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英诗歌音韵美的相异性及翻译

2015-05-30 19:51林蔚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翻译

摘 要:诗歌作为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特色的一种展现。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诗歌是全人类文明文化的瑰宝,语言是文化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蕴,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对诗歌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不断探讨的领域,对于诗歌的翻译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本文则主要就汉英诗歌的音韵美的不同点和翻译的相关内容加以详细化分析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对这一方面理论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英诗歌;音韵美;翻译

1 音韵美内涵分析

对于诗歌音韵美的认识要能够进一步的深化,对复杂的文化心理美学构建思维特征加以研究,在汉英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寻找能够衔接的音韵美,对文学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对音韵美的认识确定了人类对声音以及音韵产生的心理感受有了认识,无论是对佛经翻译文质的辩论,还是严复所提出的金科玉律信达雅等,这些翻译的理论都是在人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1]音韵是各民族语言艺术美的外在有声物质形式,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美的重要载体,声音和思想有着关系,诗人的语言牵涉声音当中的某种一致性以及和谐。所以,在诗歌中的音乐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一种手段,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

2 汉英诗歌音韵美的异同分析

汉英诗歌音韵美的异同主要是由于语音和声调语言的不同所致,汉语是表义方块字,声调语言,一个字一个章节,在重音上表现得不明显,所以主要就是通过平仄的音调组成诗句。在汉语的诗歌音韵方面主要是在末韵脚,这是汉诗歌的基本要素。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2]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律诗押韵的惯例,对句都是押韵采用的平声,并且是一韵到底,出句没有押韵采用的仄声,在韵脚上为裳、狂、乡、阳。其中尾联提及四个地名,叙述了作者顺流而下穿过长江三峡的历程,这种由先至后地叙事的对仗,又叫流水对。颔联对句第三、四字“诗书”是并列词组,依对仗特点,可推知出句中的第三、四字“妻子”应该也是并列词组,应释为“妻子儿女”。

而对于英文则主要就是比较抽象的符号所组成的拼音文字,在英语当中主要是两音节以上单词都会有着较为显著的重音,而对于英语诗歌的格律诗来说其主要是以轻重音节相间排列成节奏,并将音步作为重要的单位。[3]在英语诗歌中的韵律也常常会和其它的一些修辞格相连用,这样能够使得音响的色彩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足》这一诗歌: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从这一诗歌当中就能够看到,其节奏主要是在重读以及非重读音节组合上,从全诗来看能够体会到动感,在诗意的表达上也比较有力,除了个别的词汇均是通过单音节的单词所构成的。汉诗歌在平仄交替以及对立上能够让诗句读起来比较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而英诗歌在节奏上通过轻重音节的错落有致分布能够在语流上产生节奏感。

3 汉英诗歌的翻译中对诗歌韵律的处理

在汉英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对诗歌韵律上的处理比较重要,这也关乎着对原诗歌韵味的呈现,这种跨文化音韵美的认识要能够将音韵进行有效地转换。对于诗歌的翻译不能够只是停在符号表层,也不能被符号以及音韵形式所束缚,要能从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上对音韵进一步认识。例如,对于汉诗中的一些比较雄浑粗犷严肃的意境可通过英语当中男韵进行翻译,而对于一些抒情和细腻意境的就可通过英语中女韵进行翻译,表现音乐美。[4]

例如,对王昌龄的《闺怨》这一诗进行翻译,原诗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At The WarSee the young wife whose bosom neer has ached with cruel pain!—In gay array she mounts the tower when spring comes round again.Sudden she sees the willow trees their newest green put on,And sighs for her husband far away in search of glory gone.

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所押韵是整齐的ABABCDCD的形式,单数行用四音步,双数行用三音步,这也是英语诗歌中比较常用的诗格。[5]再如,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进行的翻译是Behind me-I see not theancients,Before me-I see not the coming generation.在翻译上并不是对汉语诗的整齐不明确,对英国诗歌的散这一特征不明确,其主要是将唐诗自身的工整以及对仗和押韵的形式在英文翻译中得到充分体现。[6]在翻译过程中,虽然没有将音韵和节奏进行处理转换,但是在美学的共识上实现了音韵的美质。

4 结语

对汉英诗歌音韵美的体现和翻译的音韵处理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及具体诗歌的内容而定。其中,创新性的变通是汉英诗歌翻译比较常用的手段,不能拘泥于某一方法,要能够灵活变通,要能够立足于原作符号意形音的美学成分,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得到平衡地呈现。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宁济沅.许渊冲古诗英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英语教师,2014(08).

[2] 黄建华.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具体策略[J].语文建设,2013(11).

[3]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4] 刘文飞.汉语古诗英译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科技信息,2014(28).

[5] 马铁威.中国古典诗词英文翻译探析——意、韵、形之完美结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05).

作者简介:林蔚(1984—),女,四川南充人,成都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