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华文报道的话语表述

2014-09-11 23:38谭宏伟
对外传播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文话语

谭宏伟

话语表述要有受众意识

曾有一位海外资深华文媒体人就我们的华文报道,问过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中文语汇那么丰富多彩,为何有些稿件中总是“抓”住一个“搞”字不放?二是“报一箭之仇”、“杀入决赛”、“厮杀对决”、“拼死一搏”这样的表述在体育报道中屡不鲜见,赛事新闻为何要写得如此“杀气腾腾”呢?

这种现象的确在报道中常见。在日常的国内报道中,特别是涉及工作部署、政策实施、方针落实等方面内容时,常见“抓好几项工作”、“搞好重点项目”、“抓住重点搞落实”等类似的表述。国内受众对报道中的这些类似工作文稿的语言、已成套路的表达方式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海外华人受众和懂中文的外国读者就未见得易于和乐于接受。对于海外较为年长的华人受众来说,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抓典型”、“搞运动”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记忆标签,有时“抓”、“搞”这两个字甚至会让其产生不好的联想。

而体育报道中以充满杀气的字眼儿描述赛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有悖体育精神,尽管在我们自己的话语习惯中已广被接受,但对海外华文受众而言,这样夺人眼球的词语很可能招致反感。字词虽小,但它却是对外报道中是否有受众意识的一个检验,也是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话语表述如何与受众对接

对外华文报道,属于对外报道的范畴。尽管是中文稿件,面对的又是华人受众,但毕竟受众在境外,异地传播需要辨识和认知受众的差异性。差异体现在背景文化、用语方式、阅读习惯等诸多方面,这就决定了在很多时候中文稿件也需要进行中文“翻译”,把对内的表达套路转换为对外的话语方式,也即我们的表述方式、用词用语上要与境外受众的语境、用语习惯、阅读心理进行更好地对接、解释,更好地被受众理解、接受。我们服务于海外华人这一特定受众群体的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在对外新闻报道的字词表述上,还需多下功夫,多费思量。

笔者供职的中国新闻社是服务海外华文媒体的通讯社,在工作中与海外华文媒体有着多种形式的新闻业务联系,与其他服务于海外华人受众的媒体同行也多有交流,深感在对外报道中用中文“翻译”中文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惯常的概念和表述与读者的理解和认知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称谓和表述与读者的概念和常识不对接等问题,这也成为对外新闻报道有效传播的障碍。

笔者认为,在对外报道的中文稿件中,应对有些称谓进行“翻译”而不是直接照搬。比如,我们国内报道常见“广大公安干警”这一称谓,其中“干警”令海外读者费解,对外则应表述为“中国警方或中国警察”;“解放军指战员”对外应表述为“中国军队官兵”或者“中国军人”,因为很少有海外华人读者明晰“指战员”的确切含义;“当地干部群众”的表述,也不及“当地市民”或者“当地民众”这样的称谓更契合海外读者的常识概念,不必在字面含义上作出当官者与老百姓的分野,其实如何称谓也反映出我们的意识和理念。再如,在某些时间节点的表述上,应注意给读者传递一个明晰的概念,“解放前或者解放后”、“建国以来”这样的表述,时间点模糊不清,对外可表述为“1949年前(后)”、“新中国成立以来”。

用中文“翻译”好中文

中文常用表述中,那些令人费解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简称也需要进行“翻译”和注释。我们在报道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内读者明白的海外读者就一定明白,读者认识中文也并不等于就能看懂中文稿件。有些简称比如“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小升初”(小学升入初中)、“马新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以想象受众在看到这样的简称时,一头雾水的他们该作何猜想?应该加上必要的注解,否则会妨碍读者对报道的理解。应避免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简称,比如把广州天河体育场简称为“天体”,把神舟九号女航天员简称为“神女”, 这样的简称不仅不合规范而且容易造成误读。使用简称时应在其第一次出现时加上注释,或者最先以全称表述,下文再使用简称,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也避免造成阅读障碍。

还有那些浮夸表达和网络热词,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应替换为平实、准确的词语。避免陈词滥调且夸大其词的表述方式,比如一场演出,必称文化盛宴;一次转型,必称华丽转身;一种风尚,必称靓丽风景。谨慎使用天王、巨星、大师、最好、唯一等字词。避免使用已经用滥了的网络热词,比如近年出现的“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鸟叔的江南style”等,作家苏童在其微博中写道:个人觉得,网络热词连续使用一个月,就滥了,连续使用两个月,你就烦了,连续使用三个月,你就要吐了。秋深了,借着秋风我祈祷:“元芳”大人,请你跳着“骑马”舞,“幸福地”离开吧。

在“翻译”中适当添加利于受众能够凭借熟知的信息和常识理解的内容。比如有关《梁祝》这个剧目的稿件,在华文报道中也最好增加一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更易于海外读者理解这个爱情故事。再比如,我们报道某起突发事件时,对于海外华文受众来说全无概念的事发地点,用临近某著名景点或者地标建筑来表述位置更适合,因为也许你的读者去过或者听说过那个地方,那他就会有大致的地理概念。如果报道高速路上交通事故时,以字母和数字来标明事发地的位置其实是难为读者,就不如具体说明事发地位于中国东西南北哪个方位的高速路起止点城市之间的哪个路段。

对外话语表述需要创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驻外大使和政府部门发言人就外界关注热点问题的回应,无疑是对外话语方式的成功案例。各种“接地气”贴近受众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方式,值得我们在华文报道中加以借鉴。无论是本土化的表达,还是引用古语新词,都取得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今年元旦,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撰文,批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行径,并将日本军国主义比喻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文中借用英国甚至全球熟知的形象作比喻,这种本土化的表达能够激发更多共鸣。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以俗语“奉劝”安倍晋三:“今日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许多华文媒体都将这句俗语作为新闻报道的标题。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回答有关中国航母远洋训练的问题时,就以古语和新词来回应,他说,中国有句古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航母不是“宅男”,不可能总待在军港里面,因此将来航母肯定是要去远航的。这样的表述很好地回应了外界关切。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近日就有媒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未访华一事表示:“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发言人套用的正是时下传颂很广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那首《见或不见》中的一个诗句,很好地表明了中方的态度,既简单明了,又意味深长。

在华文报道中,是使用我们惯常的概念和表述,还是用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的方式?事实证明,后者无疑更有实效。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实效。针对特定的受众,如何表达,体现观念,体现态度,更是新闻专业水准的呈现。

如何在话语方式上更加贴近受众,给对外华文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要我们秉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需要我们从字、词、句做起,更好地与华文受众对接,因为我们的稿件毕竟是由一字字串成一行行,再连成一段段,最后成为一篇篇。(作者供图)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文话语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