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对新法探索:网上搜索法

2015-05-30 07:21尤建忠
出版广角 2015年9期

【摘要】 实际编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所编校的文章和书稿引用他人内容的情况。实践表明,引用他人内容,经常会出现与原文文字不同或意思不符的情况。本文试图从核对原文困难的原因出发,寻找核对原文困难的突破口,然后介绍现代校对新法——网上搜索法,探讨其使用技术。

【关键词】现代校对;网上搜索;原文核对

【作者单位】尤建忠,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引经据典是大家写文章时用来加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也可以用来彰显文章内容的学术性。与引经据典相似的是旁征博引,就是在说话、写文章时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引经据典与旁征博引不同的是,前者只引用经典作品的材料,后者则不仅限于经典作品;两者相同的是,都要引用他人材料。

过多引用他人材料,一方面如果所引用的材料字数占文章内容比例过高,会有抄袭嫌疑;另一方面在核对这些引用材料的原文时,也会给编校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一是核对工作量过大,二是原文资料不容易找到。引用内容不核对原文容易出问题,这方面媒介多有报道。一些知名刊物和学者的文章或图书中,屡屡出现原文引用方面的错误,严重时作者的引用根本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那么,实际编校时有哪些原文核对问题,我们又当如何避免出现错误,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呢?本文介绍现代校对新法的网上搜索法,以部分解决原文核对问题。

一、核对原文困难的症结分析

编辑和校对在实际加工引用内容比较多的文章时,核对原文工作屡屡出现错漏,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编校日常工作量过大

现在的编辑和校对的日常工作量和改革开放前相比,已经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如果编辑按年发书稿20本算,校对月收入按3500元,校对市场价格每1万字12元算,那么现在的编辑年编辑工作量达400万字,校对的年校对工作量达3000万字,在出版社中已经是很普通了。

在这么大的日常工作量下,编辑和校对很少能顾及原文的核对。事实是,要做好原文校对工作,根本做不到正常收入所需要的工作量。因此,在大工作量的定额下,要求编辑和校对花很多时间去核对原文,也是不现实的。

2.作者引用没有准确说明出处

很多时候,作者在引用他人材料时,并没有注明出处,这一方面是作者认为无须给出处;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也不知道出处,但觉得引文很适合文章就使用了。还有一种情况,不是作者没有给出处,而是所给出处不正确,或者,作者给的文献出处有几个版本,但没有特指哪个版本或哪个译本,而各版本或译本又差别甚大,这样核对就很困难了。

3.原文不容易获得

有时,引文给出了文献出处,但一般不容易获取,比如某个部门或地方文件、某所大学的博士论文(而该大学的博士论文正好大家所用的商业数据库中没有收录)。有一篇文章这么写的: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政办发〔2009〕94号)的精神,大学生在我县见习训练期间,由县财政按照我县最低月工资标准的8%给予生活补贴。这里,其他地方都是按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几十给予生活补贴,而文中所指县只有8%,直觉数字有问题,可由于当地文件不太容易获得无法核对。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件中其实是按最低月工资标准的80%补贴的,不核对原文真的数据相差很大。

4.编辑和校对工作不仔细

工作态度不认真,编辑和校对不仔细,这是核对原文经常出问题的一大原因。比如,引用内容是转引自某文献的,核对了该文献确实没有错,但转引的文献,恰好是错误的,结果造成自己引用还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很多,比如从大报或核心刊物文章转引的有关领导人讲话,和原文核对,就发现要么多了几个字,要么少了几个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核对原文没有错,关键原文有上下文的,结果断章取义,只用了前半句,没有引用后半句,造成意思不同。比如,我们在表达“活到老,学到老”时,会用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知识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所以要勤奋学习,人生才会充实。可是,庄子原句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本义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的原话就是表达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世界上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你又何必苛求。如果了解本义,很多励志场合估计就不会引用庄子的这句话了。

5.编辑和校对功力不到位

有时,不同版本的原文核对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古文,有通假字,再加上有的文献没有原本,是通过其他版本流传下来的。比如,西汉刘向的《别录》,唐代已散佚,现在都是通过其他文献转述的。这种原文的校订,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功底,不是简单就能决断。

比起不同版本的古代文献决断,外文文献的引用,更是困难。这不仅是在查阅外文文献上存在障碍,最关键的是理解不同,各人的翻译就有所不同,存在版本差别,必须要回到原版,这就需要外文基础,非普通编辑和校对能力所及。

二、核对原文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核对原文困难的症结分析,我们知道,核对原文的问题其实就是资料和编校人员两方面的问题。

编校人员的问题,一是时间上的,二是工作态度上的,三是能力上的,但这些都是编校人员主观努力上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自己解决,也可能牵涉单位的制度调整。

至于资料问题,从现实的条件来看,要短期解决纸质资料获取困难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过,获取数字资料还是可以一试。经过多年的努力,世界范围的文献数据库建设已经非常完备,而且互联网的信息储备也越来越多。事实是,只要你敢搜索,很多问题都能通过搜索引擎解决。

因此,要解决编校工作中的原文核对问题,网上搜索法是可行的。何况,网上搜索非常便利,速度又快,不会占用编辑和校对太多的时间,只要配以一定的技巧,网上搜索法就能事半功倍。

三、网上提供的信息内容和有用工具

网络资源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会越来越丰富。因此,针对目前实际编校工作中的原文核对错漏,我们认为,可以使用网上搜索来解决一部分的原文核对工作。这一搜索技术国外一些编辑已经开始使用,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一位老编辑,来中国帮助审读英文版学术专著,仅仅使用谷歌和维基百科,就发现了许多学术上的问题。

那么,网上究竟能搜索到什么内容,又能在编校工作中提供哪些有用工具呢?下文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网上能搜索到的内容

