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

2014-09-25 17:00高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读书

高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但是,我们使用的教材和课表将作文课和阅读课分离开来,导致读写内容及教学时空分离,加上语文课千头百绪,课上习作时间的不允许,以及老师缺失读写结合意识等多种原因,使语文教学没能走出读写两张皮的窘境,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割裂分散开来。如何使 “读写结合”规律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

一、 加强课内指导,注重读写有机结合

1.抓住读写链接点,铺设习作支架

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读写结合,和谐共赢,扎扎实实地务“本”,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读与写的对应性,从使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才能得法于课内。因此,教师了解单元阅读课特点、把握单元训练点就显得十分关键。近年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文本,认真研究读写结合的实施途径,在课堂上抓住了课内读写结合的六个联结点:阅读中的审题与作文的拟题相联结;阅读中材料的品评与作文中材料的选择相联结;阅读中区分文章主次与作文中详略安排相联结;阅读中归纳中心与作文中突出中心相联结;阅读中语言赏析与作文中遣词造句相联结;阅读中品评文章组织结构与作文时布局谋篇相联结。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读写间的对应关系,给学生以习作结构、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构建了写作上的共性“建筑支架”。

2.挖掘文本空白点,搭建读写桥梁

课堂上,我们除了从宏观上引导学生了解读写关系、把握读写联结点、构建习作支架外,还根据教材与学生年龄特点,深度挖掘文本,抓住学生兴奋点,找准文本的空白点,拓展写的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于细微处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读写训练,使阅读积累有效化。

(1)感悟文本内涵,批注自我真情。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笔者积极倡导学生批注读书,将读写结合于无痕中。鼓励学生将一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呈现于书,做到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对学生批注内容的深浅、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几句话。也许学生的批注显得稚嫩,但却宣泄出阅读时的真情实感,体现出个体阅读的深度,较好地将读写结合起来。

(2)寻找文本空白,挖掘习作“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机会,努力寻找文本空白,从内容上挖掘、从形式上寻找、从中心上拓展,不断挖掘习作“源泉”,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总结出了一些填补文本空白的写作训练方法。如还省略号的真面孔,练补写;恢复情节略写的原形,练扩写;填补列举的空缺,练仿写;钻文尾的空白,练续写;复活静态情感,练综合表达方式;等等。

(3)抓思路悟结构,临摹美文佳篇。他山之石可攻玉。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首先要求教师抓住范文本质特征,再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引导学生抓思路悟结构,剥茧抽丝,从范文中发现写作规律,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句子、仿句式、仿段落、仿篇章结构等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写法这些共性知识。如果说教材给学生一个个生动可感的例子,那么仿写则给孩子一个个写作的支点。如果,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写作规律,深层次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让学生一课一得,那么,学生在阅读量的不断积累中,定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作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4)放手真情习作,倡导仿中求创。习作源于模仿,但最终的目的是仿中求创。在进行临摹仿写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把知识整合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表达,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真情习作。对构思新颖、有创意的习作,教师不仅欣赏、表扬,还将它推荐编排到班级习作文集中,作为范文打印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唤醒与激励。仿中求创,使作文有“序”可循,有“本”可务。

二、 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读写教学基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量变决定质变,学生阅读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宽度,学生阅读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厚度。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拓宽了学生读书领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分年段帮助学生选择课外精品读物,采用长短课结合的形式促进学生课外读书积累。

1.重视“短课”

“短课”是笔者为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各班每天早晨利用十分钟背诵国学经典。低年级主要背诵弟子规、成语,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中高年级主要背诵唐诗宋词,优美片段,并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练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高。“短课”也成为孩子益德启智的平台、读写能力提高的舞台。

2.布局“长课”

“长课”指的是读书活动。笔者每天利用中午半小时时间,开展书香伴我行读书活动。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读书,集体读《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昆虫记》《小王子》《论语》;中高年级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加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集体读《一个灵魂出窍的小猪》《小学生必背诗文140首》《改变一生的砺志故事》《智慧的背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积累名言佳句或写读后感,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内化成外在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

三、 强化双向评价,构建核心师生关系

评价具有激励、唤醒、导向功能,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评价。批改评价时,笔者遵循表扬激励原则,把批改的重心放在兴趣的激发、自信心的树立、方向的引导上。教师应俯下身子看习作,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多鼓励、少指责,尽量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给学生以信心。有的教师还匠心独运,突破传统批改方式,邀请家长加盟参与评价,允许他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习作本上。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本身都是一种激励。在习作讲评课时,除了遵循表扬激励原则外,还要遵循共性与个性兼顾原则。即评价时不仅对学生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共性问题进行评价,还对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个性语言表达这些软性问题进行评价与指引,根据学生语言风格,有针对性地推荐他们读相应名家作品,努力把学生语言风格推向极致,使学生习作的软硬件同步提高。

总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书面口头表达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留住了语文教学的魂。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存在着客观差异,如何让尖子生“吃得饱”,程度差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们重视丰富语言,积累写作方法,但是感觉部分学生的积累还处于无序、无用状态,没有真正成为随心所用的有效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将储备的知识运用自如,让习作成为有形、有趣、有用的学习过程,这是亟待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

[2] 周乐.读写结合,写在当写之处[J].教学与管理,2013(17).

[3] 崔福余.关于小学生写作现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2(06).

[4] 李竹平.读写结合如何体现学段特点[J].小学教学设计,2011(1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读书
老师,别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