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辅导员道德修养的因素探析

2015-03-20 15:07何小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辅导员

何小江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影响高校辅导员道德修养的因素探析

何小江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道德修养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个人通过学习求知,对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规范与原则加以选择,并以某一种要求为目标,进而不断磨练奋斗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道德求知、道德选择、道德磨练的过程。道德修养的特征说明道德修养受一定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制约。在探讨高校辅导员个体道德修养时不宜忽视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辅导员;道德修养;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对于道德修养,国内学者有过诸多定义。郭广银认为:“道德修养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在道德意识和品质方面的自我磨练和自我改造,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情操和水平”[1];周中之认为:“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2],等等。本文认为,从动态上讲,道德修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个人通过学习求知,对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规范与原则,加以选择,并以某一种要求为目标,进而不断磨练奋斗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道德求知、道德选择、道德磨练的过程。在探讨高校辅导员个体道德修养时理应考虑道德修养的基本特征和辅导员的特殊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辅导员的道德修养思路和规律。

1 道德修养的特征

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既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也有区别于其他非道德实践活动的特性。

1.1 道德修养是一种历史与社会性活动

这里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道德修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第二,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活动。这是由道德修养的实质所决定的。道德修养本质上是社会上的先进道德与落后道德的斗争在人们内心的反映,归根结底,道德修养仍然是一种社会活动。第三,道德修养主体即个人,既是历史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 道德修养是一种个人的自主性活动

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不同,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力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强加于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按照社会道德规范与原则去进行的自我磨练、自我提高,强调的是个人的自觉、自知,自愿、自主。修养主体自觉发现自身的道德失误等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因素,清楚知道自己进行内心斗争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内心斗争将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而通过一定方法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去剔除自己的消极道德因素,以达到所追求的道德水平或理想人格。

1.3 道德修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的道德要求必然是存在多种,也必然会有层次或者水平的高低差异,道德修养则要求选择高层次或者高水平的道德要求,以之为奋斗的目标。

1.4 道德修养是一个阶段性的渐进上升的过程

道德的客观要求都有着一定的不同层次,相应地就要求人们道德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修养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层别上的解决,就会使道德修养过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这种不同的阶段性,表现着人们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的水平与境界。

2 高校辅导员的特殊性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单纯的高校基层政治工作者到如今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和业务学习指导的教师的演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多种意见,从本质上看,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教师,其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两种。

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2.2 大学生健全人格、道德品质的培育者

理论上说,多节型过腔非但可以有三节型,而且应该还有四节型、五节型……N节型,尤其是两种不同材料组合成的多节型过腔,那形态就更为复杂多样。仅三节型的组合就应该包括“主调+级音+级音”“主调+主调+级音”“级音+级音+主调”“级音 +主调+主调”“级音+主调+级音”等类型。但实际上,由于曲牌唱调板则的制约,昆曲中的三节型过腔比较罕见。从中或可窥知,纵然过腔与字腔相比较,不管是音调的高低或长短,都比字腔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句幅不能冲破板则的制约。尽管如此,这种类型的过腔构式,还是存在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环境或者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因此,辅导员在人生目标、价值取向、道德品行等方面要作出正确的引导。

3 影响高校辅导员个体道德修养的因素

道德修养的特征和高校辅导员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3.1 社会因素

道德修养是一定历史时期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必定受到所处历史时期下的社会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1 高校社会圈的运行秩序

道德修养是高校辅导员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高校辅导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个体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高校这一社会圈是由无数的师、生个体组成的,高校辅导员的生存离不开这一社会圈,其发展更需要这一社会圈提供种种条件,一切高校辅导员个体活动的总和构成高校社会圈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高校辅导员个体的道德修养既是一种历史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它的开展就与高校社会圈是否给予支持,或者说该社会圈是否提供相应的条件有莫大的关系。其中,高校社会圈的运行秩序是否稳定又成为最基本、最起码的一个条件。

3.1.2 高校社会圈中实际存在的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规范体系是对道德原则、规范以及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的总称。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道德规范体系会影响到道德修养时的求知与选择。高校辅导员个体道德修养时所学习到的以及所选择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等,必然是其所处高校社会圈中实际存在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未受到外在因素的强制,但是必然打上了该圈子道德规范体系的烙印。

