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的艺术特性与创作训练

2015-05-30 06:19陈小娟
出版广角 2015年9期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

【摘要】本文从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主题呈现等方面分析微电影创作的艺术特性,从摄制技术的模板训练、剧本创作的集体训练两方面对微电影的创作训练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微电影的健康持久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艺术特性;技巧训练

【作者单位】陈小娟,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3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鲜明的特色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现象,微电影创作也风生水起。当前微电影创作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个人表达为诉求的非专业群体、寻求艺术实践的影视工作者和以广告营销为目的的广告商三大类,他们共同推出一些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推动了微电影的蓬勃发展。微电影的一大突出贡献是使大众表达的门槛明显降低,为非精英式的影像表达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土壤。

微电影创作不但浓缩了正规电影所有的结构与流程,包括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从音乐到舞美、灯光和后期制作等过程,还再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内容生产、发行、传播和评价体系,是传统电影在新媒体时代新的表达方式。对众多的非专业或半专业创作者来说,投身微电影创作不仅要依赖自身的兴趣与禀赋,还需要对其艺术特性有清晰的认知,对采制能力与技巧进行普适性的训练。

一、微电影创作艺术特性分析

1.微电影的题材选择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微电影呈现出与以往电影不同的面貌。短小精悍的剧情、明快的节奏、丰富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在题材选择上,微电影注重以小事件为切入点来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折射现实问题。但是,当前的微电影创作普遍存在题材单一、故事老套、剧情简单等现象,特别是作为创作主体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其作品常流于肤浅和稚嫩。

和电影一样,微电影也具有逼真性、假定性、符号性和幻觉性等多重特征。微电影创作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特征来诠释年轻一代熟悉的青春往事和情怀,也可以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寻找素材,人情冷暖、世事变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母题。这需要创作者学会观察生活,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价值,以个人经历和自身经验来撰写剧本。微电影的题材选择还要从当下的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情感八卦、流行元素中搜集素材、汲取灵感,展现幽默戏谑的时事话题、时尚潮流的资讯动态、风云变幻的职场情感,以及各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包袱桥段,使微电影创作做到与时俱进,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当然,微电影也可以注重反常规的刻画,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反常人的日常生存状态,从反常态入手,更深刻地折射现实生活,唤起观众的理性思考。

2.微电影的叙事方式

一个好剧本是创作一部优秀微电影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微电影出现时间还不长,其剧本创作的理论架构尚不成熟,因此,目前的微电影创作往往以电影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微电影更多具有电影的特质,用影像镜头和动作来推动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这和靠对话、情景等完成同样功能的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影像表达和思维范式。因此,当下的微电影创作应该学会运用镜头语言去建构自己的微电影文本。微电影创作和传统电影有很大的差异:在主题创作上,传统电影剧作是通过逐层叙事完成主题的传达,相比而言,微电影更为轻松直接;在人物刻画上,传统电影以错综复杂的“蜂巢结构”关系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微电影人物关系则相对简单,人物塑造也大多流于概念型;在叙事结构上,传统电影是“凤头、猪肚、豹尾”,以环环相扣的情节布局、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见长,微电影则是“略两头、重高潮”,以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高度浓缩的悬念张力取胜。

微电影创作重在“微言大义”,适合用“一叶知秋”的故事、“瘦而不柴”的情节、个性化的戏剧动作和细节表情达意,展现冲突,需要探索出适合这一特点的叙事方式并进行训练。对一些已经有一定社会评判的事件不能简单地再现事实,一定要辅以多元化处理。比如综合运用色彩、构图、道具、音乐、表演等艺术元素传达情感的节奏,以引起情感的共鸣;比如将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大胆混搭,合理穿越;以经典历史典故与时下热门事件为轴心,用解嘲和自嘲,对现实问题进行解构式的艺术加工;或紧贴网络文化,嫁接网络流行语或者各种段子,使微电影展现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增强受众亲近感,培养受众忠诚度。

