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外日语课程JF标准“Can-do模式”的构建

2015-02-27 05:46梁新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交际

梁新娟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高校二外日语课程JF标准“Can-do模式”的构建

梁新娟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0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用日语促进彼此的理解”为理念,开发出一套关于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这套标准提出“JF Can-do”的日语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将Can-do模式应用于大学日语二外课堂教学实践,改革传统的语法、句型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课题”为教学目标,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一体的评价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JF标准;Can-do模式;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精通英语外,还需掌握第二外语。第二外语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合作伙伴,日语已成为当下很多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因此,研究高校二外日语课程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部对高校二外日语的教学要求

1993年4月,由国家教委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作为我国各高等院校进行二外日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教师要通过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日语运用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日语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1]《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于2005年6月经过修订后,进一步提出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日语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日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借以提高文化素养。[2]2005年版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增加了“学习策略”“日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等内容。

为了适应我国大学日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于2008年制定了《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日语专业本科生日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把此前各版大纲或要求中的“教学目的”改成了“教学性质和目标”,即:大学日语是高等教育外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同时增强学生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这里明显增加的内容是“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二、学生对二外日语的教学要求

笔者对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选修日语的153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并用Excel软件作了数据统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封闭式问题,主要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学习目标:63.29%的学生希望能简单地用日语会话,看懂日语文章。(2)教学方式:63.29%的学生希望讲解语法句型的同时,重视听说。(3)日本文化讲解有无必要性及原因:90.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性。(4)日语学习的难点:42.21%的学生认为单词较难。其中第3项“日本文化讲解有无必要性及原因”中回答有必要的原因如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可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国度间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某些学习误区。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教材的优缺点。优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浅显易懂,有故事、有情节、有音频视频;缺点:听力材料不够、阅读文章少,缺乏日常会话,日本文化涉及不多等。(2)对教师的意见:除讲授课本知识以外,增加实际运用环节或活动;多互动,多听说;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多讲些日本文化、习俗,扩充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等。(3)教学改进措施:教材知识点需要整体规划;多练习听说,注重能力运用;多组织口语实践活动;穿插日本文化,考试时重点考日常会话,而不是单词。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日语课程的总体要求是注重听说,多了解日本文化,提高实践运用能力。这和2008版《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三、JF标准下“Can-do模式”在二外日语课程中的构建

新形势下日语教育的要求,包括“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以“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任务执行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JF标准和“Can-do模式”

2001年,欧盟公布了《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估共同参考框架》(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CEFR)。CEFR的确立为欧盟各国外语教学和评估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准。2010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CEFR为基础,开发了运用于全球化背景下日语教育的JF标准。

JF日语教育标准以“用日语促进彼此的理解”为理念,以提高“课题执行能力”和“异文化理解能力”为目标。它用一棵完整的樱花树形象说明CEFR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交际活动的关系。语言交际活动分成三大类,即受容活动、产出活动、互动活动。三部分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言交际活动。[4]

根据这颗樱花树,JF标准对日语的熟练度以“会/能够…”的形式作了文字描述,共分六等,分别是:初级使用者(A),包括入门级(Al)和基础级(A2);独立使用者(B),包括进阶级(B1)和高阶级(B2);熟练使用者(C),包括流利运用级(C1)和精通级(C2)。这些文字描述就是“Can-do”。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目的搜索“Can-do”,然后选择、编写、输出。利用“Can-do”,教师可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现实交流活动进行课程设计,也可以制作了解学生日语能力的调查问卷;学生则可以制定学习目标,自我评价日语能力。

(二)JF“Can-do模式”与教材的结合

JF日语教育标准可以用于了解学生掌握日语的熟练程度,还可以用于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测试等。

通过“Can-do”模式,教师可以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在制定教学计划方面,按照“Can-do”的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在这个教学目标下想做的一些教学活动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步骤,最后实施教学活动。但是“Can-do”模式的不足是虽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动作了界定,并设定了六大等级的评价标准,但各个等级在语言能力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细则,即要学哪些单词、句型、语法等并未列举出来。这个不足正是既定教材可以弥补的。

对于大学日语二外教材,2008版《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选用“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使用的二外日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该教材除了有上文所说的优点之外,还兼顾考研学生的需求;而其他很多教材只是词汇句型语法的呈现,没有顾及课程目标设定、评价、互动、信息处理、思维训练策略等一系列环节。[5]这点不足可以通过“Can-do”模式来弥补。

(三)JF“ Can-do”模式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

1.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每课教学目标和自我评价确认表

课程教学目标即整个日语二外的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由每课教学目标来实际完成。教师可以在每单元学习前就将教学目标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哪些做好了、哪些还需要注意或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价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评价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日语熟练程度,有利于下一个教学目标的确立。

2.评价标准的确立

为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一贯性,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这里试简单制作了2005版《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第1课“小李是中国人”教学活动中“机场迎接时的自我介绍”的评价表(表1)。

表1 第1课“自我介绍”评价表

其中的达成度是根据JF “Can-do” 的六大级别来制定的。为了让学生有学习动力,评价内容要用正面的表达,不能写“未达到目标或不足之处”。

评价标准制定后,可以制定学生用评价表、教师用评价表和师生共评表等。在评价教学效果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Can-do”为依据,分别制作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方面的具体评价表格。

3.学习档案的确立

学习档案的目的是记录、保存学习过程,由评价表、语言文化体验记录、学习成果三部分构成。评价表由自我评价确认表、评价标准、成绩表等构成。语言文化体验记录除了指语言文化体验、学习记录外,还可以包括学习计划、学习回顾。其中,语言文化体验、学习记录是指学习者自身的语言、文化体验以及体验后的所感所想,它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学习计划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设立的学习目标;学习回顾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习成果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各种成果,如小作文、测验考卷、演讲稿、PPT等。这些成果可以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凭据。

整个学习档案就像一个文件夹,记录和保留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和教师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习者自我评价掌握日语的熟练程度,记录语言文化体验,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只是“Can-do”模式在课堂运用实例中的一小部分,如何使用该模式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教师考虑教学活动的整体编排、每个教学活动的相互关联、每个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如何把日本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等。

四、结语

“Can-do”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掌握语法点和单词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把“完成任务”和“完成课题”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这一模式的运用将贯穿于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总目标到学期课程目标,再到每一课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将明确学生各阶段的任务、课题。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和课题来提高课题执行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评价标准、自我评价表、学习档案的建立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和方法、学习习惯、课题完成情况作自我检查、监督和评价,从而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

[1]大纲研讨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课程教学要求研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教育部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ド2010[S].2版.东京: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2:6

[5]赵华敏,林洪.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69-70.

2015-01-18

梁新娟(1980- ),女,福建龙岩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日语教育与翻译研究。

G642.3

A

2095-7602(2015)05-0160-03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交际羊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日常日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