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追踪调查研究*

2014-12-06 08:23曹九英朱建忠许律琴林连英乔胜宇吴少钗
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依从性康复

曹九英 朱建忠 许律琴 林连英 乔胜宇 吴少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目前其病因未明,与遗传、社会心理因素及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因素均有关,给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和危害[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仍有许多残留症状,特别是情绪上的苦恼和社会功能的丧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地影响了患者回归社会,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3]。本研究将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对出院回归社区患者追踪调查2年,以了解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年龄15~5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周期超过3个月。排除标准:妊娠期妇女,慢性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情感性精神障碍、酗酒或药物依赖及人格障碍者。符合入组标准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5~49岁,平均(26.35±12.8)岁;病程1个月 ~3 年,平均(1.8 ±1.2)年。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5~50岁,平均(27.25±11.3)岁;病程 1 个月 ~3.5 年,平均(1.9 ±1.65)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护理,研究组患者住院两周后增加认知行为干预,康复出院回归社区后每月组织患者集中授课、放松1次,持续2年,对照组不增加任何新的护理手段,康复出院回归社区后仅采用一般随访。

1.2.1 住院期间认知行为干预方法 认知疗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采用一对一面谈和集体授课方式,具体内容为:(1)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耐心向他们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治疗的目的、方法,精神科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2)提高患者自尊心,加强求助动机、帮助他们认识认知错误并促使其纠正;(3)要求患者写详细的病情记录。行为治疗采用代币疗法并教患者放松训练。要求患者每天放松训练1 次,每次 15 ~30 min。每收集 10、20、50、80、100或500个币,可以换取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1.2.2 回归社区后集中授课内容 对患者进行疾病和疾病管理的教育,教会患者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疗效评定 (1)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该问卷为客观生活质量评估与主观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的自评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和1个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前3个维度各5个因子,物质生活维度有4个因子,共20个因子。问卷采用5级(1~5分)评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采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自知力状况。ITAQ是自评量表,主要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态度。ITAQ共有11个项目,每个项目按3级评分,没有认识为0分,部分认识为1分,完全认识为2分,得分范围为0~22分,分值越高,自知力越完整。ITAQ总分≥20分为自知力全存在,4~19分为部分存在,≤5分为不存在。(3)采用自制问卷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包括是否遵嘱服药、能否主动咨询和按时复诊。主动按医嘱服药或被动配合按医嘱服药为遵嘱服药,遇到身体不适或精神受到困扰主动打电话给医务人员咨询为主动咨询,每4周来医院复诊为按时复诊。(4)回归社区2年末,统计患者复发状况。在回归社区期间出现病情反复,已消失的精神症状再次出现或明显加重导致加药或换药者均视为复发。为了保证评定结果准确性,我们选择两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主管护师进行双盲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2年后GQOLI-74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GQOLI-74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2年后GQOLI-74量表评分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自知力比较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1个月后、1年后自知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患者自知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知力比较[n,(%)]

2.3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回归社区1月后,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社区1、2年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追踪两组患者出院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复发5例(12.5%),对照组复发17例(42.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P <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状况,但终生患病约为1%,是造成人类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精神分裂症长期单纯治疗方法不尽如人意的疗效致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精神分裂症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5]。曹九英等[6]研究结果发现,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加快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朱建忠[7]研究结果发现,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患者GQOLI-74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与邓良华等[8]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区应对社会职能、职业职能、生活职能和角色适应等心理问题,有利于患者创造健康的环境,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回归社区1~2年,研究组的自知力、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与李美娟等[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知力恢复程度,有利于患者长期维持治疗,巩固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追踪两组患者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12.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42.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刘建琼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总之,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认知功能,改善适应能力,防止人格衰退与生活功能丧失,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心身全面康复。

[1]胡春丽.认知行为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40例临床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8):17-19

[2]黄芳.认知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42

[3]董继承,张少丽,王晓蕾.综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0):891-893

[4]王德刚,李新胜,徐静,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报道,2008,5(28):39-40.

[5]林卫.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疗效的对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56

[6]曹九英,邓文英,许律琴,等.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605-2607

[7]朱建忠.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5):560-563

[8]邓良华,李耀东,宋志文,等.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02-1703

[9]李美娟,邬德纯,李凤香.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7,6(1):10-11

[10]刘建琼,张程赪.内观认知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8(5):433-434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依从性康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