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两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2015-02-17 09:02钟向阳方秋中邱亚洪
关键词:会心贫困生团体

钟向阳,方秋中,邱亚洪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高校贫困生两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钟向阳,方秋中,邱亚洪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为探索基于认知心理学ABC理论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团体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整体发展的影响,选取华南某农科综合高校22名贫困生自愿报名或者被推荐参加团体辅导,其中ABC认知团体12人,人本会心团体10人,应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动思维量表(ATQ)、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学生进行前后测量。前后测比较发现,ABC认知团体学员在心理健康、幸福感指数、人际关系、自动思维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有显著性提升,人本会心团体学员在幸福感指数和自动思维能力上也有明显提高;两组学员前-后测差值比较,结果并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据此可以认为,两组团体均能促进贫困生心理品质的改善,ABC团体的作用更全面,两者整合效果可能更好。

高校;贫困生;ABC认知团体;人本会心团体;效果;整合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67

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面对来自经济、学习、人际、就业等诸多压力,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心理问题尤其突出。研究认为贫困生具有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焦虑和忧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及偏激心理[2-3]。概括起来,贫困生主要问题表现在心理健康(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压力管理、自信提升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还要注重心理方面的增权赋能。目前,越来越多研究通过团体辅导来加强贫困生心理帮扶,普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针对性强,但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整体性设计。多数研究偏向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5]和人际交往方面[2,6],还有研究则偏向于自我认知[7-8]和自信提升[2,9]方面。同时,多数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只有部分研究以ABC理论[5,8]或人本主义理论[10-11]为指导,还有少数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12]。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个体,反对将贫困大学生看作是“病人”,这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

鉴于此,课题组基于认知心理学ABC理论和罗杰斯会心团体理论设计辅导方案(见表4、5)。其中,ABC团体采用结构化形式推进,针对贫困生心理发展问题设计全面的方案,人本团体按照会心团体无结构化的方式设计,其主要目标是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觉察能力和社会敏感度,激发其自我实现的潜能。本研究主要探索两个团体对贫困生心理品质改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团体的辅导效果,以期进一步探索贫困生团体辅导的设计和整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华南某农科综合高校22名贫困生自愿报名或者被推荐参加团体辅导,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一年级18人,二年级4人,分别来自农科、理工科、文科等15个不同学院。12人(男生7人,女生5人)参加ABC认知团体,10人(男生3人,女生7人)参加人本会心团体。

(二)研究工具

1.一般健康问卷(GHQ-12):用来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共有12个条目,由6条积极条目和6条消极条目组成,采用4级分制,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按7级分制,得分越高者,幸福感指数越高。

3.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用以测量个体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与回避行为,含有28个条目,包括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评分采用“是-否”的方式,总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的倾向越明显,由社交产生的苦恼也越大;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越高,越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社交焦虑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在与人交往时的紧张不安程度就越高。

4.自动思维量表(ATQ):为评价与抑郁有关的自动出现的消极思想的频度而设计,主要涉及个体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期望等方面的内容,包含30个条目,按5级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负性自动思维越高。

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共有10道题目,采用4分制计分,得分越高,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越能自信地面对困难。

(三)研究程序

两组在同周周六的上午和下午进行,为期6周,2.5~3小时/周。在第一次课程和最后一次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前后测试。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 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的统计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一)ABC团体辅导效果

由表1可见,ABC团体的学员在SAD-回避量表前后测的得分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在SAD-总分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05),在GSES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在GHQ-12、IWB、SAD-焦虑、ATQ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表1 ABC团体辅导的前后测比较(n=12)

注:****表示P<0.001,***表示P<0.005,**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二)会心团体辅导效果

由表2可见,人本会心团体的学员在ATQ量表前后测的得分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05),在IWB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GHQ-12、SAD和GSES上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会心团体辅导的前后测比较(n=10)

(三)两组团体效果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团体的学员前后测差值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在平均分和t值的得分上均有明显的变化。相比而言,ABC认知团体在GHQ-12、SAD-总分、SAD-回避、SAD-焦虑、GSES上的得分差值较明显改善,其中SAD-回避量表接近显著性差异(P=0.069);而人本会心团体则在IWB和ATQ上提升更多。

表3 两组团体学员前-后测差值比较

注:d1表示ABC认知团体组贫困生前-后测差值,d2表示人本会心团体组贫困生前-后测的差值。

三、分析与讨论

(一)ABC团体辅导效果的分析

研究证明,ABC认知团体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品质整体的改善上成效明显(见表1)。贫困生最本质的问题,在于经济贫困背景下产生的对自己和他人不客观的认识,因而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将自己与外部世界进行隔离。ABC理论认为,非理性的认知会使贫困生对社会、他人、自己的看法存在偏差,因此,导致在情绪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上存在困扰。当这些非理性认知得到有效调整后,其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能得到改善,就能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去面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本研究的ABC认知团体就是针对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压力管理、自我认知等贫困生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而设计的(见表4),而且每个单元都根据ABC理论设计:情景设计(A)-认知分析(B)-行为改善(C),不但整合贫困生自身可能的问题,而且还让贫困生不断学习和运用ABC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ABC认知团体辅导具有极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促使贫困生心理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表4 贫困生ABC认知团体辅导简案

