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卫视真人秀栏目《变形计》的编导艺术

2014-08-26 10:41杨涛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思考

杨涛

摘要:《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后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纪录片+真人秀模式,号称“新生态纪录片”。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

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本文就侧重于对《变形计》编导艺术的研究,同时探寻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变形计;编导艺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从2006到至今,《变形计》已经有了六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该节目的热播,引发了中国千百万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多年来,也有了无数的受众在不断关注这档节目

,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思考。时隔六年,2012年1月4日起,每周三、周四晚9点20分,第五季变形计在总结过去、寻求突破的基础上,定位于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

型最突出问题,聚焦都市子女“现代病”: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在这里我们就以《变形计》第五季来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档引人关注的栏目。

一、《变形计》栏目定位分析

(一)栏目类型——真人秀栏目

湖南卫视在策划编导《变形计》的时候,就将其定位为一档真人秀的栏目,以此作为节目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编导栏目。国内的真人秀比较火爆的莫过于湖南卫视早些年的《超级女声》;如今,湖南卫

视继续高举真人秀的大旗,编导策划了《变形计》。

早在郑渊洁先生为湖南卫视《变形计》一书写序言的时候就曾这样提到:湖南卫视推出的新节目《变形计》,以真人互换角色为基础,演示出一幕幕极富未知数的人间玄幻剧,罕见地在电视屏幕中通过

光束扫描刺激观众的想象力,使其大脑在眼睛紧张工作时同步上岗,形成了自电视机问世以来观众大脑最繁忙的景象。……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

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于是他们不再按电视机遥控器。于是《变形计》的收视率扶摇直上①。

郑渊洁先生中国童话小说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这段序言真实的反映出了他对这档节目的肯定和认可,也鲜明的指出了这档节目的过人之处以及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当我们看到屏幕上的人物去体验到了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变形”。

在《变形计》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

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计》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

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计》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

”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二)受众定位——以青年受众为主体,同时兼顾其他

《变形计》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而且是以两个孩子互换身份为栏目亮点,自然引起更多受众的关注。在我看来,《变形计》的受众无外乎以下两类:

1、青年受众。作为接受新新事物的主体,青年受众在《变形计》的受众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中有些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有些感动于栏目的内容,同时,贴近现实的话题更给了他们无数关注的理由,

这点从《变形计》主人公易虎臣、李耐阅、龚韦华的微博粉丝数量我们就可以看出,青年受众很好的接受了这样的一档栏目。

2、中年家长以及相关学科学者。《变形计》旨在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这一点在后文中我会做详细的论述,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为人父母的家长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档栏目来了解更多的教育孩

子的方式方法。当代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优越,父母从小娇惯,养成了大多数孩子骄纵、叛逆的性格,这已是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因此,更多的家长当看到栏目

中孩子变形成功孩子后的表现,就希望从中能汲取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养分。同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媒体从业人员、社会学家等等也纷纷对这档火爆的节目展开研究,期望从中得到有益于本学科、

本领域发展的良好典范和实例。

二、《变形计》栏目优势与特点

(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青少年教育,展开栏目

从第一季变形计到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变形计》都有一个很类似的背景,主人公之一是城市少年,家里生活条件优越,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慢慢的养成骄纵、叛逆的性格;另一个主人公是农

村孩子,生活清苦,家庭条件很差,但孩子都吃苦耐劳,大多是品学兼优。第一季之《网瘾少年》,一个是湖南长沙的富家子弟魏程,沉迷网络;另一个是青海农村的贫苦少年高占喜。第二季之《城市

痛点》互换的两位主人公依然一个是城市“问题少年”,另一个是陕北农村孩子。而到了如今的第五季《变形计》,对少年的教育问题更成为了这档栏目的主角。无论是已经播出的《少年何愁》、《美

丽加减法》和正在播出的《温暖之痛》,选取的主人公都是“问题多多”的城市少年和农村生活清苦的农村孩子。深圳少年易虎臣和云南少年吴宗宏,湖北荆州女孩李耐阅和四川大凉山孩子罗珍,广州

“纨绔”少年龚韦华和甘肃会宁勤劳女孩胡若男。

通过以上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节目来引发更多的人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是编导一直希望达成的一个目标。在当代社会,教育问题成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上网成瘾问题(《变形计》第一季《

网变》)、农村教育问题(《变形计》第五季《少年何愁》、《温暖之痛》、《美丽加减法》等)、教育公平问题(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离异子女的教育问题,

哪个不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焦点?湖南卫视将这些大众关心的问题搬上屏幕,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实现互换后的体验(即“变形”),将活生生的心灵冲突摆在亿万观众面前,在主人公接受教育、改变自

我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屏前幕后的百姓接受教育、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与震动。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

《变形计》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來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

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 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

,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微博、《变形计》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

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特别是在网络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更让受众直接参与节目有了更为便利的通道。在《变形计》播出后,里面主人公的微博和变形计

官方微博的粉丝量都大幅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观众和栏目的对话。截止2012年2月,《变形计之少年何愁》主人公易虎臣的微博粉丝量已经突破51万。在《少年何愁》之后的《温暖之痛》主人公龚

韦华在节目只播出两期之后,微博粉丝量也接近了五万。而变形计官方微博的粉丝量也达到了八万之多。这正是这档栏目吸引观众的最好证据。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计》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

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最大限度地放大了选手之间的个体差别,进而为《变形计》这类真人秀节目设置了欲望客体。也极大刺激了观

