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探析——基本原则:从共同富裕到共建共享

2014-08-15 00:44颜广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正共同富裕原则

颜广明 钟 俊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马列主义教研室,湖南 怀化 418008)

正如罗尔斯所说的那样:“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①社会公正是中国梦的底色和基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没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首要价值地位毋庸质疑,而公平正义如何评价?如何衡量?如何定性?如何判定、确定、证实一个社会是否是公平正义的?这就涉及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问题。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正理论的核心,是社会公正观或公正内容的具体化和措施化,是人们衡量社会公正与否的具体标准。党中央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从国家层面适时地提出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指明了价值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众多思想家都曾提出过不少“富国足民”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地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从古先贤“权有无,均贫富”的圣王治世之道,到“货不藏己,力不为己”的大同理想,从“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草民流梦,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庙堂情怀。共同富裕的梦想,千百年来,代以袭之,亘古同一。共同富裕,一个照耀大众的亮丽字眼,一个闪光诱人的政治旗帜,一个惠及百姓的执着追求,从亚当·斯密的“普遍富裕”到马克思的“按需分配”,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与追求。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天起,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就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行进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进发,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共同富裕的忠实实践者和不懈追求者,共同富裕是贯穿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广大老百姓的真实愿望。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杰出的战略家,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突破了过去认识上的欠缺和不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富、后富、共富”的路线图,前瞻性地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构想,科学地提出了一百年“三步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备、影响深远的共同富裕理论。共同富裕理论既历史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理想,又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既设计了社会主义奋斗的远景目标,又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顶层设计,成为共产党人汲取营养的精神富矿,成为指引实践的火炬和指引前进的旗帜。

3.邓小平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站在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把共同富裕理论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地位提升和价值飞跃。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后,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科学把握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并果断地把共同富裕问题提了出来,解决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同时,他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机统一的,强调改革开放政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原则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并预期“发展起来以后”,共同富裕“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社会主义观,制订了一个紧扣国情、切合实际、贴近民意并能够激励全国人民分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从此,在探索中举起共同富裕的大旗,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③

4.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邓小平曾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充分阐述。他认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核心,共同富裕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公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谋福利、谋幸福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均富,不是劫富济贫式的削高就低,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更不是不要搞市场经济,是共同而有差别的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要通过科学政策导向和有效制度的安排,让各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让不同人更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5.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决策,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一个未来中国改革顺乎民心的大方向。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正的捷径。在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创造的东方奇迹,赢得了世人的认可、赞许和感慨。

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也是凝聚13 亿人民磅礴力量的关键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执著追求。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邓小平把先富、后富、共富有机地联结起来,他认为,“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途径和必由之路,“共富”是“先富”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共富”才是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是一部分人和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率先走向富裕,然后激励、帮助和带动其他落后地区也发展起来,富裕起来,最终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过山车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财富以几何数递增暴涨,中国有效地减少了绝对贫困,迅速跳出了贫困陷阱,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初步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实现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两翼齐飞,实现了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齐头并进。我们对共同富裕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确实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先富”政策的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先富群体不断涌现并逐渐壮大,财富正逐年增加并已积累相当数量,“先富”任务基本完成,“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构想已经基本达到。但是,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先富”群体并没有承担“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后富”的人还处在“后富”阶段,共同富裕还未实现,没有真正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亟待向“共富”阶段转变,仍然存在着不少影响实现共同富裕健康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共同富裕还是一个远未解决的大问题。具体说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改革的“帕累托效应”不复存在,财富分配和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二八定律”,使得改革离原定的共同富裕目标似乎越来越远,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甚至贫富分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穷二代与富二代显现出马太效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隐忧。作为民心所向风向标的贫富差距,虽然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还没有超过社会容忍底线,但已经逼近“红线”,国民收入已经走到了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贫富分化已成为民族复兴之路的拦路虎,严重威胁我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极易引发诸多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问题。

二、共建共享是推进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及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的战略构想。胡锦涛明确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⑤共建共享原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则,即广大人民群众是共建共享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的解放就是要“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就是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从而“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⑥共建共享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

