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02-27 10:27张娜英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1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

摘 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本文选用我国30个省份1993年—2013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总产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各省份及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与总产出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得出我国30个省份的二、三产业结构变动对总产出存在正的效应。且对东、中、西部及每个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的效应。从而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关键词:二、三产业增值;总产出;面板数据模型

一、绪言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基础的产业结构,其合理、优化程度关系着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就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上升。现阶段,虽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服务业的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使一些依赖第二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实证分析二、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实证研究

1.数据解释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年度数据,样本期的选择为1993年—2013年。

(1)我国30个省份的GDP: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93年—2013年的各省GDP。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以1993年为基准的全国物价指数进行平减,调整得到1993年—2013年的实际GDP。

(2)我国30个省份的第二、三产业增值变动: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数据均经过平减调整为实际增值。

特别说明:按照以往规则不包括西藏,因此,本文的样本是除去西藏自治区和的30个省份。为了减小异方差影响,我们采用取对数后的GDP(LNGDP)即总产出以及EZ(LNEZ)和SZ(LNSZ)即第二、三产业增值。

2.第三产业增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

(1)总体研究

首先确定1993年—2013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所对应的面板数据类型,通过Eviews的F检验得到表1所示结果:

表1

从F检验结果可看出,F检验的P值小于0.05,应推翻原假设,选择非混合模型。同样从H检验的结果看出来,H检验相应的P值大于0.05,因此接受随机模型,应选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表2

回归方程如下:

LNGDP=1.047+0.950LNSZ

(26.589) (220.103)

R2=0.987 R2=0.987 F=49299.480

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增加0.950个百分点。

(2)区域研究

依据地理区域,我国31个省市可分为东、中、西部。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相似的实证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模型应为个体随机模型,模型输出为:

LNGDP=0.981+0.945LNSZ

(9.849) (111.450)

R2=0.982 R2=0.983 F=12454.13

在东部,第三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45个百分点。

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其对应的面板模型通采用相似的实证分析法得出中部地区模型为个体随机模型,输出为:

LNGDP=1.147+0.957LNSZ

(31.496) (133.650)

R2=0.991 R2=0.991 F=17821.73

在中部,第三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57个百分点.

西部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同样得出西部地区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输出为:

LNGDP=1.079+0.951LNSZ

(71.553) (148.256)

R2=0.994 R2=0.994 F=3288.580

在西部,第三產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51个百分点。

以上各模型参数均通过T检验,且模型拟合度均较高。

3.我国各省份第二产业增值对于总产出贡献的实证分析

通过运用与第三产业相似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第二产业对总产出的贡献如下表3:

表3

在全国,第二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45个百分点,在东部,第二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1.029个百分点.在中部,第二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51个百分点。在西部,第二产业增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产出达0.915个百分点。

三、结论与政策分析

1.结论

(1)就全国来看,第三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的贡献略高于第二产业增值。但从数据结果看出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百分点很高。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在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问题。

(2)就东部地区来说,由于能源、资源的相对短缺,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中、西部来说有所欠缺。但第二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三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就中部地区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而第三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的贡献高于第二产业增值的变动对经济的贡献。

(4)就西部地区来说,第三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的贡献略高于第二产业增值变动对经济的贡献。

2.政策分析

根据以上的结果,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进行政策分析。

(1)东部地区

首先,充分挖掘第二产业发展的潜力。加强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使产业结构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结构向中高度加工化发展,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能力,使传统产业升级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自身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带动中西部经济共同发展。

再次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强竞争力。以金融、信息技术等新兴部门为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外向经济战略创新为保障,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区位等优势,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明显。但随着能源、资源存量的减少,传统支柱产业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带动产量和效益增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传统企业在历史发展中沉淀的问题和现实中存在的矛盾逐步显现。因此应更加注重可持续,以及产品的加工包装、产业链的扩展并与新兴产业的融合问题。“国际化、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链条化”成为发展的大趋势。

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改善第三产业发展薄弱的问题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以科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势在必行。

(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二、三产业分化程度较低,应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发展有机产业、自然友好型经济;并在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必须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黃君,黄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2]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经济均衡增长及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01).

[3]朱慧敏,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3,(02).

[4]曹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辑刊,1998,(01).

[5]王焕英,王尚坤.石磊.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张娜英(1990- ),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模型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利率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测算及演进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人口承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信息化对省域工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