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分析

2015-04-17 16:28赵斌叶磊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义易感性教化

赵斌,叶磊

(东华大学学生处,上海200051)

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分析

赵斌,叶磊

(东华大学学生处,上海200051)

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总是由于多种因素(如宗教教义教规的教化性、宗教文化氛围的感染性、大学生主观上对宗教的盲目性和易感性等)的共振作用。分析研究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对于探寻防范与消减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工作对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宗教;大学生;影响;作用因素

当今,宗教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形成了更强的信息流与传播力,以至于在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中,部分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宗教影响固然应当作辩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对其消极性一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防范和消减工作。这就需要分析研究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为探寻工作对策建立理论与实践依据。

从实际分析和学理分析两个角度而论,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总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振作用,诸如,宗教教义教规的教化性因素,宗教文化氛围的感染性因素,大学生主观上对宗教的盲目性和易感性因素,等等。

一、宗教教义教规的教化性作用因素

任何宗教都有一套特定的教义教规。基于教义的哲理性与超然性,教规的生活性和实践性,“以教道民”“以教化民”——对受众进行教育感化(即教化),则是宗教力求实现其存在、发展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也有着宗教教义教规的教化性因素的作用——有些大学生受到宗教传播后,要是被教义教规所教化,往往会形成对宗教相当程度的认同和趋同倾向。

1.宗教教义的哲理性教化因素

宗教教义是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思想、观念、道理等内容的总和,集中表现为经典的经书或圣书。成熟的宗教教义基于神学理论支撑,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而且其理论与道理演绎一般采用故事形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这使得宗教教义能够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教化力,易于被受众接受与信服[1]。如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圣经》就具有这种特点。

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崇尚学说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哲理性,而在这一点上,宗教教义恰恰符合大学生的求知心理特征。因此,有些大学生接触宗教教义后,比较容易受其教化,对其信服与认同,进而受到宗教的影响。由于宗教本质上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大学生如果受宗教教化与影响,则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2.宗教教义的超然性教化因素

宗教不仅以其教义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哲理性对民众施与“理性”的教化,也会在教义中虚构一个“第二世界”(如:来世、极乐世界、天堂)和超能神灵(如:耶稣、佛祖)进行超然性、非理性的教化。而后者的教化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宗教向往,也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因为人总有美好的希望,也总有避害趋利的良好心愿,而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却总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或者现实无法给这些问题提供很好的疏通渠道时,宗教超然性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使困境中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慰藉,找到精神的寄托。

大学生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与失败,而且利益诉求也会常常旁落。如果总是难以摆脱逆境,他们就会深感无助与无望,而宗教勾画的超然图景恰恰让他们有所向往和寄托,从而容易认同宗教教义的超然性教化。这极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宗教教规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教化因素

宗教教规,即某种宗教根据教义所确定和奉行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教规既指导信众的行为取向和习惯养成,也约束信众的日常行为。如果说教义具有对信众思想观念或者说精神层面的教化作用,那么教规的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活与实践层面——一方面教导信众要养成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求信众严格践行清规戒律,以此培养对教义的遵从和忠诚。如戒斋、祷告、诵经、礼佛、饮食禁忌等教规,实际上都是服从于教义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的教化形式[2]。

宗教的群众基础一般基于教义中“善”“爱”“和平”等符合人性的核心观念,这些观念体现在教规上就演化为行善、博爱、平和等行为要求。因此,深受教规教化的信徒,其行为举止和为人处世表现一般不会卑劣,甚至会被视为“高尚”。正因为如此,虽然非教徒大学生不会直接受到宗教教规的教化与约束,但生活圈中教徒(信教的亲朋好友、同学等)的行为表现,会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教规的意义,间接地受到教规的教化,可能因此而衍生出对宗教的认同感或趋同感。

二、宗教文化氛围的感染性作用因素

宗教是一种与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相交融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宗教环境等则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借助宗教音乐、舞蹈、仪式、雕塑、字画、建筑等,能够营造出具有相当感染力的宗教文化氛围。大学生如果介入宗教文化氛围,就有可能因受其感染而受到宗教的影响。

