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专题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5-03-17 15:15杜庆华
关键词:基础教材教学模式

杜庆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教学组专题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杜庆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是按照专题教学的需要,由不同专长的教师选择专题并组建教学组,在教学组集体研讨和备课的基础上,由教师采用巡回授课的形式在几个轮次的不同班级中完成所负责的专题教学任务。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是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已在实践中初步显现了优势,但尚需要进一步优化。

教学组专题教学;“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87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社会科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研室,自2012年起开始专题式教学改革,当时的做法是教研室教师依据个人专长和兴趣,选择教学专题并制作课件,教研室对课件汇总和讨论后,由教师完成各自教学班级的授课任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经主管领导提出设想后,“基础”课教研室精心筛选和确定了教学专题,选取了5位有丰富授课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2014级18个本科班中开展了教学组专题教学。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的理念与基本做法

所谓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是遵照“基础”课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功能定位,将教学内容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由几位不同专长的教师选择专题并组建教学组,在教学组集体研讨和备课的基础上,由教师采用巡回授课的方式在几个轮次的不同班级中完成所负责的专题教学任务。其教学理念与基本做法如下:

(一)教学理念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从“基础”课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功能定位出发,我们认为教学组专题教学的教学理念有两个:一要符合“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要求,来自邓小平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个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指针。它提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务必提高其实效性。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以专题化教学为载体,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展开教学,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状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根据“基础”课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功能定位,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生成长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线索,设计了5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教学专题。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做忠诚的爱国者”3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对爱国主义的含义和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做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价值、主题和根本任务做讲解。第三个专题是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就如何爱国做一些探讨。

模块二:理想信念与人生观教育。包括“理想·理念·信仰”、“人生观概述”和“幸福人生要义”3个专题。“理想·理念·信仰”,着重讲述理想、信念、信仰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人生观”概述,从人生观的3个组成部分谈人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创造等问题。“幸福人生要义”,从人生面临的内外环境入手,围绕着人生的3大问题,即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自身内在世界的关系展开,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幸福的要旨。

模块三:道德观教育。有“道德概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民道德规范”4个专题。“道德概述”引导学生认识道德的涵义和作用,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要求。后3个专题是明确道德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具体规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争做有道德的人。

模块四:法治理念教育。有“理解法律体系,领会法律精神”和“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两个专题。前者是引导了解法律的内涵和作用,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后者旨在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模块五:基础法制知识教育。这一模块是对教材中出现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整合,涉及到宪法、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如劳动法)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如婚姻法)等专题。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法律知识,巩固法治理念。

需要说明是,“基础”课教学组专题教学,并不是纯粹的教授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不同的专题需要,采用案例式、体验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设置了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由学生根据教学要求选取相应的题目进行社会调研。

此外,考虑到我校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入校教育中,已经对大学及大学生活有很多介绍,因此教材绪论部分有关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的内容我们不再讲授。但我们设置了“识课明务”部分,意在对课程的性质、框架结构、学习方法等做一个整体性介绍,由到各个班级授课的第一位老师介绍。

(三)课堂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由一个老师负责课程教学的习惯做法,改由5名老师在18个本科新生班以巡回授课的方式进行。这5位老师,有法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学科背景,且各有专长,他们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年限都在9年以上,对教材非常熟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悟。

在管理方式上,我们以教学班为单位,安排一个固定的教学老师担任主管老师。主管老师除了负责本教学班的专题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本教学班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如实践教育、平时作业批改等。在考勤等日常管理方面,一方面依托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如学习委员的考勤记录),另一方面,授课老师也可以不定期点名。学期结束后,这些资料集中移交给该班级的主管老师,由主管老师负责该班级同学平时成绩的评分工作。此外,我们完成了“基础”课试题库建设,本科段学生将在学期末进行上机考试。学生最终的成绩,40℅来自平时表现,60℅来自期末考试。

二、教学组专题教学的成效

综合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如校领导和督导的听课反馈)和授课教师自己的感受,我们认为,教学组专题教学的施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厚度和深度有所拓展

“基础”课是一门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课程。其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免存在着面面俱到、交叉重复、不能及时反映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等不足。这就需要利用“既可照应体系,又能突出重点”[1]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促使教材体系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体系。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是基于专题教学基础上的教师优化整合式模式。教师在讲授其所承担的专题教学任务时,除了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外,还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力求兼顾知识性、思想性,要把教材知识要点与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厚度。

(二)教师教学投入的热忱有所增加

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是多位老师面对同一批学生,学生很自然地会对每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进行比较。这就使教师在无形中提高了竞争意识,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组专题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教师也可以有时间、有精力在自己的专题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并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强调以专题知识结构和针对性讨论回答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于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恰当地选取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由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各异的多位教师同时执教,在形式上可以避免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总体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组专题教学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教学组专题教学在运行和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难题。这些难题,有浅层次的,如教学内容与学时限制的关系,也有深层次的,如:如何处理好专题教学与教材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教师巡回授课中的师生交流问题,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组专题教学,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妥善处理专题教学和教材的关系

教研组专题教学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自由。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个性发挥和优势发挥,形成有个人魅力特征的教学风格,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随意,忽视教材的指向性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在管理上进一步规范教学环节的组织,进一步健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使教师更加重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指向作用。此外,还要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去思考教材内容,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专题讲解和课堂讨论激活教材的文本内涵”[2]。

(二)加强师生沟通渠道建设

教研组教师巡回授课的模式,一方面带来了师生间交往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教师的频繁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难以适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淡薄。因此,必须健全师生交流渠道。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主管教师的职责,要求主管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与所负责班级的同学接触,在日常教学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利用课程网站、微信、QQ等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选择和授课老师进行实时沟通。只有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教学帮助大学生解决解除思想上的困惑,才能使“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加强教学组团队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而言,专题式教学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的时序性和更深刻的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教与学的新纽带”[3]。教学组专题教学,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格素养、较高的学术修养、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潜心学术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学组专题教学,也强调教研室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要进一步提高教研组专题教学的效果,需要教研组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的每一个细节,都能集思广益、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组专题教学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

总之,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作为基于专题教学基础上的教师优化整合模式,在“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在运用过程中,还要认真梳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注重协调、沟通和引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 1 ] 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54-57.

[ 2 ] 白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改革调查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3-156.

[ 3 ]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64-67.

(编辑:杨建肖)

2015-01-07

2015校思政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编号:xsz201501)。

杜庆华(197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1008-6927(2015)03-0090-03

猜你喜欢
基础教材教学模式
“不等式”基础巩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整式”基础巩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