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4-12-04 06:58牛启超仰曙芬岳凤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志愿

牛启超,仰曙芬,岳凤莲,杨 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1],在对医学生本科教育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规范的同时,强调了对职业素养、社会科学、信息管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能提高服务大众的意识,增强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同时能加强其人文关爱,锻炼科学和批判性思维。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任何人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2],承载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3]。志愿服务中,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又了解社会、锻炼意志[4]。这些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使两者的结合具有可行性、必要性与必然性[5-7]。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将志愿服务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的经验,探讨志愿服务活动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自2011年起,在1000余名本科生中,随机选择2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136名,从未参加过的学生142名。

(二)具体做法。

结合志愿服务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共通点,全面开展相关工作。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由指定教师统一管理,面向全院学生招募。结合“医学生培育工程”,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有目的地开展“全程医疗志愿服务”、“暑期大型医疗义诊服务”、“关爱老幼系列服务”、“走进社区志愿医疗服务”、“健康宣讲活动”、“边远地区扶贫支教活动”等一系列立足医学专业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评估方法。

采用《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的项目作为评估工具,将指标描述细化为5个等级。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和态度(11项)、沟通技能(9项)、群体健康(9项)、批判性思维(6项),共计4项一级指标和35项二级指标。

(四)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19.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收集。

此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职业素养评估表278份,收回278份。评估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哈尔滨医科大学2011-2013年医学生职业素养评分结果

(二)不同年份学生职业素养评分结果。

随着“医学生培育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评分逐渐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学年医学生职业素养评分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一)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而志愿服务恰能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实践的机会和场景,注重人文关怀和医学职业规范的培养[7]。总结近三年各项培养的指标及结果,我们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医学生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自觉主动地承担与履行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并且能够明辨是非,不畏艰难不断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些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意义[8]。

(二)志愿服务有利于医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

培育工程中,我们设计了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供学生选择。自愿选择尊重了志愿精神,也尊重医学生,使本人从自我选择开始培养兴趣,进而发挥所长,找到自身价值和意义,不仅激发了医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获得将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为他人服务带来的人生价值和使命感,加强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事业。

(三)志愿服务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责任感的增强。

通过无偿服务的过程,医学生能够主动的体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救死扶伤的事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医疗志愿服务这一实践途径,医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同时也能体会到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所在,这无疑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和道德意识,从而去肯定自己,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志愿服务有利于医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立足专业的志愿服务能让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向他人、社会学习。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答疑解惑,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与患者、与同学有效的沟通,注重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这些正是医学生日后必须的职业技能。因此,志愿服务的过程,不仅是医学生向社会和他人服务的过程,更是自身职业训练、职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展望与设想

随着医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提高,越来越需要科学的保障体系支持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开展。目前,的确存在着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尚需健全等问题。而充分利用网络高效便捷,为志愿服务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应是下一步工作着力推进的方向。建立涵盖志愿者招募、注册、分类、培训、活动宣传、服务时间统计、服务经费募集与管理、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等功能模块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科学高效的服务、管理与评价。

实践经验表明,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因两者目标的高度契合性、本身的实践性等特点,在树立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期望能与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青年医生培养相结合,形成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实践模式的未来医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1]王德炳,主编.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张沁宸,郑斯琪,祝玥,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高校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为例[J].魅力中国,2011(3):3-4.

[3]廖君丽.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0):190-191.

[4]陈 曦,潘小俪,刘晓东.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1-13.

[5]李 欢,李先耀.医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3(35):191,194.

[6]申逸彬.评价医学职业素养的文献评述[J].复旦教育论坛,2005(6):86-90.

[7]张 靖,田润平,傅 骞,等.医学职业素养评价研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7-18.

[8]宋晓亮,王庸晋,魏 武,等.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3-4.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志愿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