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2015-04-02 00:51邹茹莲遇大道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校

张 衡, 邹茹莲, 遇大道

(1.沈阳大学 a.新民师范学院, 辽宁 新民 110300; b.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2.沈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11)



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张衡1a, 邹茹莲1b, 遇大道2

(1.沈阳大学 a.新民师范学院, 辽宁 新民110300; b.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

2.沈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辽宁 沈阳110011)

摘要:介绍了心理资本理论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引入心理资本理论的必要性,并从高校党建工作管理阶层、学生党员群体,以及校园人文环境三个角度构建了应用模型。

关键词:心理资本; 高校; 党建管理

在以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中,知识资本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党建工作中人力资源更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态度、行为,在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组织绩效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并且是将工作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一个杠杆工具。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解放,高校学生党建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管理视角集中在管理者知识资本不足以及日常学生管理问题上,这样一种负面的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更新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党员乐观心态以及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引入积极心理资本理念势必成为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 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这一概念自一提出,便广为各界专家学者关注讨论。最初,心理资本主要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种思想,旨在研究如何能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以及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2004年,美国管理学家Luthans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心理学的这一进步,提出心理资本理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并创造性地延展到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等领域,最终确定以自我效能(自信)(self-efficacy or confidence)、希望(hope)、乐观(optimism)、韧性(resilience)为理论核心。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未取得成功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实更强调的是一种相对积极、乐观的心理潜能,这与以往人们所更多关注“出了什么问题、要如何纠正、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积极的心理资本传递的信息更乐观、向上、健康、充满希望。并将平常认为难以测量的乐观等心理品质予以量化。

心理资本范式主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行为主要由认知方式和程序来引导甚至主宰。但个体认知程序却会受到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除去相对稳定而难以改变的个体性格特质,作为另一内部因素的心理资本,由于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潜能,却是可以通过引导、训练和开发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管理层、学生党员以及人文环境建设,既存在其合理的现实意义,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的全新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二、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引入心理资本理论的必要性

教师是高校党建工作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载体,对职业以及组织都要求有很高的认同度,而心理资本对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组织承诺有积极的影响[2],这能够树立教师对组织的信心,提高组织归属感。心理资本理论的引入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审视自己与组织的发展,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党建工作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优化相关人力资源。

在知识分子汇聚,各种文化碰撞,新思想新观念发源的高等院校,学校主导性的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学生党员作为群体中的先进力量,他们的素质发展水平和心理潜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让学生自信、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管理者学会利用心理资本的积极变化来调节个体的认知程序,改变固封思维方式,更新管理行为模式,再从人文大环境加以优化,潜移默化地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是一种全新的审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正能量倘若得到认可和有效发挥,必将对于促进学生党员群体乃至全体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学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会使我们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发展成为一项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朝阳事业。因此,将心理资本理论引入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更新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理念,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实现个人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应该紧紧把握住“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工作核心也应该转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但是许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维、方式却依然延续着原来的固有模式。高校这种党建工作方式和主要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适应现在的形势。高校现有的学工队伍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常规管理上,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队伍存在很多不足,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也不够深入。

高校党建工作者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固步自封,难于创新,是造成当今高校党建工作缺乏生机和党员群体未能发挥战斗模范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Goldsmith (1997) 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的工资水平。Goldsmith等人(2000)将心理资本称为“核心自我评价”,他们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后续行为(坚持与放弃) , 并最终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3]。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突破曾经的消极、负面的视角评价学生的认知方式。它不但要求党建工作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组织力量和支持,同样也要求管理者自身的一种思维转变,并充分激发管理者健康、积极的心理潜能。个体的态度转变,无论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对自身的不断完善,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每一个管理者个体的积极力量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群体的一种强大的气场。因此,心理资本理论构建了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渠道,也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的全新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2.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觉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一代,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思想的解放,使得他们的入党动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淳朴,行为也会随之具有明显功利性。很多学生党员表现出党性原则不强,受社会上明哲保身等风气影响较为严重,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损害了党的形象。当代大学生的这些新特点对于接受党的教育、成为党的坚定追随者无疑是一种障碍作用。因此,从教育角度来看,高等学校在更应该对党员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并构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培养积极的心理正能量[4]。

