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2015-04-17 12:32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教学资源

王 杰, 任 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大力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王 杰, 任 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高校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高水平实验室的数量、层次和水平是高校办学硬实力的体现,是高校对外展示办学水平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近年来,建设高水平实验教学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抓手。探讨了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趋势,阐释了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思路与举措,分享了扩大实验室资源开放的手段与方法,提出了提高认识、平衡投入、整合资源、信息化建设、开放管理等强化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与方向。

实验室建设; 创新; 培养路径

0 引 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担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和经验的累积,离不开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和条件。

高校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推动下,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实验室在硬件建设、软件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进步,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1 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经验分析,更加重视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并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搭建公共平台实现开放使用,及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实验室建设由重视经费、面积增长的粗放管理向转变观念,调整功能定位,实现效益管理,注重综合效益实现与评估的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发展趋势来看,更加重视搭建大平台,将教学、科研平台融合,重视投入的效益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室“三支队伍”的建设,更加重视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形成合力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的建设,激发正能量,共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国内一些高校领导也已经认识到,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必须健全和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2 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思路与举措

2.1 质量工程提升建设水平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文件,如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2003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号文件,2007年连续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号、2号两个文件等,这些文件都对整合资源,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做出了明确要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成为质量工程体量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效果最好的一项改革创新工程。

2.2 观念改变提升实验室地位

首先,要正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撑平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主要渠道和教学改革突破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和科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在政策导向上予以落实。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和做法。该校将实验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工作定位于人才培养三分天下[1],分工协作,共同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格局。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支队伍的统筹建设。实际操作中,该校不断构建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不断改变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由后台走向前台,由辅助、服务性角色提升为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主导性角色之一。赋予了学生工作“以学习为中心、创新为重点、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指导思想新的内涵,让学生工作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有机地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3 激励政策带动队伍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系统工程中,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加强对实验队伍业务交流和培训,可以提高队伍素质,素质提高了自然就会有为,有为才能有位。其次,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实验工作的特殊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实验室工作性质和形式,制定科学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奖惩、奖金分配、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激发实验队伍工作热情,提高队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要打通实验室人员的发展通道,让长期致力于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活的有尊严。

2.4 软硬并举促进体系构建

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整体优化、系统重构学校的实验教学体系,统筹布局、集成打造软硬件一体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推进实验教学的开放与创新。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从建立开放实践教学体系入手,从资源统筹、配套政策、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开放运行、研究生助管、效益评估等方面着力解决实验队伍积极性不高,开放运行不顺畅的问题,以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资源真正“转起来”[2]。在操作层面上,硬件建设方面,除了打造集成平台外,要构建适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效益有效发挥的开放系统。如实行门禁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平台设备效益考核系统一体化。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将健全队伍机制、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一体化。另外,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构开放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

3 扩大实验室资源开放的手段与方法

近年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使高校实验室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高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力度,尤其将分散的实验室和人才技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整体优化,建立有效互通信息的共享渠道,创新共享资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开放运行,优化共享。

3.1 实验室创新基金助力实验室开放

在关乎实验室开放的解决途径上,各校有不同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想方设法扩大实验室开放,着力推进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形式、内容、面向对象上全方位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和规范实验室进一步做好开放工作,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实施体现三个要求: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室为主战场;遵循四个务必:即必须有教师引导,必须要团队合作,必须依托实验室平台,必须要有完整研究过程;培养五项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五项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金项目,越来越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对象,成为学生创新动力的源泉。

3.2 校内实践基地成为创新的前沿阵地

为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教委于2011年底大力推进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我校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2012年首批建设了7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增设为9个,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平台和环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基地建设突出三性:

(1) 主体性。即创新基地突出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创新基地开展各项活动的主体,创新基地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运行方式、制度管理、内容设置等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各项创新活动均以学生自行组织、自主设计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2) 多样性。即创新基地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自我发展需要,是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充实、自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因此基地的建设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知需求。

(3) 创新性。即创新基地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为主要任务。学生自主创新是创新基地建设的核心主题。基地开展各项创新活动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勇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释放和激发创新热情的空间。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深化,赋予了实验室新的丰富的建设内涵,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了有效作用。北京市已经建立的49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场所,也成为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4 强化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与方向

