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西河郡河东属县治城位置再考证

2014-07-08 08:22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故城河东战国

石 春 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西汉时期西河郡河东属县治城位置再考证

石 春 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西河郡为汉代著名边郡,设立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辖境地跨山陕蒙交界黄河两岸,下辖36个县。为便于研究,一般将其属县分为河东属县与河西属县。史学界历来对其河东属县治城位置研究颇多。《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其位置全部定位。然而,新的考古材料证明,所谓“河东8县”之说其实并不准确。

西汉;西河郡;河东;属县;治城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将卫青远击匈奴,成功收复被匈奴占据已久的河南地。鉴于收复失地后的上郡辖区范围过大,元朔四年(前125年),汉武帝下令分上郡东部、北部和太原郡西部,创置西河郡。大致位于今陕西东部、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东部、南部及山西西部、中部。《汉书·地理志下》记载:“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莽曰归新。属并州。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县三十六: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隰城,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是,博陵,盐官。”[1](P1618)

一、历代史家对西河郡河东属县数量及治城位置之考证

西河郡之36属县治城位置考证,史学界研究颇多。1987年出版的,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采集众说,标注其中河西有12个:富昌,平定,美稷,大成,圜阴,鸿门,增山,圜阳,广衍,虎猛,谷罗,阴山;河东有8个:中阳,皋狼,平周,蔺,离石,隰城,临水,土军。而驺虞,鹄泽,乐街,徒经,广田,益阑,宣武,千章,武车,饶,方利,西都,平陆,觬是,博陵,盐官16县,《地图集》未标注。[2](P17~18)

由此观之,似乎已有结论。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历代史家的研究结论基本是从文献考据而来(如表1所示),缺乏考古发现遗物之对照。因此,仍有重新考证之必要。

二、《地图集》所标注西河郡河东8县治城位置再考证

《地图集》所标注河东8县位于原秦代太原郡西部,亦即诸代共王子侯国。[3](P1090~1091)根据迄今为止所发现新考古资料,此8县故城位置除中阳、平周外,其余6县基本同《地图集》。

皋狼,为战国赵地,东汉袭。传世的战国三晋古玺有“咎郎左司马”[4]。据考证,战国并无“咎郎”之地名,“咎郎”当为“皋郎”。《史记·赵世家》:“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集解】:徐广曰:‘或云皋狼地名,在西河。’【索隐】:按:如此说,是名孟增,

表1 史家对西河郡河东属县治城考证资料

号宅皋狼。而徐广云‘或曰皋狼地名,在西河’。按地理志,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云皋狼。”[3](P1779)又《战国策·赵策》:“智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南宋鲍彪本“蔡”作“蔺”。[7](P587)而汉代西河郡有蔺县、皋狼县,故同意鲍说。《汉书·地理志》西河郡属县皋狼,当因袭战国赵之皋狼县。考古发现,今山西方山县南村堡南村有一座汉代古城,古城为不规则形,周长 4 315 米,有内外城之分,内城东 200 米,西127 米,南 526 米,北约 300 米;外城东400 米,西206 米,南 770 米,北 594 米。傅淑敏认为,其内城为春秋、战国皋狼邑,外城为西汉皋狼县治,南单于庭,汉左都国城。[8]

临水,因水而得名,莽曰(坚)盐水,东汉废。《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载,代共王子贤元朔三年封于临河。另汉志朔方郡有临河县。然朔方开于元朔二年,恐此为二临河。代共王子所封之临河应为西河郡临水之伪。[9](P1265)据此考证,今山西临县西北曜头古城,位于湫水河东岸台地上,依山势而建。出土遗物包括战国、汉代陶瓦片,应为其故城。[10](P1228)

离石,因其境内旧有离石水而得名,东汉为西河郡郡治。《水经·河水注》:“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6](P85)《通典·州郡志》:“石州,今理离石县……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离石县,“汉旧县。后南单于庭左国城在此。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11]“临县,本汉西河郡离石县地……石州,春秋晋地。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伐赵取之,属太原郡。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东汉郡徙治此。”[12]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城东信义镇崖底汉代遗址,位于小东川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2 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1米-0.25米。即为离石县故城。[10](P1182)

蔺,属战国赵地,东汉废。《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三年,魏败我蔺。【正义】:‘地理志云,属西河郡也’。”《史记·魏世家》:“(魏武侯)十五年,败赵北蔺。【正义】:‘在石州,赵之西北。属赵,故云赵北蔺也。’”今柳林县北贾家垣乡龙花垣村东约30米的龙花垣汉代古城遗址,所在台地为季节河环绕。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当为其故城遗址。[10](P1242)

隰城,莽曰慈平亭,东汉废。《水经·河水注》:“(离石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6](P85)据考古发现,今柳林县西5公里处的穆村镇穆村汉代古城,位于三川河北岸塬地上。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应是隰城县故城遗址。[10](P1241)

土军,东汉袭。《水经·河水注》:“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县东,西北入于河。”[6](P85)今山西石楼县小蒜镇小蒜村西南约50米的小蒜汉代遗址,东南临小蒜河。据笔者考证,小蒜河正好发源于遗址东南,后又经其东,最后西北流注入黄河,完全符合《水经注》关于“龙泉水”记载。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当为汉土军县古城。[10](P1279)