1.宗教节日的感染性因素

宗教节日是宗教特定的活动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纪念膜拜对象的降世与升天;二是宣扬膜拜对象的圣事、奇迹、神显;三是庆祝膜拜对象的成道、成神、降经、传经;四是祈求神恩和祈福[1]。宗教节日具有激发宗教感情、强化宗教意识和扩大宗教影响的特殊意义,所以备受宗教组织重视,总会加以精心策划和广泛组织。许多宗教节日,参与者往往超越宗教派系和信教与不信教的界限,也超越地区和国家范围,会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开展众多系列活动(有宗教仪式活动、宗教性娱乐活动等)。因此宗教节日期间,身临其境的人往往会深切感受到宗教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除了信教的大学生外,有些并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因为出于对宗教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或因为受人鼓动等原因,也会参与一些宗教节日活动。他们或许并不了解这些宗教节日的意义,但节日场面的宏大声势和气氛渲染、仪式过程的肃穆庄严、信众所表现的虔诚与激情,会使他们受到震撼和感染,其中有些大学生就会因此而萌发宗教意识,产生宗教向往。

2.宗教活动的感染性因素

宗教活动,指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行为方式、活动形式以及由此表达的特定内容。比如,祭拜、诵经、烧香、礼拜、祈祷、讲经、布道、封斋等,都可归属于宗教活动。作为宗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宗教活动既能够展现和强化信众的宗教意识、宗教感情和宗教观念,对信众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也能够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

宗教活动的感染性主要源于,信众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得高度自觉、全身心投入、举止庄严规范,与“神灵”沟通无比虔诚和敬畏,而这些都是可以让旁人直观感受到的。有些大学生如果参加宗教活动,或目睹周围有人从事宗教活动,就有可能受到触动与感染,甚至会由此相信宗教活动真的能够给人带来福祉,从而产生宗教意识。

3.宗教环境的感染性因素

宗教环境,是指反映和表现宗教文化意义的各种事物所形成的特殊景象与氛围。宗教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宗教建筑、雕塑、景观、物品等形成的硬环境;另一类则是由传教与信教活动形成的软环境。宗教环境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俗人们的感知范围之外,恰恰相反,它的存在能够让人切实地感受到宗教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因此,宗教环境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与时空感染着信众甚至非信教群众。宗教硬环境的感染性在于,人们从宗教“物”的形态能够感受和感知宗教文化的积淀;宗教软环境以传习和内化的方式对人们施与直接的影响,则更具感染力。

大学生偶尔介入宗教硬环境(如到宗教圣地旅游),可能会被优美、壮观、艺术化的宗教环境所吸引和感染,但更多情况下却是受到宗教软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现在宗教网站和宗教宣传品众多,致使部分大学生经常受到宗教信息流的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中有少数人已然是宗教信徒,他们会组成特殊的“朋友圈”和开展一些宗教活动,形成信教环境与氛围,这会感染周围的同学,使有些同学与他们逐渐趋同。

三、大学生对宗教盲目性与易感性作用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据此而论,宗教教化和感染性作用因素只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外因与条件,而一些大学生主观上对宗教盲目性与易感性等作用因素,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因。

1.大学生对宗教盲目性因素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的效能最终取决于受众对于信息真伪与价值的明确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对信息接受或阻抗的选择。宗教传播是否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也取决于大学生面对宗教传播所进行的对宗教的判断与选择。而只有对宗教有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才能做到理性地判断和选择。可是,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宗教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宗教观,因此对于宗教的判断与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有些大学生对宗教抱有神秘感和好奇心,想探究其“庐山真面目”,却没有研读过宗教经书和宗教理论著作,即使阅读过一些宗教宣传品,也是一知半解,因而不能深刻认识宗教本质和充分了解宗教历史与文化,只是凭想当然地“解读”宗教的内容与意义。这样,他们一旦受到宗教传播或介入宗教氛围中,很难作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就容易被宗教教化和感染。如果面对伪宗教和邪教,他们也难以甄别,容易受其迷惑。

有些大学生出入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佩戴宗教饰品等,只是觉得这样能够标新立异、超凡脱俗、亲近信教的同学,或觉得有趣好玩,而并不是真正出于宗教信仰。但是,如果他们缺乏对宗教充分认知和正确认识,在被他人看作是信教徒的“激励”下,久而久之,会产生“我就是教徒”的自我心理暗示,那就不会阻抗宗教信息,也就失却了抵御宗教影响的心理防线。