互联网的内容是丰富翔实的,从目前的网上搜索实践来看,网上信息主要有三大类。

数据:数值型信息,包括各种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特性数据等。例如,某一企业的年销售额、某一国家的人口数量、某一物质的密度等。

事实:描述型事实,包括机构、企业、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基本情况。例如,某一企业的地址、法人、经营范围,某人的生平,某一事件的背景资料等。

文献:含特定信息的各类文献。按文献的分类,大致有图书、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样本、技术档案、网络文本。可以说,各种文献网上都能找到,只是有的文献获取是有偿的,有的是免费的。另外,随着大量文献的数字化,许多古代文献已经上网,这对编辑和校对工作中的文献原文核对,是非常有用的。

至于政府部门的一些通知、公告、规定等文件,只要是非保密的,都能在相关网站上搜索到。

2.网上提供的有用工具

网上除了提供丰富的信息,还有许多有用的工具,其中最实用的是以下三类:

(1)百科

目前网上百科众多,比较有名的有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一是知识可靠,二是词条目多。其中,百度百科以中文为主,维基百科以外文为主。百科主要用于知识性错误的识别,使用时可以按信息的语种进行选择。

(2)字典

网上字典非常多,有百度词典、搜狗词典、有道词典、金山词霸、新华字典,甚至是康熙字典。查阅中文或外文均可,有网上版,也有下载版。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符合编辑和校对标准的网上字典还是比较少,原因在于一是更新慢,二是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因为版权关系,网上没有数字版。当然,这两种词典纸质版最好是手头必备。

相对而言,百度词典比较实用,查询方便。其他词典,在手头没有纸质版的情况下也可以选用。

(3)数据库

目前,成熟的商业数据库产品很多,特别是国内知网、维普和万方三家数据公司的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这些商业数据库对稿件的引用内容原文核对非常有用。

商业数据库汇总图书、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这些海量的文献为编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商业数据库的使用非常方便。即使单位没有购买这类商业数据库,个人只要在国家图书馆用真实身份注册,就能下载相关文献。

四、网上搜索的使用技巧

虽然网上资源非常多,可以找到的信息也很丰富,但要真正起到核对原文的作用,还是需要一些网上搜索的技巧。

1.百度搜索

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有成熟的搜索技术,能帮助我们搜索到许多需要的信息。因此,在编校工作中,要经常使用百度来搜索所需的信息。

(1)长段文字搜索

长段文字搜索就是针对稿件中有长段引用的原文进行核对。此时,可以复制整段文字,然后粘贴到百度搜索框中直接搜索。理论上,百度搜索时用的文字越多,获得的搜索结果越少。整段文字,能匹配上的信息基本也就是你需要的内容。不管你要搜索的引用内容对不对,百度都会采用模糊技术,把最接近的匹配信息找出来。当然,百度最多能匹配的文字也就38个字,也就是前38个字只要完全一样,都会变红色。所以,前38个字里有不是红色的,表明和网上提供的原文不一样,结果一目了然。38个字后面的,就需要编辑一一对比,此时必须使用点校法。

(2)关键词搜索

有时,引用的内容不是一整段原文,而是具体的事例,甚至是一个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搜索。在使用关键词搜索前,必须对事例进行关键词抽取。关键词可以有多个,以寻找特定信息。关键词越少,所能找到的信息越多,要分辨无用信息的工作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效率,必须准确选用关键词。

(3)电子图书搜索

由印刷版数字化的电子图书,不管是扫描版还是可复制的数字版,都是不能获得纸质版的情况下,编校工作人员最希望获得的网上资源。

电子图书少有Word版,大多数为PDF版。因此,搜索时可以使用以下百度搜索语法:

伦理学 pdf

伦理学 filetype:pdf

也就是书名加“pdf”,或书名加“filetype:pdf”,注意书名后要加空格。这两种用法,适用于不同场合:前者是一个网页,在该网页里有下载的地址;后者直接是下载的地址。实际使用时,可以都试试,以找到所需要的书为主。

2.谷歌搜索

谷歌是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全球海量信息。谷歌的信息搜索方式和百度基本一样,只是谷歌偏重于英文信息。谷歌能搜索到的中文信息,就如同百度能搜索到的英文信息一样,不是长项。在实际编辑和校对工作中,如果是英文内容需要核对,就选用谷歌;如果是中文内容需要核对,就选用百度。

五、网上信息的处理

网上提供的信息特别多,这为我们核对原文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信息比较混杂,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稿件中引用文字与网上的原文不符,未必就是错,这同我们在传统古籍校订中的版本对比是一样的。

因此,实际使用中,用网上搜索获得的信息核对原文,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一部分文献的真实性,比如和原版一样的电子图书、报刊文章等。至于大多数网页形式的文字内容,如果用其来核对原文,并出现不符,只能说明两点:其一,网上信息提供了原文的线索,这对于本来稿件中引用内容出处不明的情况下要确定文献出处,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其二,稿件中引用的内容有错误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对。

网上信息的采信,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可以按一定的可信度排列来决定哪个信息更可信,比如印刷文献的数字版、官方网页信息、百度百科、博客信息、其他网页信息等这样的排序。但这不是绝对的,有的还是需要使用理校法来决断。

稿件中引用文字的原文核对问题自古就有,只是在编校工作量不大,编校比较认真的情况下不太严重。随着出版业呈现规模化增长,这一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网上搜索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积极应对办法,既有技术含量,又能高效解决部分原文核对问题,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编校工作。

[1]蔡藩.编校稿件对引文书证要核对原文[J].今传媒,2010(8).

[2]林穗芳.编辑要认真核对引文[J].出版发行研究,1992(5).

[3]曾建华.引文核对:编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J]. 出版发行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