2.党的十七大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和现实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而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属性。和谐社会不仅是秩序社会,而且应该是公正社会,那么,共建共享不仅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原则,而且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是对公平正义基本原则的精辟概括。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逻辑,更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建共享体现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统一,体现了发展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因此,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使共建与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3.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共享是建立在共建基础之上的,没有共建就不可能实现共享;共建是以共享为目的的,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共享,没有共享,共建就不能持久,就没有意义。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是“共享”的必要条件和实现形式,“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是“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建保共享,以共享促共建。没有共同建设,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积极参与,就没有共同享有的物质内容,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也就不能提出共同享有的要求,构建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共同享有,没有共享预期与共享体验,就没有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就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存在共同建设的理由,推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广大群众既是共建的主体,也是共享的主体,共建和共享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共同建设的水平越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就会越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高,共同建设的动力就越大,合力就越强。要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就要防止和纠正对共建共享的种种片面性理解和绝对化倾向。既要防止和纠正超越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对共享发生寅吃卯粮式的承诺与期待,也要防止和纠正无视时机成熟和广泛诉求给共建中的民众以望梅止渴式的共享;既不能强调履行共建义务而忽略共享权利的实现,也不能过于主张共享的权利而忽略共建责任的担当;既不能只注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忽略民生的改善,也不能专注于共享而忽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4. 共建共享原则深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建共享”原则,不仅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息息相通,同时,又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思想。“共建共享”原则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观和群众观,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和光芒,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系统回答了为谁建、靠谁建、怎么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既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谐社会的共享性、实现和谐社会的现实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深刻揭示。

5.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罗尔斯所说:“一个社会,当它不仅被设计得旨在推进它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接受着一种公开的正义观管理时,它就是组织良好的社会。”⑧一个社会如果只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这个社会便失去了最为基本的公正意义。共建共享作为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共建共享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渗透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融入到客观实践中,要求既要拓展“共建”的内容,又把“共享”的对象延伸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支持、个个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举全民之力,聚全民之智来加快发展,努力把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蛋糕”做大做好。共建共享作为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公正和谐的丰硕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体人民公正地分享既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把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蛋糕”分好,真正做到共同享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优越感和公正感,从而努力形成社会公正和谐人人有责,公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从共同富裕到共建共享的逻辑演变

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到今天实施“共建共享”,以及对共建共享的重视和强调,绝不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政策和方针的否定和推翻,而是与邓小平“先富”带“共富”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我党治国理政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拓展深化和重大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制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起,我们党从来没有放弃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和道路,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

1.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对共同富裕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坚定的。共同富裕并非是权宜之计的策略性提法,而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战略目标,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课题并未改变。共同富裕在任何阶段都是不能忘记的,在发展观念上不能忘记,在价值追求上不能忘却,在政策导向上更不能偏废。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可以找到“缓和民众对收入差距不满”的关注,可以感到“为穷人谋福利”的决心,可以看到“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生活保障清单”的着力点,从而释放和传递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深深打动了人心,“中国正向共同富裕转型”。同时,因应“向共同富裕转型”,中央已经启动和实施了多项相适应的政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增长”的提法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从以往注重“国富”转向更加注重追求“民富”,将改变过去对“民富”目标的忽视和“民富”成就的羸弱,努力做好民生为上,民富优先,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共同富裕不是新名词、新概念、新提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既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又将“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次宣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共同富裕问题再度高亮,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再度发力,再度提速。党的十八大后,高层领导人就“共同富裕”这一话题屡屡提及、重点论述、频频表态,更是凸显了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关注、深刻关切和深情牵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共同富裕思想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语境,共同富裕思想有了新高度、新视角、新意蕴。

2.着力做好共建共享,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原则并没有过时,共同富裕也并没有被人们淡忘和遗忘,共同致富作为公众的热切祈求和全党的奋斗目标依然没有变,走共同富裕之路,既是长远任务,更是当前工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又要保持清醒、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是一个艰难的征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无形之手”不是万能之手和万能钥匙,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市场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也会有“失灵”的地方。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执政党清醒理性地分析社会现状和现实问题,需要政府秉持为民谋利、造福百姓的良心,及时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作适当的调整和倾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已经过半,现在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只有几年的时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任务重、时间紧、意义大、要求高,必须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上。

3.共建共享是对共同富裕的丰富和发展。从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原则到十七大以来正在实施的共建共享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越来越成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体系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公正基本原则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为推进社会公正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一,共建共享原则比共同富裕原则内容上更丰富。共建共享不仅是要彻底消除贫穷落后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还包括了“让人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改善社会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注重基本服务均等化”等具体内容。第二,共建共享原则比共同富裕原则在内涵上更为清晰,更适合作为推进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实际上就是强调发展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强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强调社会的团结互助。社会成员作为建设者,需要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具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把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和团结互助的原则作为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把共建共享作为推进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把共建共享作为当代中国公平正义的出发点,有利于深化对社会公正的理解,有利于提升社会公正的实现水平,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公正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第三,共建共享原则比共同富裕原则更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形势新背景新任务下,共建共享原则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有效破除贫富差距过大这一共同富裕原则最大的、最棘手的现实困境,将增强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现实体验与理性预期,增强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广大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和安全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更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小康社会建设凝心聚智聚力聚势,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注释:

①⑧(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3—4、1—3 页。

②③④《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3、149—150、373—374 页。

⑤胡锦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人民日报》,2007 年3 月9 日。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1972 年版,第223—224 页。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10 月25 日。

⑨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0 年3 月16 日。

猜你喜欢
公正共同富裕原则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养生之道应遵守九不原则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