然而,Luthans 认为,心理资本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作为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其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四种积极品质都是可以进行开发和有效管理的[5]。也就是说,心理资本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心理资源,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意识。自身的认知方式也会越来越客观、理性,从而达到心态上的富足、乐观,那种功利性的入党动机也随之自消自灭。心理富足的学生总能拥有快乐的心态,更善于感知幸福,让快乐成为常态,从而敢于直面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并最终取得成功。因此,心理资本理论对于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堡垒作用势必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被管理者自身这一层面上,有效配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提升人文素养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为教育家们所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心理同样有辐射作用。正因为如此,校园人文环境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文环境大多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治理。如今,粗放型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方式使得学校面临历史文化的遗失,也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校园人文环境的载体。这种代价的付出,导致很多高校几乎是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特色。基于当前这种现状,Avolio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提出,他提出了“state-like”,即,“类状态”,这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6]。它作为内部的心理因素,可以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既可以得到改善,也可以受客观环境的熏陶得以提升。高校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更加突出,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都具有辐射作用。尤其是在校规、校训等文化载体中,无不蕴含了的积极、希望、朝气的人文思想,也传递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心理资本理论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被高校文化所认同,对于发展和开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赋予了文化内涵和理论高度。

三、 构建心理资本理论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应用模型

1.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管理阶层

心理资本理论最初于企业管理之中较为多见,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或组织管理或提高工作效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管理阶层同样如此。Chase[7]等人认为领导者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领导者的素质、权威以及积极的心理都能激励下属员工,使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负有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校院党总支、党支部以及教师党员站在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直接面对大学生,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而大学生也比较信服师德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

而有关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与管理员工的心理资本,来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降低他们的离职意向并减少实际的离职行为。领导阶层作为高校员工组织的一个体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的稳定性和归宿感,对学生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与管理他们的心理资本,来提高工作者的组织承诺,降低他们的离职意向并减少实际的离职行为。

另外,由于心理资本具有可测量性,因此,还可以对党建工作管理阶层进行心理资本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调适。PCQ-24是Luthans等人最新开发的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可行的有效问卷,当然可以适当修改以适应我国实情,并根据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心理资本含量进行对照分析。测评结果中,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复原力)这四个维度可以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测评综合分数,并最终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考虑因素。显然,纷繁复杂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工作压力和强度大却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也就是韧性这一维度的权重最大。

2.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学生党员群体

就大学生群体来说,能入党的学生应该是品学兼优、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入党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端正的入党动机。学生入党后容易产生松劲情绪,因此,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张阔等人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均有显著相关[8]。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指标中包含有许多积极心理因素,而心理资本各因素本身就是积极心理品质,二者之间是存在交集的。而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因此,合理运用心理资本理论优化学生党员群体,对大学生素质提升以及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的自信往往来源于自己的成功体验,在党建工作中可以采取信任和放权的姿态,交给学生完成某些特定工作,建立学生干部轮值制度,使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能力,树立自信,增强了学生自我效能感。当工作中遇到某些困难和挫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在具体工作中磨练学生的韧性及复原力。而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心理潜能,则可以通过合理归因,从而调节自身情绪,树立正确目标,保持微笑等具体措施来加以培养和强化,以达到激发学生党员的心理潜能,开发其自身的心理资本,从而形成一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学生党员中坚力量。

3.利用心理资本理论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建立党建工作校园文化载体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熏陶力和凝聚力。李娜[9]在河北省高校人文环境优化的调查研究中认为,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注重对现代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文素养的升华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人文环境是大学文化环境的核心:主要是精神文化环境,它包括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等一系列体现人文精神的环境,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本身就像一本实物教材,校园人文环境对高校师生都具有一种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能感受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制度、校风校训,楼群建筑,文化熏陶等等,无不处处展现着高等学府的包容和大气,承载着文化的开放性和环境的育人功能。当校园传递给师生的是一种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包容性)的气息,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享受,将心理资本理念融于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是高校人文素养的升华,创设了有利的人文环境,也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 侯典牧,刘翔平.心理资本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 2009(31):54.

[2] Carr A.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M].New York,NY:Brunner-Routledge, 2004.

[3] 牛成喆,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J].甘肃科技纵横, 2011(5):103.

[4] 李庆杨,刘晓鸥.大学生理性爱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4(2):84-87.

[5] 陈桂兰.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27(18):39.

[6]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29(5):33-35.

[7] 朱瑜,周青.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与整合框架研究[J].软科学, 2013,27(1):86-88.

[8] 李磊,郭成,郭少军.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33(4):49.

[9] 李娜.高校人文环境优化对策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 2013,23(2):100-102.

【责任编辑张耀华】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ory in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Heng1a,ZouRulian1b,YuDadao2

(1.a.Xinmin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University, Xinmin 110300, China, b.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2.Shenyang Occupational Skill Testing Center, Shenyang 110011, 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ory is described.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ory to the work of Party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The application model is built from the angles of management,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apit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nagement of Party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李京蕾(1971-),女,北京人,沈阳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2014sljdwt-40)。

收稿日期:2014-10-08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2-0244-04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高校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