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的创新与跨越

2015-05-30 07:21王莲
出版广角 2015年9期

【摘要】教材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质量的好坏关乎高等教育水平的优劣。近年来,随着高校教材空前“繁荣”,其背后大量低质教材编写问题不断涌现。河北省艺术类院校及美术出版单位的几十位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和专业人士历经两年的时间合作完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及美术教育专业教材》,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就编写立场、编写内容两方面分析这套教材的现实针对性,并对现阶段高校美术教材撰写提出几点建议,以资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材;编撰;现实针对性

【作者单位】王莲,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2012年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国外艺术学院研究性教学教材研究》(课题编号:YZUJX2012-42B)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美术教材的编写上,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实现编写的双重目标。换而言之,美术教材的编写单纯站在教师或学生立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杨文会教授主编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及美术教育专业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基于“教”与“学”的立场进行编写组稿,恰好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一、“教学”与“自学”的编写立场

1.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考虑教学实际

《教材》全套共11册,其编写汇集了河北省几十位骨干教师的优秀研究成果,不仅规避了以往美术教材撰写容易出现的“简单材料汇集和罗列”“作业过程烦琐描述”等问题,还理顺了教材脉络,使其更加简单明了,符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编写这套教材的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研究,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对美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了科学总结,同时吸纳了各方的有益经验,裨补阙漏,使这套教材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切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2.学生:满足自学需求,引导主动思考

《教材》不仅在各理论流派之间寻找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以统摄这套教材,还区别于以往美术教材遵循的固定模式,打破思路的窠臼,对近几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进行筛选摘编,以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自学行为为编写的另一个切入点,不仅开阔了学生自学的视野,而且让学生站在时代的理论前沿。

这套教材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在学生接受知识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的编写上面巧妙地设置了各种情景和环节,激发学生的联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知识、热爱学习,进而激发创作热情。简单地说,这套教材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艺术、把握艺术。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作为学生,能厘清脉络、独立思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殊为不易。

这套教材充分考虑了与学生自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设置问题环境,启发学生思考,实现自学。比如在《环境艺术》这册书中,每一个章节附有一个“作业”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为具象化,这给他们对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教材》在编写立场方面,通过高度概括和问题设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艺术的规律,并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后,通过对这套教材的有效学习,学生不断地思考和交流,并通过社会实践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被激发,产生极大的成就感,成就感又成为他们再次进行艺术研究的动力,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达成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美术教材的撰写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和适宜学生自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及终生成就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且影响教师自身业务的发展,甚至能左右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其最终必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作用。《教材》的撰写充分考虑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双重需求,汲取以前美术教材单独“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长处,消除两者的消极因素,立足于“教”与“学”的编写立场,满足了美术教材与时俱进的更多需求。

二、“成熟”与“新颖”的编写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而且对美术教育的更新换代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美术教育进行全新思考,这些新颖的观点或方法虽然在各大高校引起热烈的讨论,但仍存在会引起争议的不足之处,因此很难在美术界获得一致认可。那么,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写入教材呢?《教材》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充分考虑了现实情况,在保留成熟美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创新内容融入教材中,实现美术教材编写内容成熟与创新前瞻的有机统一,展现“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1.成熟的“体系”与“案例”

考虑到学生艺术天分的差别以及他们自学能力的水平差异,《教材》的编写兼顾了“体系”与“案例”。

一方面,《教材》在编写上保留了传统成熟美术理论体系的精华内容,以此作为学生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这套教材兼顾了史学、美学、创作论及社会学的内容,通过尽可能贴近现实的案例来阐述学科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学习和掌握美术与艺术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实践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成熟的美术理论体系能够指引学生的研究方向,防止学生做无用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教材》考虑学生可能记不住概念这一实际情况,采用大量的优秀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抽象概念,使学生更容易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教材》还通过案例反映了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趋势。比如在《CSI设计》这册教材里,编者在阐述“CSI三大基本要素”的时候选取“海尔”和“麦当劳”这些具有典型性、普及型的标志作为教材案例来辅助学生理解,可谓事半功倍,加深了学生对CSI整体构造概念的理解。

此外,《教材》的编写还兼顾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添加编写内容。比如,“电脑美术设计”是设计艺术和美术教育专业的一种技术辅助手段, 随着电脑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辅助手段越来越重要,于是这套教材把其作为一门学科编写进去,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艺术创作的新方法和新技巧。

2.新颖的“语言”与“图片”

《教材》编写内容另一大突出特点是新颖,富有亲和力的生活化语言辅以图片,使其从编写之初就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教材》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本学科国内外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通过图片展示来反映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比如在《环境艺术》这册教材中,提到“艺术是参与到环境改造活动中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的美学问题已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也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逐渐成熟的学科领域”。语言简洁明了,揭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艺术规律,参考了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全面系统地把环境艺术的概念、理论和设计方法传递给读者。这种编写方式使这套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版式图文并茂,教师易于理解和教学,学生易于学习和接受。

三、关于美术教育教材编撰的建议

笔者从《教材》的撰写特征着手分析,认为这套教材的“现实针对性”对美术教材的编写具有较多的借鉴意义。

首先,编者要基于满足双重需求的立场对美术教材进行编写。这就要求编者要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需求的不同之处,一般而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授课,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学习。因此,美术教材的编者既要在整体编写思路上顺应教师所掌握的艺术规律,又要在细节处尽量生动有趣,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其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要把不成熟的或者是争议比较大的理论作为教材的基本理论,这容易误导读者。因为大多数研究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在无数次研究和实践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材内容只有经得起反复推敲,经前人实践检验证实科学准确,才有助于学生学习艺术规律,有助于他们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需要的养分,最终成为自身的积累。最后,编写风格应尽量简洁生动,避免长篇累牍的理论解说。最好通过图片或者讲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演绎。

笔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单的思考,现述诸于文,以飨读者。个人认为,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或艺术设计实践中,这套教材将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希望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与美术教育专业能有更多更好的教材出现。

[1] 金清. 关于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4 (17):114-115.

[2]刘晓达. 试论中国美术史研究“原境”观念的缺失[J]. 美术观察,2014(7):18-19.

[3]蒋英. 守正与创新:论美术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关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