4.1 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地位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将实验教学定位于课堂理论知识系统传授的补充,并不注重实验技能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3-4],对实验教学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仅仅将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视为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工作。多数高校实验教学不系统、不规范,不仅高水平教师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就连普通教师也存在实验课由研究生代上的情况存在。实验项目更新不及时,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过高,实验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调整、变更、删减实验环节,实验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5]。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主要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管理队伍、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工勤人员。许多高校提出争创一流的目标,一流的高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也需要有一流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各部门领导对高校办学队伍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大多有足够认识,但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往往认识不够[6]。对实验技术人才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认识浅薄,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只不过是从事简单教辅工作,无足轻重。在政策制定时,往往把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考量,忽视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投入,更谈不上有倾斜政策[7]。总之,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守旧、思想上的忽视,还有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导致实验室及其技术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和关键问题所在。

4.2 平衡实验室建设投入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高速发展,实验室硬件设备逐步完善,但高校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投轻产”的现象[8]。高校实验室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用房、基础实施、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技术安全装置、实验室用房环境建设等;实验室软件建设包括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实验技术开发、创新,实验室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仪器资源共享,实验队伍的建设,实验室档案建设,等等。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应该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硬件是软件的条件和基础,软件是硬件的补充和深化, 软件对硬件有较大依存度,既可以促进硬件建设,又可以弥补硬件建设的不足。高校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在硬件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持续投入的基础上,重点应在软环境、软条件建设上下功夫,包括实验室对校内外开放、开发实验项目、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强化实验室管理、着力推动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等。只有软硬条件建设双管齐下,才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9]。

4.3 促进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

高校实验室资源是高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要载体[10]。实验室资源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益对高校教育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教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也与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就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来看,高校实验室尚存在资源有限、分布不均、差距较大、效益不佳等突出问题。如何对高校有限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实现实验室资源广泛共享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地区间资源难以共享。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差异性显著体现在地区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资源由于地域上的分隔造成资源不能共享。缺乏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和提供服务的技术平台,缺乏跨地区、高宽带、高质量基于网络的现代化信息平台。随着“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地区间资源共享的瓶颈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分层分级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优势互补、互为适应的优质教育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新机制迫在眉睫。

(2) 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不能互补。一些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物理距离很近,比如北京地区好多高校集中在学院路,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实验室资源共享问题探讨的多一些,有实质性进展的少一些,缺乏高校资源投入宏观管理和协调机制。造成院校之间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大量重复购置仪器设备。北京学院路共同体吸纳了学院路周边21所高校组成学分互认的教学联盟,这一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3) 校内各单位资源不能打通。由于院系之间条块分割,实验室资源信息渠道没有建立,现有的优质资源在校内各单位之间也成为“盲区”,不被发现,学院之间信息闭塞,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人员彼此之间有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尚没有人去关注,更谈不上如何共享。学院实验室建设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大而全、高大上”心态,另外,宁肯烂在手里,也不愿贡献出来,只为了有朝一日的使用便利着想,至于效益发挥如何与我无关。因此,研究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与运行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效推进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4.4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校实验室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的积聚与整合、使用对象的多元化、实验室开放的普及化,实验室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要求日益提高,人员压力加大,仅仅依靠实验室管理员来管理实验室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实验室日益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成为迫切要求。随着实验室资源的大力整合,实验室功能不断拓展,实验室开放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服务的对象除了本专业的师生外,还要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面向第二课堂、面向学生科技活动,甚至面向社会开放,随着实验室接待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只有实行信息化手段才能对这些人员在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跟踪[11]。使用信息化管理会尽量避免任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等问题。

4.5 扩大实验室开放,促进资源共享

实验室条件建设是基础,真正影响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效果的是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水平。就目前高校实验室开放情况来看,存在开放时间空间限制、开放的内容形式单一、开放的实现路径有限、开放的低水平、低效益等问题。