众的眼球。

(三)栏目的专业性

《变形计》本身栏目的制作,凸显了湖南卫视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媒体先锋的示范作用。电娱休视媒体作为提供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娱乐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此过程中,一些媒

体过分追求收视率,过分热衷新奇、刺激的节目元素,公然窥探与津津乐道个人私密的做法,无疑会激发收视群体鉴赏心理中不良的一面,起到负面的社会作用。而同时,随着参差不齐的电视娱乐节目

越做越多,节目可供选择和比较范围不断扩大,观众的收视水平也在提高,开始由被动接受电视媒体传播内容转变为主动观察媒体,并在网络等新媒体上迅速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一个媒体在探求如

何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更应恪守媒体准则,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不仅收视的吸引不会长久,而且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会同时失去。《变形计》的出现,体现出湖南卫视

从青少年成长教育方面将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功能等充分发挥了出来,对媒体的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作为媒体,虽没有能力去改变每一个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但却可以挖

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展现出来,供人们去反思,从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变形计》过结合社会热点,来关注通当下平民的生活状态,将热点中具有较大落差和对比的当局人物互换,让

其参与对方七天的角色扮演,体验对方生活的环境与历程,并将双方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它采取强烈对比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变更生存环境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实而又富有戏剧色彩。

此外,在栏目进程中,心理学家全程介入,使得受众对主人公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主人公身心的发展,同时也给了栏目无穷的生命力。

(四)娱乐性和纪实性

娱乐性是每一档电视栏目吸引受众必不可少的条件。《变形计》作为真人秀栏目,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娱乐性。

作为一档以角色互换为核心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计》融合了“记录片+真人秀”模式,借鉴了外国真人秀《交换配偶》《交换妻子》节目的创意和元素,摈弃了母本以满足观众窥私欲、博彩欲为卖点

的相互倾轧、尔虞我诈等色情和暴力内容,取而带之的是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展示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人文思考。节目看似毫无环雕琢,其实在题材、环境的选择和情节的设置等

方面都体现了编导刻意设计的独具匠心,通过展现人们在追求主流生活价值的时候发生的种种内在的冲突,实现了对人性和人格的揭示。它的题材选择日常化,同时又紧扣老百姓最关心、直接、现实的

最最利益问题,角色选择生活化,最平凡普通的两个人却是有着差异极大的生活背景,通过记录片的形式拍摄下的双方在7天内对方生活的体验,展示给观众,这种在摄象机镜头前进行的角色交换、阶

层变更的普通人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本身就具有着强烈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满足了观众的某些欲望和多重期待心理。节目的这种过程和结果的反差情景和强烈对比,势必会对观众形成了震撼性的视

觉冲击和情感冲击,也增强了娱乐性和可视性。

《变形计》拍摄手法上,采用了24小在时地跟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的记录,从整体上保持了高度真实和自然的生活原生态风貌,剪接看似粗略,实为精心为之,“煽情”为节目的一大

特色,也是一大看点。节目善于采用细腻的表现手法,通过不时闪现的细节表现出了互换主角行为和心理的微妙变化,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主角的“变形”过程。例如在《少年何愁》中,易虎臣拿着一把

菜刀在削洋瓜皮,这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变形生活的真正接受。

三、《变形计》栏目的节目思考

(一)节目主人公年纪偏低

参加《变形计》的主人公多数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叛逆也好,老实也罢,终究不过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让他们来承载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是否會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影响,是编导仍然需要继续

思考的问题。微博里也好、贴吧里也好,很多人坚信,像易虎臣、李耐阅、龚韦华等等这样的城市少年,通过这样的历练,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可以在这七天结束以后开始一个全新的自

我,我们也在七天结束之后看到了他们全新的改变,无论是谁的微博,都充满了感恩、感激之情。于他们而言,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可能很多人

会说,不会啊,他们通过这样的体验,知道了好好念书的重要性,以后他们一定会成材,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面对曾经拥有过的诱惑,他们又能抵挡多少?而且,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的今天,一

个山里的孩子要付出数十倍、数百倍的努力才能够上城市孩子的肩膀,这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因此,谁能保证孩子内心不会产生不良的枝蔓,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失去那份本真。值得一提的是,

在第一季《变形计》——《网变》中的农村主人公高占喜今年顺利的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国防生,至少可以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看到这样一个好的例子,对于后面几期《变形计》的

主人公我充满了希望。

(二)节目内容重复单一

诚然,编导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节目来彰显社会热点问题,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相同的故事背景,只有极少数几期采取的主人公不是城市富家少年和农村贫苦少年。而对于城市少年而言,的确

是一次变形的机会;只是对于农村少年而言,我更多看到的事体验。因此,怎样让节目变得多元化也是编导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变形已经结束,栏目仍在继续,而我们的生活依然每天在发生着变化,不能变化为别人的我们,又能否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形成长?一档栏目给人以无尽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应该是一

次成长,一次蜕变。祝福所有愿意改变的人们。让我们每个人常怀感恩的心,感恩自己生活的世界……

注释:

①中国湖南卫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变形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

参考书目:

[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周宪,许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中国湖南卫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变形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

[3]王彩萍. 电视变形计——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4]张蓝姗,高峰.多维解读栏目剧与真人秀节目的魅力之源[J].电视研究,2011(06):65-67

[5]陈伟.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栏目发展策略[J].安徽文学,2010(09):262-263

[6]官其钎. 刍议“真人秀”的本土化之路——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例[J].东南传播,2008(11):138-139

[7]王翠虹.从“窥探”到“体验”的转变——真人体验式栏目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