(二)会心团体辅导效果的分析

研究发现,人本会心团体在贫困生的幸福感和自动思维的改善上卓有成效(见表2)。人本会心团体依据罗杰斯会心团体的非结构性、无特定目标的要求来设计,进程根据团体自身发展轨迹来推进(见表5)。团体领导者作为促进者,始终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态度带领团体,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温暖、接纳、安全、信任、尊重、平等的团体气氛,使成员放下角色和防御,坦诚地表达自己,不断地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社会敏感度。成员在良好的氛围中真诚互动,不断开放真实自我来融入团体,激发机体自我实现潜能,使社会自我与真实自我逐渐整合,并领悟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同时更加相信自己的机能反应,感受更多即刻的内心变化和内心安全,以及更多积极的想法和体验,这样促使成员在认知偏差和幸福感上得到显著性提高。另一方面,贫困生群体具有防御心较重,安全感较弱的特征[13],在缺乏领导者积极引导的会心团体中,成员缺乏主动性,互动不够强烈,分享也不够积极,所以,会心团体对成员其他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7]发现部分贫困生在团体中表现出“慢热”现象,直到第五、六次才有所好转,所以,有研究[4]将会心团体延长到8次辅导时间并使其更具有结构化,这样使得团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缩短单元之间的间隔时间[7],采用马拉松式会心团体,效果可能更好。

表5 贫困生的人本会心团体辅导简案

(三)两组团体辅导的比较与整合

研究显示,ABC认知团体和人本会心团体对贫困生的心理品质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与参与者有关。成员自愿报名和由学校助学管理中心推荐参加,有的贫困生并没有因为“经济贫困”而“心理贫困”,有的学员并不一定有参加课程的强烈需要,只是觉得这是一种资源,来体验一下辅导课程。本项研究未根据学员参加课程的原因及是否存在需要进行面试筛选和分组,不同学员的参与动机可能不同,导致团体不同质,动机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其二,与领导者有关。两个团体的领导者相同,致使共同因素对成员产生相似的效应,如团队氛围、成员间互动,以及领导者与成员间的互动等。而且由于时间上的接近,使得领导者在两组活动的理论指导方面难免或多或少存在交叉影响。这与相关研究[14]产生了相似的结果:该研究更多的是将人本主义作为团体指导理念贯穿始终,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发展通过认知疗法团体和认知行为疗法团体的辅导,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没有发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贫困生作为特殊群体,具有很强的防御心理,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如果团体领导者坚持人本主义3个基本的态度性条件,创建一个营造平等、安全、尊重的团体心理气氛,就能够满足贫困生要求平等、接纳、理解的需要,容易打破其自我封闭的心态,使其能够开放真实的自我,融入团体;团体领导者同时以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做为团体辅导的方法,就能够协助学员客观地看待自身的能力,改变不合理认知以达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实,已有研究[15-16]发现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研究[7]以积极心理学、罗杰斯人本主义、ABC理论为理论基础,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增加辅导次数,培训次数都为6次,但都将会心团体融入到ABC认知团体中,使得团体辅导更加结构化和针对性。因此,ABC认知团体和人本会心团体的有机整合,其辅导效果应该更好,这值得进一步探索。

[ 1 ]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深圳:时事出版社,2000.21.

[ 2 ] 储昭帅,才忠善.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人际关系和自尊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150(2):112-113.

[ 3 ] 陶惠敏.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11-13.

[ 4 ] 张淑红,张耀琦,李鹤展,等.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防御机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0,18(2):192-193.

[ 5 ] 何洁晶.高校贫困生人际关系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4-20.

[ 6 ] 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3-15.

[ 7 ] 凌霄,柳珺珺,江光荣.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成就动机的干预过程与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2):138-144.

[ 8 ] 吕新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1-25.

[ 9 ] 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8-80.

[10] 张丽艳.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应用[J].读写与杂志,2009,6(8):89-90.

[11] 刘辉.社会工作在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中的运用——以太原市T大学为例[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13:18-19.

[12] 樊富珉,何瑾.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399.

[13] 杜志丽.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92-294.

[14] 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8-23.

[15] 宋朝霞,王峰,韩芹.团体心理辅导在贫困大学生心理矫治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211(1):120-12.

[16] 李燕辉,李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16-1217.

(编辑:王 佳)

2015-03-16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朋辈辅导教育模式研究”(编号:2013JK214);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朋辈辅导培训课程及教育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41046);2014年度华南农业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BC理论的贫困生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编号:201410564412)。

钟向阳(1975-),男,湖南耒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心理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G444

A

1008-6927(2015)03-0012-04

猜你喜欢
会心贫困生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会心,在心里相会
精魄与大美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