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2014-12-04 06:58伟,潘玮,王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信息学动力

王 伟,潘 玮,王 俏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信息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1)

医学信息学属于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领域,是以信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用于医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门交叉学科[1]。21世纪以来,医学信息学取得了快速发展,发现并深入分析促进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丰富医学信息学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医学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

医学信息学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医学信息学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刘公望教授等人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最早对医学与信息学的桥梁——医学信息学进行了初步探讨[2]。近年来,医学信息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突破——“发展医学信息学”已经列入卫生部《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引领医学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加强卫生信息化等人才队伍建设”也已经纳入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中;医学信息学已经有了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并逐渐得到应用层、学术层和管理层的重视,学科发展迅速。

二、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动力模型

受管理学大师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启发,我们构造了一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型”(见图1)。

图1 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型

(一)科学探索——驱动力。

人类对未知领域永恒的探究欲即人类被未知领域的神秘性所激发出的强烈兴趣是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3]。医学发展到一个阶段,医疗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得人们对引入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想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驱动力促使了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产生并不断扩展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使该学科日益走向成熟。

(二)社会需求——牵引力。

社会需求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在我国医药卫生职业岗位对有价值的医学信息和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医学信息学发展最直接的外源动力。特别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医药卫生信息化引发的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拉动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相关学科——竞争力。

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外动力;二是学科内融合互补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内动力。医学信息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利用、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技术的同时,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学科协同效应;同时,医学信息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渗入其他相关学科之中。

(四)信息技术——支撑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突飞猛进。与其他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医学信息学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环境,成为驱动学科理论与方法、思维与工作模式、技术服务手段等发生巨大变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五)宏观政策——引导力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使得长期以来未能被人们关注的卫生信息化问题被正式纳入新医改施政纲领性的政府文件之中,医药卫生信息化成为实现新医改目标的八项重要支撑条件之一。这种政策上的“利好”可以显著提升或强化上述四个作用力的大小,成为促使学科快速发展的外源性动力。

三、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多学科协同效应

新学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学科相互交叉的结果。为了探究医学信息学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影响因素及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以2011版JCR中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4],发现在医学信息学研究中,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等学科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或技术;医学信息学与全科医学、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学科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通过学科协同效应,学科交叉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演化提供了学科动力。

(二)医学信息学发展中的多重力复合效应

除了学科协同效应之外,认识主体的主观推动和社会的客观需求等多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构成了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5]。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型中,F1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推动力,属于主动动力;F2和F4是学科协同效应动力,来自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F3是社会客观需求动力,来自认识主体所处的社会系统,属于被动动力。四个力的作用位置各不相同。F1作用于自我研究过程中,是新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F2作用于公共研究过程中,为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F3作用于整个学科群,为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F4作用于相近学科之间,为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反馈(见图2)。

图2 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多重力复合效应

对于医学信息学来说在F1和F2的作用下学科之间发生联系,产生领域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交叉,从而为医学信息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在F3的作用下,更多的学科(知识)被吸收到研究体系之中,丰富了医学信息学的知识体系。随着医学信息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与其他相关学科产生竞争,在F4以及多重力复合的作用下,一方面使医学信息学明确了自身的主要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科自身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三)医学信息学发展中的多学科知识传递效应

对动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得到学科之间传递知识量的关系。假设新学科的产生需要从基底学科向其他学科吸收的知识总量为α,第一个知识供给学科所能供给的知识量为β,若α=β,说明两个学科所能提供的知识足够创造一个新的学科,那么知识吸收过程将终止。若α>β,则需要从其他相关学科吸收新的知识。如果第二个知识供给学科所能够供给的知识量为γ,则当α=β+γ时,说明三个学科所能提供的知识足够创造新的学科,那么知识吸收过程终止;若α>β+γ,则仍要从其他学科吸收知识,以此类推,直到各相关学科所能提供的知识量的总和等于α为止。随着新学科的发展,所需的知识总量α和各知识供给学科所提供的知识量(β、γ等)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来自学科竞争效应(由F4主导)所产生的反馈机制。

四、结 语

在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说明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除了本文从理论上探讨的作用于学科发展的正向的力的作用外,仍存在制约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负向力的作用,这更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长期的任务,除了学科自身不断努力之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政策、制度、技术、环境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获得认同,最终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1]王 伟.医学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2]刘公望,吴世骥,徐又方.医学与信息学的桥梁—医学信息学[J].天津中医,1988(2):36-37.

[3]苗素莲.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大学学科体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5):97-99.

[4]王 俏,王 伟,潘 玮.基于共被引分析的医学信息学学科特征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4):2-7.

[5]马 跃,蔡 兵,于小娟.交叉学科的成长环境与动力机制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105-110.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信息学动力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PBL教学模式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中欧医学信息学教学对比研究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