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学习中教材资源的利用

2014-09-25 17:02韩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数学知识教材

韩梅

有效学习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通过灵活、实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高质高效地学习,有效快速地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对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和实现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已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扮演、课堂教学模式与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参与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笔者尝试从教材的应用策略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窥视有效学习这一课题的冰山一角。

一、 立足理论,重组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尽管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初步接触,但教材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公式和定理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周玉仁将其称为“……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面对这张复杂的“网”,小学生是迷茫的。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即使能够跟上教师的脚步,也会在这张“网”里迷了路。因此,教师必须先理清这张“网”,找到它的“目”和“纲”,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有条理地传授给学生,并分别确定最恰当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更明白,学得更轻松,学得更透彻。

法国教育家梅耶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那些用来说明事物性质、特征和状态的知识,它具有静态的特点。表现在小学数学上就是那些概念性的知识,如质数、合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锐角、钝角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用于区别不同的事物。教师要将这部分内容清楚地区别出来,在课堂上就要选择适合这类知识学习的学习方法,如记忆和陈述。第二,程序性知识,简单说就是指一套做事的操作步骤。如果将陈述性知识归为“是什么”,那么程序性知识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办”的知识。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指那些运算法则和各种类型题目的运算、解答技巧。这类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作业巩固,教师要将这类知识合理归类,以动手练习促进做题技能的熟练与提高。第三,策略性知识,尽管从知识范畴讲,它依然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但它的动态性要比程序性知识的“练习”更高级,它侧重“思维”。表现在小学数学上主要是指问题解决题。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需要概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积累与训练,更需要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熟记”与“多练”的束缚,有意识地强调“深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此,教师能在深刻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并根据这些知识自身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二、 结合学情,加工教材内容

1.将教材内容还原为生活常识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归纳总结的具有一般特征的数学现象或者说数学模型,这种提炼后的规范化的数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对小学生来讲,在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困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使这些知识以小学生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状态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行程问题时,涉及到的三个概念:路程、速度和时间。教师必须将其还原到现实生活,以实际事例使学生明白三者的含义。首先,这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例都有一定的故事性,加上教师的讲述,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其次,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起点,课堂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到具象的数学原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适应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再次,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小学生使用的往往是那些经过提炼后的数学知识,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活化而忽视了这些规范性知识的接受,必然会在做题中感到不适应。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这些数学理论知识。这一转化过程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延伸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夯实学习成果,更为今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将教材内容加工得更具直观性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比逻辑思维能力强,这是其年龄特点决定的。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以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形式展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那么,将教材内容加工得更具直观性则是适应这一特点展开有效学习的首选。选择直观化教学,既是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大多来自生活常识,一般都能以实物演示,从简单的加减乘除法则,到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都可尝试直接或间接地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对教师来讲,各种实物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器材,而对小学生来讲,则更像是生活中的各种“玩具”,喜欢摆弄这些“玩具”则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在这些实物的演示中上课,则是在玩中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3.将教材内容加工得更具参与性

小学生活泼爱动、爱表现的天性需要其在课堂中充分地参与,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教师必须立足这一点,深加工教材内容,使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习主体充分参与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传统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参与形式外,教师还要敢于超于传统课堂模式的窠臼,将教材内容加工成趣味游戏、智力竞赛、实验演示等活动类型,全面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彻底摆脱传统课堂的桎梏。比如讲到阶梯水费问题,教师可设计简单的水表装置,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收集、描述和计算水费,那么学生对阶梯水费计算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 基于问题,优化教材内容

1.立足教材创设问题

小学生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教材进行“为什么”的追问。教师要立足教材,设置多种问题,将陈述性教材优化为疑问性教材,以问题带动课堂教学。为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需注意两点: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问题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从根本上使问题有了深度的要求,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基础。二是问题的设置范围要广,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能僵化在知识点本身,而要在知识点基础上,敢于从更大的范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增加知识的广度。

2.回到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带领学生从教材中学习那些梳理好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将书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同时,教师还可将教材内容直接移植到实际,如计算平面图形面积,针对不规则图形,教师可直接带领学生到操场实地画出来让学生计算。这种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刺激是强烈的,对有效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贺成立.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 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3] 徐贞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8).

[4] 方称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数学知识教材
教材精读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