高校辅导员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一种个人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制约。

3.2.1 辅导员个体的道德意志

意志和人的整个意识一样是人所共有的。道德主体意识中的意志因素既指主体能够根据预先拟订的道德理想调节自己的行动,也指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抑制同道德规范相抵制的外在诱惑的能力。辅导员个体的道德意志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上,但其同时又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得以顺利付诸实践的保障。一方面,辅导员个体道德意志中的意志自由具有重要意义,意志自由作为一种自由的选择,是道德修养所必需的。因为,一切道德意识以及行为的产生,首先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意志可以自由选择。如果一切都是必然的,那人作为必然性一种无可奈何的支配物,别无选择,也就无所谓道德意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责任了。但是,这里所说的意志自由并非道德主体的随心所欲和绝对自由,而是辅导员个体在对社会历史条件和道德必然性进行认识的前提下自然选择的能力。因此,合理的道德意志必须正确地把握意志自由的“度”。另一方面,辅导员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抑制同道德规范相抵制的外在诱惑的能力亦同样重要。道德修养是一个分阶段逐步上升的过程,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亦不是一朝一夕达到的。这启示我们在修养的过程中必需有相当程度的耐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力,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行,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智慧、韧劲。

3.2.2 辅导员个体的基础道德知识

道德知识表现为对道德原则、规范以及理想人格的认识,是一种理性形式,它是整个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认识基础,人们只有知道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能在行为上有所依据。接受和掌握一定的基础道德知识是对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道德求知的过程中,辅导员个体为追求更理想的道德境界,必须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前提,在清楚认识一个层次之后进而才能去探索水平更高的道德层次;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辅导员个体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的道德知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众多的道德要求中择出正确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在认识了道德原则与规范并且做出选择、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要开始对自己的改造,不断反省、剔除自身的道德缺陷,以期达到自己目标的要求。

3.2.3 辅导员个体爱与恨的道德情感

道德知识、道德意识以情感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一般以爱恨这种强烈方式表达。它处于一定的道德知识或者道德意识的支配之下,是以理性和认知作为自己的原则和必然性依据的,它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这也正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特点,道德既具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一面,往往以爱憎、义愤等方式表达出来。道德修养不仅是要解决爱什么、恨什么,更是要解决怎样去爱、怎样去恨。正确地表达爱恨情感要以道德知识为基础。爱与恨必须实事求是,失当的爱与恨本身就是一种破坏道德修养的行为;爱与恨亦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法律就是社会道德底线。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辅导员个体必须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现象,不能仅凭个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决定爱什么、恨什么。社会生活的实际告诉了人们应当爱什么,应当恨什么,对于社会所赞同的行为要爱并且是在不违背法律意志的前提下去表达自己的爱;对于损害社会成员以及集体利益的行为要恨并且也是在不违背法律意志的前提下去表达自己对其的不耻。

3.2.4 辅导员个体的道德信仰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笃信和崇敬。道德信仰是道德修养的可靠的动力之源。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格上的理想境界,这个过程需要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道德信仰不仅对这三者有着清楚而正确的认识,而且将其升华为一种信念,升华为一种对个人行为而言不可缺的精神支柱。因此,辅导员个体的道德修养必需有明确的道德信仰。在现阶段,我们所要确立的就是社会主义道德信仰。

4 结语

道德修养是一个既追求物质满足又追求精神满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受到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制约。高校辅导员个体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就必须学会运用这些因素的有利的一面,同时克服不利的一面。

[1]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丁力

Factors Aff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Individual Morality

HE Xiaojia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Morality is that an individual chooses the social ethics and principle through the study,and then continues to hone the struggle process to a certain target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imply to say,it is a learning process of moral knowledge,choice,and practice.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cultivation show that it can be restricted by the certain soc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So the counselor group’s particulari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college counselors;moral cultivation;social factors;personal factors

G618

A

1674-5787(2015)02-0104-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28

2014-12-10

何小江(1986—),男,重庆工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化。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辅导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