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和辨治肝郁脾虚证临证经验浅析

2015-02-22 14:59闫远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元气肝气肝郁

闫远杰

(承德医学院附属肛肠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潘树和辨治肝郁脾虚证临证经验浅析

闫远杰

(承德医学院附属肛肠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肝郁脾虚证;辨证;中医

潘树和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潘树和医师临证基于异病同治理论,从郁证、不寐、胃痛、胁痛、泄泻、眩晕、胸痹、月经不调等十余种疾病中归纳出肝郁脾虚证的基本病机,同时依据兼有证(肝郁化火、或伴肾虚、或食滞、或夹瘀、或湿盛、或挟痰),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治之。通过精妙处方,多能取得良好疗效。本人在随诊过程中,深入研究潘树和临诊医案,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将其在肝郁脾虚证方面的辨证思路总结如下。

1 探诸多疾病,肝郁脾虚证为基本病机

1.1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虚为病之本源 《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气血旺盛,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脾胃受损,气血匮乏,气化不利,则血脉经络枯涸,脏腑受其害,脾胃失常,贻害四旁。《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人赖元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元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必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举以寿,而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营气必统于脾胃。

脾主运化,胃和小肠中的食物及食糜都依赖于脾气的推动、激发、转输、运化,才能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 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如果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及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1]。

潘树和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增快,心理压力增加,以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所致各种脾胃病、失眠、眩晕、郁证及虚劳病等等,均为脾胃阴阳升降失常,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所致。因而,脾胃受伤,则百病丛生。

1.2 内伤杂病,情志为先,肝郁为病之先导 《脾胃论》云:“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意为内因致病、脾胃受伤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情志活动在内因致病中为先导因素。目前的常见病如眩晕、失眠、抑郁等疾病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而后劳逸过度、饮食不节致脾胃受伤,元气不充,诸病遂生。

潘树和临证中重视气机的调畅,强调肝气要疏而不郁、畅而不散,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进而可以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若肝疏泄失常,就会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并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变生各种疾病。

1.3 气化不利,诸证杂生,兼夹证致病缠绵难愈 脾胃处于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运化,精微物质的输布、食物糟粕的转运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气机失常,临床则会出现气虚、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的流动赖于气的推动,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果血瘀不除,疾病进展,还会出现痰瘀、湿瘀、痰湿瘀阻。

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郁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瘀,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瘀由此而成[2]。

2 抓核心病机,疏肝健脾为治疗大法

潘树和认为,肝郁脾虚证为临床常见证候,疏肝健脾法在临床应用广泛。疏肝解郁,治疗气病,使肝气郁滞病理解除,不向肝火、肝风、血瘀发展。补益脾胃可以保护和巩固元气,元气充沛,则邪不可干。肝属木,脾属土,如果肝气抑郁不舒,必然导致肝木克犯脾土。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可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进而全身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临床辨证中,潘树和常常根据胸闷、胁痛、心烦、抑郁、易怒以及乏力、倦怠、纳呆、腹胀、便溏两组症状和舌质淡(红)、脉弦辨证为肝郁脾虚。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证型。临床治疗该类疾病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同时针对不同的兼证,或配以清肝胆之热、或化痰降浊,或清利湿热、或温阳化湿、或补益心脾、或温补脾肾、或清肝和胃、或行气化瘀等。

2.1 疏肝解郁,气机调畅,脏腑气化有序 潘树和认为肝郁气滞常表现在肝、肺、脾胃等脏腑功能障碍。

肝气郁滞临证常见胸胁胀满不舒、善太息、痛势走窜,心烦、抑郁、易怒、脉弦等。肝气犯胃则见胃脘胀满、两胁窜痛、嗳气吞酸、呃逆,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肝气郁滞,影响肺气宣发、肃降,肺气郁滞则见咳、喘、胸胁满闷、痰多而粘、脉滑,此为肺失肃降、痰浊阻肺,临证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枳壳、炙甘草、陈皮、厚朴疏肝气、降肺气,并健运脾气、消化痰之源;黄芩、桑白皮、桔梗、杏仁、浙贝母、苏子、白芥子清肺化痰、降气定喘。潘树和临证时视各脏腑功能变化,佐以行气药,可提高疗效。