(1) 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一些学校尽管要求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但开放的内容和形式略显单一。从内容上来看,只限于学生在课堂上做过的内容,提供学生重做或补做实验的机会,缺乏一些拓展性及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学生往往兴趣不浓。从形式上来看,开放主要以学生自己完成为主,没有建立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研究,师生互动的良好机制。这种性质的实验室的开放尽管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来安排实验内容,但还缺乏真正吸引学生走进实验室的内在动力[12]。实验室应多提供一些用于学生自主设计、自我完善的实验内容,授课教师只需要确定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独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创作。

(2) 开放的路径选择。从开放实现的路径上来看,实验室开放工作不应固步自封,应从多个路径实现开放的有效性[13]。可采取的方式有:①开放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既可以发挥科研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对于完成较好的项目,教师还可以将其转化为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 固化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列为实验室开放选题。②开放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高校的学生科协或者兴趣爱好者协会为学生的科技训练或为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平台而设立。如果实验室能够为学生科协活动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空间甚至给予一定资助,让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尽兴去创作,不仅能够自主进行技能型项目训练, 而且可以按照团队的兴趣开展活动,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大有裨益。③开放与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政府部门或依托各类行业学会设立的学科科技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学科竞赛的很多项目都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既可以利用创新的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也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④开放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许多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实行联合共建,既可以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又能够利用企业市场优势与资金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 实施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得到培训和专业训练[14]。这种既有实战性, 又有实效性的项目, 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提升效益的手段。从提升实验室开放效益的手段上来看,应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①解决资源不能打通的问题。实验室资源封闭是高校实验室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必须建立共享机制,推动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将其作为提升效益的硬任务来抓紧抓实。②解决实验指导跟不上的问题。实验室开放后,必然带来实验内容增多,指导工作量加大,实验仪器损坏率增加及实验室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很多问题是平时不常或不易出现的,因此并不是所有指导教师都能够解决的,这样就给学生实验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15]。但如果缺乏教师指导的自由式开放方式,只会使实验室开放处于一个低水平、低层次上。③加强规范管理、设备维护。随着实验室扩大开放,仪器使用人员和频率均会大幅度增加,这将直接导致仪器故障率增加,当仪器在高负荷运转时,出现的小故障往往容易被忽略,诸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设备使用状态不能被及时准确记录,故障不能及时被排除,带病运转,当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不能正常运行了,此时维修通常比较复杂,会影响整个实验室的运行[16],会使实验室开放效益大打折扣。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开放平台。从学校管理层面,建立实验室开放资源的信息系统,从学院管理层面,建立配套的开放服务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开放服务既具体又能量化评估。

总之,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扩大并促进实验室开放,使实验室开放成为各级各类实验室的自觉行动。

5 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时代向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国家以占GDP 4%的投入持续加大对教育投入,高校自身不断推进综合改革的步伐,高校实验室面貌日新月异,高校实验室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及实验室高精尖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自身关注的焦点。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1] 刘志刚.三分天下有其一——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4.

[2] 王 杰,刘晓鸿,冯 璐,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311-313.

[3] 杨 威.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7-190.

[4]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2-15.

[5] 廖庆敏,秦钢年.建立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62-165.

[6] 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6-8.

[7] 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8] 管会生.开放实验室的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计算机科学,2011,38(7):31-33.

[9] 茹金泉,杜红英.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8(5):382-384.

[10] 何晋浙,徐静波.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2-135.

[11] 漆建军.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9-101.[12] 党小梅,王 岩.信息化时代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5): 5-7.

[13] 董国强.结合示范中心建设 探索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 14-15.

[14] 刘长宏等.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7-190.

[15] 沈 莉.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5:6-16.

[16] 徐玉莲.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1,14(4):163-166.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High Level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Striving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ANGJie,RENJia

(Laboratory and Asset Management Offi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Quantity,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laboratories reflect the hard power of university-running, which also service as important bases and display window to outside. Therefore, construc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promo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education depart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explained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level, and shared the means and methods to expand the opening of laboratory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to the path and direction of strengthening laboratory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t includes raising understanding, balancing inpu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opening management etc.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innovation; cultivation path

2015-04-1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2012年重点立项课题(JSWZ2012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王 杰(1971-),男,内蒙古凉城人,硕士,副研究员,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工商管理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Tel.: 010-82322837; E-mail: wangjie@cugb.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11-0233-05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实验教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