3.微电影的主题呈现

在微电影创作中,导演和编剧选取他们认为可以加工的生活素材和片段,经过对各种艺术元素的提炼、加工、改造,凝结成具有主观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里面有普罗大众日常现实的情节元素和场景;陌生是因为它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由创作者提炼出令人新奇的生活内容与精神体验,这些让观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感情产生共鸣。微电影虽然微,但同样具备电影的相关艺术特性和本质内涵,也就是说,微电影呈现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故事,观众只有透过现象,通过情感互通上升到对自己现实生活和理性世界的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关联性,才能达成微电影艺术价值的深层体现。但目前的微电影创作普遍局限在对感性形象的表达上,其主题呈现也只是停留于表象的结合上,无法展现人性与情感的力度与深度,而且在崇尚“即时性”感受和快餐式消费理念的影响下,越发呈现浅薄娱乐化的趋势。这样的微电影创作也许迎合了观众的宣泄心理,但也日渐消解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

二、微电影创作的技巧训练

1.摄制技术的模板训练

技术革新与进步降低了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技术门槛,是普通人都能参与创作的重要原因,但拍摄手法业余、技术基本功不过硬等问题,却成为非专业创作者长期存在的硬伤。拍摄技巧探索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与积累,但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基础的技术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提高的。就拍摄技术的训练而言,模仿是重要途径,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仿拍,而是在对经典场景与段落进行细致分析与揣摩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与创新;这种模仿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习者发生深刻变化,最终产生累积效应。

微电影的实践拍摄可以利用模板进行训练,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场景拍摄取代专业技能训练和分散的知识点训练。比如以下部分模板内容:上课学习、情侣约会 、失恋女生、约会迟到、白日梦、同学聚会、情绪崩溃、恐怖氛围等。这些内容有常见的生活场景,比如学习与约会,也有不太多见的,比如恐怖氛围,但都是微电影创作中可能会遇见的普适性场景。通过仿拍不同模板中影片剧情的演绎和诠释、演员的表现、机位的设置,以及道具的运用、音乐的烘托等,创作者可以学习不同场景的处理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去丰富自己微电影创作中的内容。这些模板的素材大多取自影视作品,选取的原则是能够模仿,不会因为难度系数太大无从下手,也不会因为太过简单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2.剧本创作的集体训练

原创剧本分为独立创作剧本和多人共同创作两种方式。多人共同创作主要通过导演组织、多人讨论的方式进行集体创作,这是微电影创作团队常见而有效的创作方式。通常可以采用故事接龙法,即根据导演脑海中已有的故事框架或线索,从这个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的开始,由小组成员按顺序现场发挥将故事讲下去,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为故事加料;也可以采用集思广益法,即要求小组成员对指定问题发表意见,每人每次说一条意见且不许重复,循环进行两到三轮。这些方法形成的思路都还是粗浅的,还需要再经集体讨论,对意见进行归类、分析和整合。当然,选定的导演本身要对微电影剧本创作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讨论向预想的方向进行,而不能任由讨论自由发展。

多人共同创作类似于头脑风暴,这种创作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故事要合理,要符合电影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这是微电影剧本创作的首要原则,导演要基于此不断对故事的结构进行调整和引导,防止走得太远;第二,人物关系要简单,主角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要充沛,重点要突出,在集体创作时导演要进行取舍与整合,切忌太过复杂,微电影的故事胜在讲述的方式方法;第三,反复修改,不能简单认为一两次讨论就能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剧本,一定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通过这样多人共同创作的方式设定故事框架后,导演还需要对故事的枝丫进行细化和丰富,并整理编写出可供拍摄的剧本。

微电影诞生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对影视剧传统经验的继承与创新中一路摸索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充分审视其艺术特性,努力提高专业采制技能,才能创作出符合微电影艺术意蕴和独特气质的作品。

[1]万彬彬,宋素丽.微电影的创作群体分析[J]. 当代电影,2014(5).

[2] 秦勉. 微电影剧作创新性探析[J]. 视听,2014(6).

[3] 万忠杰,张颖. 微电影的本质与艺术创作[J]. 戏剧之家,2015(1).

[4] 李宇宁. 微电影创作实录与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微电影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