2.2 益气健脾,元气充盛,脏腑气化有力 潘树和在临证中重视保护元气、调理脾胃,他认为益气健脾法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法则之一,不仅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其它脏腑疾病的治疗。这是脾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所决定的。

脾胃居中焦,上连心肺,下及肝肾,是五脏气机升降之中枢,为五脏活动提供能源[3]。肺的宣发、肃降,肝的升发、疏泄,肾的摄纳、蒸腾,心火下降,肾水上济等等,无不依赖脾胃。脾胃健旺,则生化有源,升降得宜,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脾胃失和,则外邪易侵,气血不足或失和,脏腑不安,诸证迭起。故调治脾胃则能疗诸脏。

脾虚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晕自汗、舌淡红、脉沉细。可见于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慢性肺系、心系、消化系疾病及亚健康状态患者。治宜健脾益气,潘树和喜用四君子汤加减,重用黄芪、葛根。若伴有肢体麻木,心前区闷痛、刺痛,此为气虚所致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加入丹参、川芎、水蛭粉,疗效显著。

脾气能升发输布胃中水谷之气,故“脾能升清”。脾虚日久,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临证可见久泻不已,患者小腹及肛门下坠感;轻者,临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豆蔻、干姜、黄芪、厚朴、枳壳等辛甘温胃、健脾行气之剂;重者,予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2.3 治疗兼夹证,消除病理产物,脏腑气化畅通 各种慢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多缠绵不愈,其根本原因多在脾胃不足、气机不畅。脾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或气滞,或食滞,或血瘀,或热盛,或湿盛,或痰阻,或胆胃有热,或肝火上炎等。久之,则心气血亏虚、肾阴阳不足,以至寒热错杂、升降失司、虚实夹杂。潘树和在治疗过程中予固护脾胃,调畅气机的同时,佐以清热,如黄连、栀子、蒲公英、夏枯草、龙胆草;行瘀用丹参、元胡、蒲黄、水蛭粉、琥珀粉;祛湿如苍术、茯苓、泽泻、半夏;行滞用陈皮、厚朴、枳壳、砂仁、焦三仙;化痰用紫苑、竹茹、杏仁、瓜蒌、枇杷叶;养心用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远志、茯神;补肾用巴戟、枸杞、女贞子、熟地、菟丝子、杜仲、益智仁、补骨脂等。如此用药则脏腑气化畅通,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动态平衡,机体恢复健康。

3 病案举例

付某,女,54岁。主诉乏力、气短、胸闷半年。近半年来自觉乏力,气短,胸闷加重,劳累后胸痛,伴口干,时心烦,食后腹胀,并怕热,烘热汗出,腿沉,轻度腰酸。寐较好,大便每日2-3次,多不成形,夜尿3-4次。舌淡红,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沉弦。中医诊断:虚劳,证属脾虚肝郁、心肾不足、化热夹瘀。治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补益心肾。药用:生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炙甘草10g,苍术15g,白术15g,麦冬10g,柴胡15g,黄芩9g,香附15g,山药15g,厚朴9g,枳壳9g,当归10g,山萸肉12g,砂仁6g,升麻6g,僵蚕6g,益智仁15g,芡实15g。5付,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服。二诊:乏力轻,大便每日1-2次,夜尿1-2次,原方继服。治疗1个月诸证皆无,痊愈。

按:患者乏力、气短、胸闷、心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具备肝郁脾虚证的两组症状和典型舌脉。结合劳累后胸痛,怕热,烘热汗出,腿沉,夜尿频,舌下静脉迂曲,脉沉,应为心肾不足,伴肝郁化热夹瘀。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炙甘草、苍白术益气健脾祛湿,以治疗气短、乏力;以柴胡、黄芩、香附疏肝解郁以除心烦;山药、山萸肉、益智仁、芡实益肾涩精固尿;麦冬、当归益阴活血;厚朴、枳壳、砂仁理气除胀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疏肝解郁,补益心肾之功效。

[1]孟媛,于涛,韩景献.精与三焦关系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0,42(5):6-8.

[2]乔娜丽,杨钦河,纪桂元,等.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38-1239.

[3]叶进,沈庆法.张仲景从脾胃治疗诸脏病浅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80-481.

(中医中药栏目编辑:张 健)

R25

B

1004-6879(2015)03-0221-03

2014-10-27)

猜你喜欢
元气肝气肝郁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