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与系列双重式辩证治理

2015-05-30 06:19郑晓燕
出版广角 2015年9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治理谣言

【摘要】 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样本的分析和研究,阐释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包括渠道类型、心态原因等重要元素,并提出系列双重式辩证治理的若干方略,有助于规范网民的网络传播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为监管层监控网络谣言提供参考样本,从而积极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关键词】谣言;网络传播;谣言监测;治理

【作者单位】郑晓燕,南昌航空大学。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12ZD088)研究成果。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便捷,移动上网终端的不断革新,使网络成了传播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不实信息也时刻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谣言是虚假、不实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往往伴随着突发事件迅速传播,轻则造成群众的恐慌心理,重则侵犯公民权益和公共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和防范,迫在眉睫。

一、网络谣言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

从目前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概率来看,最具有网络谣言传播潜质的网络渠道为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及一些媒体的网站。

1.微博:《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调查显示,当前,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化自媒体,微博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纸媒信息发布的严格监管,发布更快、更及时。通过移动终端,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者,在信息快速传播和流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谣言和信息垃圾。

2.微信: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倾向于熟人间传播。据统计,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只有7%。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此外,由于微信的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相较于微博,微信谣言的辟谣难度较大。

3.QQ群:这是腾讯公司开发的多人信息传播交流软件,不同等级的QQ用户可以创建不同数量的群,邀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加入群,通过群共享信息、传播信息,集多功能于一体,是目前社交软件中最流行、最普遍的一款。群主对加入的用户进行审核把关,审核通过后才能加入。与微博相比,QQ群发网络谣言更隐蔽,更封闭。QQ群传播的网络谣言,其攻击性比较强,指向性更明确。

4.其他网络平台: 2014年有少数假新闻出现于豆瓣平台,如“95后女网友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为一起商业策划性假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者心态类型

网络谣言传播者的传播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人云亦云随手转发型。从众行为,指的是个体在受到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下,自己的认知、判断、思考和行为不断弱化。在传播行为中,表现为信息的传播者越多,个体往往认为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在信息传播日趋畅通、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有很大的随意性。信息传播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转载、分享某个传播者数量较多的信息,人云亦云,不辨别真假,不去伪存真。这种随意转发的传播心态和习惯,导致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影响受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辨能力。

2.消息灵通人士自居型。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通常会存在几个意见领袖。这些人常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轻信小道消息,通过谣言的传播显示自己对一些事情知道得比别人早,比别人多,从而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被“仰视”的感觉。这些人大多数本身没有恶意,也不在乎网络谣言的真假,他们关心的是在转载和转发的过程中带来的网民关注度和喜悦感。

3.宣泄不满挟私报复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网络工具的不断更新,转接网络的便捷性越来越得到强化,上网一定程度上变得无时无刻、随心所欲。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情绪被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 通过操纵和引导受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以讹传讹政治攻击型。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各种针对中国的阴谋论在网络上泛滥,这些谣言擅长以讹传讹,对我国的大政方针、意识形态、人权等进行攻击,影响人们的正常判断。许多网络政治谣言,以各种内幕、阴谋为噱头,含沙射影,攻击我国制度,制造矛盾和混乱。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和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网络谣言产生原因

1.利益原因:各种利益纷争不平衡。网络谣言传播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同的利益派别,或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为获取特定的经济利益,或为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也是网络经济谣言、政治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网络政治谣言传播背后隐藏的利益斗争需要还比较隐晦的话,那么网络经济谣言背后的经济政治目的就显得赤裸裸了。如美国调查机构Citron为做空恒大而散布的网络谣言,就具有很大的阴谋。国内有关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调查机构Citron做空恒大,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是对中国经济情况、政治敏锐性的一次试探,其背后或许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2.渠道原因:信息披露渠道不畅通。网络谣言传播快、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及时修正。比如在今年史无前例的大股灾中,各种财经谣言充斥于网络媒体。对这些小道消息,相关权威部门没有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渠道进行辟谣和解释,使得受众更容易相信这些消息。这种信息的求证、反馈机制不完善,监管部门不作为、职能发挥缺失,一方面助长了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的权威性,造成了受众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愿相信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的奇特现象。

3.认识原因:对谣言危害认识不到位。网络谣言能够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肆虐,迅速传播,是因为网民对网络谣言危害性认识不够,不去思考消息的真伪,不考虑传播网络谣言的后果,不知道传播网络谣言的危害性而加以传播。

4.法规原因:法律规章体系不健全。就目前而言,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传播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法律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诸如网络谣言传播的认定难度大、程序复杂、技术性难题多等,使得在打击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具体行动中,操作难度日渐增大。

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辩证治理网络谣言

1.“法治”与“德治”并举。网络需要德治,但目前更需要法治。对那些谣言制造者、为达到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者,讲“德”说“信”作用不大。网络是虚拟空间,但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领域,网络谣言的整治理应纳入法治的轨道,完善从业资质、行业退出、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监管、依法惩处等途径净化这一新空间。

2.“自律”与“他律”同行。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操作门槛低、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遏制网络谣言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律”与“他律”应该是并行不悖的。要加强网上文明与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做文明的网上公民。

3.“源头”与“终端”兼治。谣言生成始于制造者,网民往往是网络谣言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要引导网民在网络上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地发布消息,从源头减少谣言的产生。网络谣言通过转载和分享,影响力倍增,个人的无心分享和转载,客观上加快了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在控制谣言的过程中,加大对公民媒介知识、传播知识的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做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辨别、筛选后,再进行传播。许多新闻网站、大众媒体有时也充当了网络谣言的放大器,一些辨别难度大的谣言,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的进一步宣传,往往让更多的人成为谣言的受害者。

4.“治标”与“治本”并进。治理网络谣言要从防范和查处两方面进行,采取各种措施,防范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根源,对已经在网络上传播的谣言,要对传播者的手段和目的进行查处和曝光。就“治标”而言,要监管好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和转帖,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普及科学常识,提高科学素质,让谣言不攻自破,才是关键所在。

治理网络谣言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各方人士及广大网民齐抓共管、同频共振,辨证施治,才能奏效。

[1][法]卡普费雷谣言[M]. 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美]奥尔波特等著. 刘水平译:谣言心理学[M]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许静. 舆论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雷.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 政治学研究,2007(2) .

[5]沈远新. 政治谣言:界定、生存机制及其控制[J]. 探索,2000 (l) .

[6]张雷.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 政治学研究,2007(2) .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治理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谣言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