城。

图13 克里孟古城平面图

东城为主城,分布在河东岸的谷地及东山坡上。东城内城墙呈高大土垄状,北墙长556米,南墙长563米,西墙长460米,东墙中部外凸,长395米。墙体底宽16米-20米,顶宽3米-4米,残高1.5米-2.2米。西墙南部毁于韩勿拉河河水冲刷,北端留下清晰的断面,土垄状墙体的中间部分为原始墙体轮廓,基宽3.8米,顶宽3.5米,残高1.3米,夯层厚9厘米-15厘米。外侧残存壕沟痕迹,壕宽5米-6米。除西南角损毁外,城墙其他三角设有向外伸出的高大角台址,长7米,宽5米。四墙共设7座马面,其中北、西、南三墙各2座,东墙外凸处设1座。东城内城于南、北墙偏西部设南、北两门,门址均宽6米;门址两侧设有向外伸出的墩台,长25米,宽8米。南门方向为175°。与南北两门对应的外城墙墙体低缓或消失,门址情况不明。东城中部现为大面积芨芨草丛,间有低缓的圆形土台基分布,其中最为高大者位于城中东坡向西侧谷地的过渡地带,呈圆丘形,直径约30米,高约3.5米。近西墙中部有一处由土垄状墙围成的方形院落,边长约110米。东城区内地表散布的遗物有北魏时期的子母口筒瓦、前缘饰指压水波纹的檐板瓦等。

韩勿拉河西岸的西城,内城东墙长460米,南墙长855米,西墙长626米,北墙长877米。墙体普遍较低矮,南、北城墙部分墙体遭韩勿拉河河水冲刷而消失。墙体上不见马面、角台等附属设施,门址不清,城内地表亦不见台基类遗迹。

该城址在北魏时期先后为牛都、柔玄镇旧址。古城西南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93千米,西距库伦图古城的直线距离为71千米,东南距三工地土城子古城的直线距离为100千米。

五、结 语

历史上,乌兰察布草原一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与中原农耕民族往往以阴山山脉为阻隔,界山而治。北魏作为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黄河流域的王朝,也修筑了抵御柔然的长城。北魏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北方民族政权所修筑的长城。六镇长城已越出了阴山山脉,六镇中的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四镇,均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之上。

阴山山脉之南,是北魏王朝的早期都城盛乐、云中以及金陵、宗庙之所在,也是北境防守之襟要。北魏王朝在阴山山脉以北设置了六镇等众多军镇,并于部分镇城之北修筑了长城,从而构成了一道军镇和长城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以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从本次长城调查的成果可见,六镇的分布,除武川镇和抚冥镇出于保卫阴山之南土默特平原的需要,相互间距仅为50千米之外,其他相邻镇城的相互间距均在90千米-110千米之间,可见北魏王朝设置六镇的方位和间距,都是事先有着充分考量的。此外,除武川镇和抚冥镇之间没有分布戍城外,其他相邻镇城之间都分布有一座或两座戍城,从而起到协同防御的作用。

北魏六镇士兵的构成,除了拓跋鲜卑族的战士以外,还包括被征服的北方民族、汉人和罪犯等,后三者构成了边镇军民的主体。其中南附的敕勒人多被安置于长城、六镇沿线,成为戍边的一支重要力量。六镇镇城多为二城、甚至三城并列式,应当与不同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城区内、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有关,而子城则当为镇将的衙署所在。

六镇的地位很高,镇将多为鲜卑贵族,往往升相位。后来北齐、北周统治集团人物多出于六镇,著名者如北齐建立者高氏出自怀朔镇,北周建立者宇文氏出自武川镇,分别形成了北朝历史上著名的怀朔集团、武川集团。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推行汉化,崇文鄙武,把武人排斥在清途之外,六镇地位逐渐下降,引起了六镇军人的不满。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又筹划改镇为州,并且将六镇军卒中的强宗子弟、良家酋腑降为府户,六镇将领与北魏朝廷之间的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六镇长城及部分镇城所在的乌兰察布草原,其气候环境是不适合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而北魏王朝却在这一地区大力推行军民屯垦,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自然灾害频发与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镇将继续盘剥镇兵、镇民,军镇内部的矛盾也趋于激化。各种矛盾聚集在一起,从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叛乱。

六镇之叛,本质上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一大反动。北魏统治者联合柔然共同镇压了六镇之叛,北魏与柔然的关系趋于缓和,长城和六镇也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逐渐趋于荒废。而镇作为当时的一种军事建制,经过后来历史上的不断演变,直至今天仍然作为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建制,继续留存于现今的文化之中。

从整个中国长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修筑的长城可称为早期长城,此后秦及西汉长城、金界壕、明长城构成了中国长城发展史上的三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阶段。以上而外,其他时代修筑的长城均规模较小,如东汉长城、西晋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北宋长城、西夏长城等,可统称为其他时代长城。北魏六镇长城修筑的时间晚于其南部镇城的建立,且规模不大,工程草率,并没有东西向完全贯通北方草原,与北魏王朝源自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力、主要利用同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敕勒人守边有关,重野战而轻防御。但北魏长城其长堑的构筑形制,上承东汉长城的壕堑形制,下启金界壕,在中国长城发展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

[1]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1).

[3]艾冲.再论北魏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与李逸友先生商榷[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3).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0]鲍桐.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3).

[11]唐长孺.北魏沃野镇的迁徙[J].华中师院学报,1979,(3).[12]张郁.汉朔方郡河外五城[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2).[1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4]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达茂旗希日穆仁城圐圙古城调查[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J].考古通讯,1958,(3).

[16]乌兰察布博物馆.武川县二份子北魏古城调查记[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7]苏哲.内蒙古土默川、大青山的北魏镇戍遗迹[A].国学研究(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李兴盛,赵杰.四子王旗土城子、城卜子古城再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1).

[19]汪宇平.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与“白道”有关的文物古迹[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3).

[20]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调查简报[J].乌兰察布文物,1989,(3).

[21]魏隽如,张智海.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J].北方文物,2009,(1).

[2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3]常谦.北魏长川古城遗址考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1).

[24]王北辰.库布齐沙漠历史地理研究[J].中国沙漠,1991,(4).

[25]张郁.内蒙古察右中旗园山子唐代古城[J].考古,1962,(11).

[26]李逸友.汉光禄城的考察[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3).

〔责任编辑 王 宇〕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Ruins Of Six Towns through the Great Wall Resource Investigation

ZHANG Wen-ping1, MIAO Run-hua2

(1.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Hohhot 010010; 2. Heritage Management Office of Baotou City, Baotou 014010)

The Great Wall of the north line and the South line in the six town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in general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 southwest toward Wulanchabu grassland, with a short intersection in the central area. The south line and the north line of the Great Wall in the six towns take the north areas in Yangshan as their southwest defense endpoint, and the straight-lin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endpoints is about 25 kilometer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Wall in the six towns is that the wal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valleys between the hills. The walls in the six towns were low and made up of earth, and the traces of the ditch could be seen on the lateral wa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this survey on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is that we found the adoption of the walls and the 32 garrison forts along the wall line. The six towns were built earlier, and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Great Wall were built later.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Great Wall; Six towns; Site

2014-08-23

张文平( 1973-) ,男,内蒙古卓资县人,博士,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论文有《库莫奚基本史料的初步比较研究》等。

K928.626

A

1004-1869(2014)06-0018-13

猜你喜欢
长城古城墙体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良渚古城
守护长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翘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