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8-15 19:49吴易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吴易雄

摘 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案例研究认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解决“今后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地为谁”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和培育成果的宣传,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57-05

一、问题的提出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问题。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把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作了对比分析,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应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1]。李文学依据这一理论,结合当今中国农民职业化演进的实际,提出职业农民应有四个特质:全职务农、高素质、高收入、获得社会尊重[2]。二是粮食安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陆燕春等学者认为,保障粮食安全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业人才队伍[3]。三是职业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郭智奇等认为,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要科学确定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农民成长规律和特点。四是现代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齐国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4]。张晓山等认为,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5]。五是新型职业农民与特定环境的关系。朱启臻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社会环境,包括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良好的学习氖围,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6]。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尚未检索到实证研究文献,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没有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研究空间很大,特别是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近年来,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以下简称“两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兼业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水稻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土地撂荒问题随之而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欧、美、日、韩等国家经验来看,其同样出现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但这些国家采取的是分工分业办法来发展现代农业。在我国,把现存的兼业农户分解,进行职业分化,实现农民身份转变,由单一农民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或者非农产业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将普通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是我国解决谁来种地、种好地的权宜之计。两县是典型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试图结合两县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期为政府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具体专业技能、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且收入高、获得社会尊重的新型农民。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湖南省大批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存在科技文化素质低、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问题。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表明“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经营管理能力、懂科学技术”的职业农民是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净消费人口比重加大,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商品化需求。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单纯依靠外延式发展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集约化高效农业,切实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商品化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每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在1400万人左右,这些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1800多万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下降趋势,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到了87%。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可以重点提高农业规模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

解决农业后继者问题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世界性课题,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以促进农民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湖南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特别是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具有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的强烈意愿。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以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

在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支撑下,两县经过多年努力,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进行了多层次探索。

(一)分产业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两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按照“种养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遴选水稻、蔬菜、生猪、黑山羊等产业为试点产业,从生产规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等方面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出台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认定主体,以综合素质、产业规模、农业收益、辐射带动能力为认定标准,以农民自愿申请,村、乡、县逐级审核、政府批准为认定程序,通过平时跟踪服务、年度审核实行动态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根据此办法,两县从2000个培养对象中,选定了400个达到认定标准的农民开展认定试点,认定了一星级新型职业农民240个、二星级100个、三星级60个,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8个,全部接受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分层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科学界定职业农民类型的基础上,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对起步型、创业型、带动型职业农民分层次分别开展专项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并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职称、技能上评定一批农民专家。同时加强院县科技合作,把农业创业愿望强烈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荐到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已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管理、其他涉农部门协作、乡村两级组织发动、培训基地和农技推广体系具体负责、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多人次,有40多人系统接受了农科专业学习,有12人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实现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对接,通过现场指导和建立信息平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开展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现场观摩,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三)分行业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为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两县党委、政府研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主要明确惠农政策具体途径、重点支持对象、额度、发放形式、支持环节、操作规程,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创业。重点从项目上扶持,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机购置补贴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领办的企业承担农业项目;从资金上扶持,将粮食生产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集中育秧专项资金、黑山羊良种补贴及保种补贴资金以向新型职业农民奖励为主;从保障上扶持,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到农业保险承险范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从建设上扶持,将蔬菜基地、农田水利、标准粮田等优先安排给新型职业农民承担;从融资上扶持,争取政府贴息创业贷款支持,目前共整合农业项目1400多万元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发放惠农政策资金420多万元,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银行等5家金融单位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小额贷款操作规程,新型职业农民已得到创业贷款资金1300多万元,有40多人享受了5~8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从荣誉上扶持,优先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示范重点社、优秀种养大户、农业丰收奖的评选。

四、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成效

(一)涌现出一批科技示范户

通过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教育培训、政策扶持上进行跟进,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以及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稳定发展。两县涌现出水稻种植大户2160多户,蔬菜专业户530多户,生猪养殖大户1256家,黑山羊养殖户310多户,引领了两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推动了粮食规模化生产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规模生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促进了两县水稻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比如,新型职业农民赖胜前2013年承包面积扩大到400多亩,推广双季稻320亩,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发展6名种田大户,承包水田达到1500多亩,有力带动了全村双季稻的种植。

(三)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两县有5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孔铁祥,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金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达120人,入股资金37万元,成员种植水稻面积3500亩,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机动喷雾器等机械设备18台,创办了1个大米加工厂、1个农资供应门市部,设立了4个销售窗口,产品供不应求。新型职业农民文明成立了鑫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原来流转800多亩土地的基础上,2013年合作社规模扩大到10个村95个组的2507个农户,耕地面积达到11083亩,其中,流转土地1626户,6735亩,代耕代种1431户,4348亩,聘请工人174名,投入资金462万元,购买农机具100多台,农用运输车16台,从耕到收实行全程机械化,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支撑。通过领办合作社,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促进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两县有20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养猪产业,平均养殖规模达到了100头以上,他们大多按照现代养殖技术进行规范化发展,促进了养殖业向生态环保健康方向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杨飞2013年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楼高标准的生猪养殖场,养殖规模从原来的200多头扩大到500多头,2013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为综合利用粪便,流转土地120多亩,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张准平,2013年在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专业化养殖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进行立体生态养殖,谋划筹建一个年出栏生猪一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养殖场,并与当地40多个小型养殖户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养殖业向规范化、生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制约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客观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两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综合素质不高

从抽样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2200名从业农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6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7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36%。“十一五”以来,两县农民参与技能培训认证和职业培育的占农民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二)结构性不平衡

当前,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活“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种粮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两县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男性多、老龄化的特点。在2200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男性占99.5%,女性占0.5%,50岁以上的占43.2%,30~49岁的占53.6%,30岁以下的仅占3.2%。95%以上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都在外地打工,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三)经管能力不强

务农农民总量小,经营成果不突出,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不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农民本身的技能、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强,则是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四)集约程度不高

以两县水稻生产为例,大户经营的水稻种植面积不到30%,家庭农场式的种植户占了绝大多数,超过1000亩的水稻种植大户只有7户,500亩以上的不到10户,100亩以上的只有56户。

(五)支持力度不够

从现有政策来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还比较薄弱。对农民培育的支持仍比较分散,没有从培育经费、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或优惠政策,束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六、加快推进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

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退出,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要加强涉农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要借助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的农业科技联盟和利用农科讲堂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

(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藤本植物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为本成果并列第一完成单位)

参考文献

[1]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7.

[2]李文学.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5.

[3]陆燕春.保障粮食安全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科教文汇,2011(12):5.

[4]齐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农家生活,2012(3):49.

[5]张晓山.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 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0.

[6]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5.

Research on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ingjiang County and Lili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WU Yi-xiong1,2,3

(1.Hunan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Hunan 410005;2.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27;3.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s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effective supply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successors.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and sol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who will cultivate in the future, how to cultivate, and who will we cultivate for?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achievements' propagand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policy support and cultivating effort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should be increased so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status; strategy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