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则

2014-08-15 00:44任新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发展

任新民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历史课题

1. 任何一种社会改造的理论都是对特定社会发展中社会矛盾冲突的反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受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任何理论一旦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仅不可能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价值,甚至于制约或阻碍了实践活动的发展。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构想是建立在对西欧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并向全球扩张中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社会矛盾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贡献,相反,劳动的社会化分工发展和世界的普遍交往,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构想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我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时容易被忽视的。

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首先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为现实,如何建立和推进工业化,促进社会分工体系的发展,扩大普遍的世界交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面临着的最突出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缺乏社会主义实现的物质基础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曾经指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构想的原则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在遭受重大挫折后,列宁才意识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主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没有这种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②列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已告失败。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③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采用正面冲击、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而必须通过改良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择了“新经济政策”。从实质上讲,新经济政策就是力图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俄国的工业化、社会化分工和建立普遍的世界交往,从而创造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构想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具体国情,没有统一的模式。斯大林所建立的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的特殊的战时模式。即在世界性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背景下,利用政治上的集权,通过国家强制力量,集中占有社会全部资源,统一计划使用,产生特殊的聚集效应。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其优越性。然而,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当所有国家都脱离自己的国情,按照苏联模式来搞社会主义时,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不断遭遇曲折和反复就成为必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社会主义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轨道,更不可能超越具体国情,按照统一模式来建设。即是说,如果不能够探索出适合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

4.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在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践中,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模式的照搬照抄,可以节约实践探索成本,也能够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基于此,我们党最早选择了“以俄为师”的发展道路。苏共二十大以后,我们党意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着问题,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我探索。党的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以发展生产力为党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开启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良好开端。但是,由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我们经历了重大的曲折与反复,使我们意识到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是受社会客观条件制约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超越历史活动中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推进工业化社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遭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要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紧紧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与反复及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从而为我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二、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邓小平以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起点为依据,从时代背景、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视角等多个角度和不同层次来审视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所处的时空背景、历史方位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制定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探索出了围绕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1.必须看清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只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准确判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正确选择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战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推动了人类从自然分工向劳动分工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形成并建立通过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只有实现现代化,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可以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等的历史进程,可以充分发挥人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不可能超越人类进步的普遍规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同时,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阐明了:从社会发展性质上看,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不可能回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上看,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不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那个初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⑥党的十五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个过程性特征。其中,“一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道路,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提出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2.必须明确中国所处的时空背景。社会主义的进程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时代的不同特征,时代特征规定并影响社会主义内政外交各项方针政策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马克思处在资本主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十分激烈历史时代,通过阶级斗争,消灭剥削与压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列宁根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帝国主义是世界战争的根源,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爆发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的制度,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世界环境的时代特征,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促使我们党果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集中精力搞建设,同时,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我们头脑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错误观念的禁锢,为实施全面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视野。

3.要坚持通过实践创造突破理论设想的束缚,用新的理论开创更辉煌的局面。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生动具体,是理论本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展现,而不是对理论本质的否定。道路的选择是从实践的探索开始,“走自己的路”:第一,体现在“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即坚持敢于通过具体实践探索,不断破除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澄清对马克思教条式错误式的理解,突破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影响,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践活动中的成功推动理论的创新,以理论的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成功,根本上源于我们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和发展,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实践的探索本身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改革开放中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是从曲折与教训中不断寻找新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挫折与曲折,就没有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认识和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实践主体,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强调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标准,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逻辑的预测和推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实践的创造和成功来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修改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论的“预测”和“逻辑构想”必须在实践不断得到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才可能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那种力图在理论成熟后再实践,围绕理论的争论不休,已经被证实不仅束缚人的思想,束缚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而且,也贻误了改革开放的最好时机。实践中的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要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在创新中得到坚守,又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⑦理论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畴,按照特定的逻辑结构形成的体系。不同的范畴和不同的逻辑结构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经验的系统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我们党非常注意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注重总结在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的经验和基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个基本问题。三个理论形态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就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文化是历史进程中传统的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深深地影响着民族对自身利益以及世界的理解。社会主义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实现,在实践中必须满足不同民族国家特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才能成为不同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和思想指导,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在民族国家里是通过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要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能够为中国人民理解接受并认同的民族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价值追求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诉求,而且在表现形式,也必然体现出自己的文化风格。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古老辉煌的传统文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落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如何实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多少代中国志士仁人不懈追求的梦想。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我们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中国梦变成了现实。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深入浅出地把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

6.要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探索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和民族振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代一代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走自己的路”,创造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体现。

三、走自己的路: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具体国情出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不断丰富四个特色,才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已经淤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发展正进入经济增长的放缓期、社会矛盾的敏感期和政府公共服务的压力期,改革进入体制攻坚的时期,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改革往往是“逼”出来的。社会矛盾的激化,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局部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打破旧体制的缺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的胶着对峙、局部改革之间的相互冲突、增量扩张式的发展,使我们在经济结构、社会矛盾、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发展总是在困境中突破,思路总是在压力下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化改革需要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改革实质上是社会利益冲破结构的大调整,怕得罪人,怕丧失眼前利益、怕冒犯领导、怕丢官、怕负责任,怎么能够闯出一条新路,怎么能够干出一番新的事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出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新的东西”,不断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开拓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对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理论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对经验的总结提炼,更重要的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社会发展未来进行预测,即根据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为解决和处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推动实践深入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我们党十分重视理论的创新发展。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发展,及时总结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并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加强理论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就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进程。群众需要理论,理论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满足群众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诉求,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使理论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民族化的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进程。

3.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演变,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提出并阐述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紧密联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之路,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支柱。坚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⑧表现出来,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

4.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对抗的世界格局坍塌了,形成了“一超多极”的世界格局。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间各种力量的演变,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越来越强,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当今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战略目标没有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中国发展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面临着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在世界大国间力量急剧分化、重新调整的时期,如何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更好地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如何提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更妥善地处理好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国家关系,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发挥一个大国在世界历史进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们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77、281 页。

②③《列宁全集》,第41 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70、50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603 页。

⑤⑥《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52、252 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707页。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