平周,东汉袭。《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路博德,平州人。【正义】:《汉书》云西河平州。”据《汉书·地理志》知,西河郡属县有平周县,而无平州县。故推测“周”与“州”应为通假。另据《史记》六国表、魏世家、张仪传等记载:“魏襄王十三年,秦攻取魏曲沃、平周。”可知,平周为战国时魏国城邑。《史记·魏世家》中【正义】:十三州志云: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西五十里。据此推断,平周故城似位于今山西介休县西。1975年冬,在山西临县永红乡窑头村窑头古城发现大量战国尖足币,上有地名“平州”字样。然而城邑规模较小,可能只是一处临时军事驻地。[13](P82~85、88)近年在陕西米脂县官庄多次出土带有“平周”字样的汉代画像石,故考证古平周城应位于今陕西米脂附近。考古调查发现,今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的米家园汉代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六百多米,东西宽五百余米,在城内出土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绳纹瓦当、陶盆、罐等残片及铁器残片。另外,在城址北约两公里处还有黑鹰梁汉代墓群。种种证据表明,米家园则古城可能即为汉西河郡平周故城。[14](P622)

中阳,东汉袭。战国时赵有中阳邑。王先谦注云:“战国赵地,秦取之。秦昭襄、赵惠文王会此。”[15](P804)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正义】引括地志云:‘西阳即中阳’。《通典·州郡志》西河郡下孝义条亦注云:‘汉中阳县’”[11]。据此似乎今山西中阳县即为中阳故城。然而1983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的拐子上古城遗址出土秦兵器中阳戈,刻有“中阳”、“广衍”字样。[16](P63~64、76)史学界根据秦戈铭通例推测此为二地名。1985年在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出土一件刻有“中阳”、“西都”字样的战国青铜戈。[17](P159)研究应是战国秦惠文王后元至秦昭王末年,即战国中晚期所造。史学界根据秦戈铭通例推测“中阳”、“西都”为铜戈使用地名。近年在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出土一件古代计时工具——铜漏。上面刻有“千章”、“中阳”铭文,经考证,该铜漏为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铸造于千章县。[17](P185)“中阳”当指铜漏使用地。今杭锦旗胜利乡古城梁汉代古城距铜漏出土地阿门其日格较近,当为“中阳”故城。[18](P579)至于《水经·河水注》所谓“(河水)又南过中阳县西,中阳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濒于河也”者,当为后来内迁之“中阳”县。

由此可知,《地图集》所标注河东8县,其实只有6县。《地图集》所注平周、中阳二城位置,并非西河郡初置时位置。而是东汉时诸羌侵扰,西河郡郡治内徙后,随之南徙的属县所在。

另外,《地图集》标注所谓不可考16县中,西都、益兰二县极有可能位于河东地区。

西都,莽曰五原亭,东汉废。王先谦《汉书补注》云:“战国赵地,武灵王时秦取之。”[15](P805)西汉时所设上郡,有一属县名曰廉县,近西河郡地界,故曾名曰西河亭。与此类似,西都曾名曰“五原亭”,故推测其位置有可能靠近五原郡地。且西汉时太原郡设有中都县,西都当位于其西面,亦位于今山西境内。然具体位置不可考。

益兰,莽曰香兰,东汉袭,改名益蘭。“益兰”当为“益岚”,因近岢岚山而得名。[19]今山西岢岚县境内发现汉代古城较多,然而究竟哪一座是西河郡益兰县故城,难以考究。

三、结 语

综上研究,西河郡辖区跨连黄河两岸。位于河东地区(今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山陕交界黄河以东地区)的属县共有8个。分别为:皋狼(方山县南村古城)、蔺(柳林县龙花垣遗址)、离石(吕梁市崖底遗址)、隰城(柳林县穆村古城)、临水(临县曜头古城)、土军(石楼县小蒜遗址)、益兰、西都。

目前考古材料及文献证明,西河郡下属36县,多兼有居民点和军事驻防的性质。而西河郡所处河东地区多为吕梁山区,山脉连绵不绝。在此修建的军事堡垒和边城易守难攻,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到东汉时,西河郡河西地区几乎完全失于羌胡,郡治也不得不徙至离石,然河东地区终未丢弃,从而有效地抵御了羌胡南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以汉代西河郡为个案,对其河东地区属县治城进行重新探讨,力图复原区域历史政区地理真相。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清)钱坫.新斠注地理志集释[M].二十五史补编·史记两汉书三史补编(第二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6](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傅淑敏.南单于庭、汉左国都城发现记[N].中国文物报,1993-05-09.

[9]钱穆.史记地名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11](唐)杜佑.通典[M].清武英殿刻本.

[12](明)李侃.山西通志[M].民国二十二年景钞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13]陶正刚.山西临县窑头古城出土铜戈铭文考释[J].文物,1994,(4).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15](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李兴盛,刑黄河.内蒙古清水河县拐子上古城发现秦兵器[J].文物,1987,(8).

[17]高毅,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史海钩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9](清)曾国荃,王轩,杨笃等.(光绪版)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 王 宇〕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ocation of the Hedong Counties Xihe Shir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HI Chun-p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Xihe Shire is a famous Border in Han Dynasty and it was established in 125 B.C and it has 36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Jin Shan border across the Yellow River. For the convenience of study, the county is divided into the Hedong counties and the Hexi counties.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locations of the Hedong counties.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also marked their location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he so-called “Hedong eight counties” is not accurat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Xihe Shire;Hedong; County

2014-05-20

石春平(1987-),男,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边疆史地研究。

K92

A

1004-1869(2014)06-0087-04

猜你喜欢
故城河东战国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河东美呔呔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