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2015-03-22 08:38何佰生汤凤英陈冬梅薛鹏程
淮海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何佰生,汤凤英,赵 卓,陈冬梅,薛鹏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该病既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生猝死,同时病情也可逆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1]。为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我们选取了5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氯吡格雷,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观察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36~78 岁,平均年龄(57.6 ±3.3)岁。患病时间4 个月~20年,平均(5.6 ±3.4)年。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5~77 岁,平均年龄(56.9 ±3.5)岁。患病时间5 个月~18年,平均(4.9 ±4.1)年。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做全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均予以卧床休息、氧气吸入,应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以纠正心律失常、扩张冠脉,应用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予以血糖及血压控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首次应用剂量为300 mg,第2 天开始,每次口服75 mg,每日1 次,持续服用4 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后每个月随访1 次,共随访12 个月。

1.3 疗效评价 参考《内科学》中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标准,将疗效分为3 级:治疗4 周后,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2 次/周者为治愈;治疗4 周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为好转;治疗4 周后,临床心绞痛症状无改善或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 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为92.0%,对照组为8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治疗期间,对照组共有9 例(18.0%)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 例发生血管扩张性头痛,1 例面部潮红,乏力2 例,头昏1例,反射性心动过速3 例;实验组共有11 例(22.0%)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消化不良2 例,腹痛1 例,腹泻2 例,恶心1 例,皮疹1 例,牙龈出血1 例,血管扩张性头痛、面部潮红、反射性心动过速,各1 例。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均未作特殊处理。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变化,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其已经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重大疾病[2]。UAP(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临床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避免UAP 发展为心肌梗死,降低患者猝死率。据相关研究显示[3],UAP 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导致血小板释放、聚集、黏附,激活了凝血系统,而使血管腔内形成非完全阻塞型血栓。临床上对UAP 治疗不当,就可导致血栓完全阻塞冠脉,从而引起心肌梗死、猝死。国外文献报道称[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基本上都为白色的非闭塞性血栓,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中,则发现冠脉内的血栓均为红色的闭塞性血栓,表明UAP 由血小板介导,AMI 由纤维素介导,所以在UAP 的临床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是关键。

氯吡格雷是ADP 受体阻滞剂,其能与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进行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GP(Ⅲa或Ⅱb)受体结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5]。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有较大区别。从目前的临床资料来看,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防、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发生率。氯吡格雷可对血小板受体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结合发挥选择性抑制作用,抑制糖蛋白GP 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该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需在生物转化后才能发挥,目前还没有分离出这种生物转化后的氯吡格雷代谢产物。另外,氯吡格雷还可ADP 释放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活化扩增加以阻断,从而对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加以抑制。在药物用量方面,有研究显示[6],氯吡格雷首剂量应用300 mg,可在90 min 内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药效在用药后6 小时内达到稳定,其降低血小板血栓形成的有效率在70%左右。

本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了氯吡格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1]高美华,崔月丽,吕 婵,等.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的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2):160-163.

[2]张海峰.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24-125.

[3]黄雪亮.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691-4692.

[4]刘小丽.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4,(7):442.

[5]窦存芳.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胶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32-8133.

[6]龚 颖,李 峥.氯毗格雷联用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纹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6):844-845.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