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开展的有效载体

2014-09-25 16:52杜豫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参训成果校本

杜豫

研究型教师是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教师培养方向。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帮助其构建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以微课题研究所展开的培训活动对教师发展更具有指引性。所谓微课题就是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通过自我观察、内省、反思,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其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具有研究范围小、内容具体、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等特点。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存在着学校层面规划设计不合理、组织形式不恰当、激励机制不配套、引领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在教师层面上存在研修注重功利、科研素质较低和心智模式滞后等问题。[1]那么,学校如何通过微型课题实现校本培训的有效提升呢?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切入口,激发教师参训的自愿性

行为心理学认为,参与者只有明确参与的动机,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参与过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帮助教师明确自身成长的三个关键期——卵、蛹和蝶,并根据此标准将教师分成3个层次,分别给予课题研究的要求。所谓卵就是教师的适应期或者说摸索期,是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为教师的适应过程,此层次的教师教龄为3年以内。而蛹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打磨,这类教师的教龄应为3-6年。而蝶期的教师是成熟教师的代表,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前期阶段,此类教师的教龄应为7-10年,甚至还会再长些。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胜任期、精熟期、创造期,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划分为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2]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组织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中以落实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剖析为抓手,通过教师发展目标的明确,提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由校长室牵头,由教科室具体负责,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一对一式地落实教师发展目标剖析制。同时,借助学校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等载体及时公布。从而,最大范围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 以课题专题培训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参训的自控性

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校本培训中最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就是教育科研能力,此能力的有效提高也将促进教师参训自控性的提高。 所谓自控性,就是教师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自我驾驭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个人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事实证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互助,更需要有一个促进互助的合作体。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身边问题解决”的微课题研究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促进了教师之间自主的合作与交流。原因就在于微课题的研究目的不苛求于制度的创新与成果的推广,而只着眼于自身问题的解决,着眼于研究意识的强化与研究方法的掌握;在研究的内容上微课题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摒弃了以往的“假、大、空”;在研究的形式上微课题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主体研究,更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微课题比较注重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相比之下繁复的统计与验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教师教育科研的门槛,真正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上述研究目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也正是开展课题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校本培训参与的自控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课题专题培训需要学校落实。较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专家入校的指导,但是由于存在时间等问题,这种形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反,通过学校内部的“土专家”挖掘与培养,也能够实现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并且,将学校一些微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以及研究成果等通过相应的载体予以展示,极大地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三、 以草根性课题研究为重点,打破教师参训的自闭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草根性的课题研究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3]微课题的“草根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实践、细节和大众四个关键词上。微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研究者教育教学过程,其试图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对其进行实践与探索,最终满足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微课题在出发点与落脚点上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说问题是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原动力。在选择问题上,我们要注重问题的现实性、前瞻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细节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微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细节,其要具有亲历性、真实性。换句话讲,微课题所关注的细节是指追求教学上的更加合理化、精确化、智慧化和效率化。为此,笔者在学校进行了“草根化”微课题研究的推行工作,试图以此打破教师校本培训的自闭性。具体由教科室加以落实,校长室出台相关引导性文件及规章制度。例如,在课题研究申请报告上不局限于统一的形式,只要教师能够说明“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了有什么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就可以同意立项,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实践证明,通过以草根化微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教师参训自闭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 以微课题成果推广为节点,催生教师参训的幸福性

不管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课题,其成果推广都是考量研究成果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微课题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提炼课题的成果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载体加以推广,就是学校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了。笔者的做法是在课题申报之前公布相关的参考方向,使教师后期的研究成果之间能以某种关系进行串联,从而实现小课题大成果。例如,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所开展的课堂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设计等微课题。当这些小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大型课堂的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学校通过编写校课题成果集(有条件的进行出版)、制成校本培训教材、网络推广等途径,增加参与研究教师的幸福性,从内心深处唤起参训的源动力。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校内推广这种途径展开成果的推广,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以进行。所谓请进来就是通过学校成果推介会,将兄弟学校的老师、领导、专家请进来进行交流;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将成果以文本、展示课等形式推广、介绍到其他兄弟学校。总之,通过推广研究成果,让参与教师感受自己的成果、感受所带来的幸福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校本参训的持续性。

五、 以网络化课题交流为抓手,强化教师参训的实效性

网络化的校本教研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并成为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校本培训形式,同样网络化的微课题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如何使网络校本培训更具有实效性,笔者在学校提出:“除了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之外,科室必须要对参训教师进行档案化的跟踪式研究与监督,通过搜集教师相关参训资料了解教师成长的历程,通过阅读教师所发表的文章、博客、QQ 空间、论坛把握教师科研发展的动向,及时地加以引导”。同时,为了提升网络教研的引领性,学校可出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结构进行协商,建立协助单位关系,通过专家的网络化指导语引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对于网络化的构建不能采取强硬措施,要求每一个参训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必须建立博客、发表日志等。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种交流的氛围,一种教师从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微课题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是一种本着 “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原则的研究,其“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4]。从学校层面讲,注重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学校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重视微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将有利于促进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游戏性的提升。概言之,微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小课题研究——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J].教学与管理,2006(12).

[2] 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2.

[3] 徐洁.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14).

[4] 徐洁,李勇.小课题深化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3(10).【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参训成果校本
验收成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