2.大学生对宗教易感性因素

人们对于宗教文化和宗教环境感受性的大小程度,称为宗教易感性。感受性大即易感性强,容易受宗教感染和影响,反之则不容易受宗教感染和影响。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等各不相同,宗教易感性也就因人而异,所以同样受到宗教传播或处于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对宗教影响的感受性和抵御力会有很大差别。

虽然宗教易感性比较强的只是一部分大学生,但大学生是“宗教易感群体”[3]。这主要是因为:(1)有些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还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信仰,而且宗教观模糊,对宗教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缺乏全面了解。(2)有些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深受信教的家庭成员或地域宗教文化的影响,已形成一定的宗教感情。(3)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会遇到困难,产生困惑,因而容易与宗教的超然性向往形成心理“耦合”。(4)大学生是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对象,往往会受到利诱和蛊惑,如果警惕性不高,则容易被“宗教外衣”迷惑。

大学生是“宗教易感群体”,而且部分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宗教易感性,主观上缺乏对宗教足够的抵御力,这是宗教对大学生可能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因。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宗教感受性,消减宗教易感性,增强对宗教影响的抵御力。

四、防范与消减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工作思路

如上所述,宗教的存在与传播所带来的宗教教化性和感染性作用因素,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大学生主观上对宗教盲目性和易感性作用因素,是大学生受宗教影响的主要内因。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高校要防范与消减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应当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严格禁止校园宗教传播

宗教信息以一定方式在社会上和人际进行传递和扩散,称为宗教传播。受到宗教传播是大学生可能受宗教教化、感染和影响的首要原因。所以,严格禁止校园宗教传播,是防范与消减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必要措施。况且,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传播宗教、举行宗教仪式,也不得利用学校对在校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教徒。

校园宗教传播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1)一些人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讲座等途径,或采用向大学生赠送宗教宣传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经布道”;(2)一些信教大学生在同学中以口口相传和传递宗教宣传品等方式,或利用微信、BBS等传媒手段进行宗教传播;(3)个别教师利用课堂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针对这种状况,高校要建立起校、院、班三级严密的监控网络体系,及时了解掌握校园宗教传播动态;一经发现传教活动,要坚决予以制止;对屡次干扰学校教育、不听警告的校外传教人员,要移交警方处理;对传教学生和教师要加强教育警示,对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要依据校纪校规严肃处理。

2.切实加强教育引导

禁止校园宗教传播尽管十分必要,但只是为大学生添加了一道“防火墙”,并不能限制大学生在社会上和通过大众媒体接触宗教,所以只有加强教育引导,促使大学生降低对宗教的盲目性和易感性,增强对宗教消极影响的抵御力,才是治本对策。为此,高校要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立足思想理论课主渠道阵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三观”教育,全面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从根本上降低宗教易感性,提高对宗教教化和感染的抵御力。

(2)可以考虑采用课程化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科学的宗教认知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宗教观,了解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能够基本了解宗教理论与知识,正确认识宗教本质,从而降低对宗教的盲目性和易感性。

(3)采取差别化工作方法,对信教学生尤其要加强教育引导和日常管理,劝导他们除参加社会上合法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不在校园进行宗教活动和宗教传播,并尊重其他同学不信仰宗教的权利,处理好同学关系。同时要教育他们对伪宗教、邪教、宗教极端势力和披着宗教外衣的敌对分子提高警惕,不要受他们的迷惑、挑拨、鼓动和利用。

(4)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认真对待学生的利益诉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对于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把校园营造成充满大爱的生活环境,以此消减一些大学生的宗教易感性。

3.注重工作队伍建设

宗教问题十分敏感,涉及宗教问题的工作十分艰巨,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做好防范和消减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工作,需要造就一支适用性较强的队伍。要从思想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工作部门人员中,挑选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同志,主要承担有关工作任务;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了解宗教历史与文化,掌握合理处置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避免工作失误。

[1]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7.

[2]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3]徐洪业.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过程:兼论当前我国高校无神论的不足[J].科学与无神论探索,2011 (3):35-38.

G641

A

2095-3860(2015)01-0005-04

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研究项目(2014-D-021)

赵斌(1958—),男,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dhuzhao@dhu.edu.cn

猜你喜欢
教义易感性教化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刑事追缴的教义学构造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刑法适用与刑法教义学的向度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CD14启动子-260C/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TLR9和VDR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