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用微博、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2015-05-30 10:48郑梦醒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郑梦醒

摘 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许多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中,微博、微信是在大学生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网络工具。微博和微信的普遍应用,在对社会生活和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微博;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微信的定义及特点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平台,微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微博的宣传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内容短小精悍,门槛较低;信息共享便捷迅速,能即时发布信息。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2.5亿,较2010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作为手机网络发展壮大的时代产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并且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多人聊天,最近实现了“实时对讲”的语音聊天功能;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能将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或发送到朋友圈。微信发展非常迅速,至2013年年底,腾讯公司宣传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

二、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和微信作为大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微博和微信已经被普遍使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调查显示,有84.2%的同学正在使用微博或者微信,有15.8%的同学两者都使用。对大学生来说,微博最大的优点是“简短、易于表达想法,与名人互动,方便与他人讨论话题”,而微信朋友圈最大的优点是“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可随时关注他人动态”。

2.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际方式

据了解,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和微信时,最常做的事就是发布与自身生活有关的“状态”或是关注好友的“状态”。微博的“话题”功能,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时事热点讨论或者一些兴趣爱好讨论;或者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状态发布,针对某件事进行评论和讨论,这些开放式的讨论,构建了一个平等交流、无拘无束的沟通平台;又或者是通过微信建立朋友群,在群里进行讨论的同时还可以分享网页、文字、声音等信息。此外,由于微信具有用户身份真实性和保护用户隐私的特点,大学生也很喜欢在微信的“朋友圈”内分享视频图片,并通过手机号、QQ号、微信号等寻找老同学或是结交新朋友。

3.大学生也易受微博和微信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新媒体工具传播速度快,如果微博和微信应用不当,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而且对普通大众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虽有满腔热血,但是社会经验不足,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微博、微信上某些负面信息与目前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具有较高的共性,此时大学生就会对这类思想模式、意识形态与精神信仰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思想政治倾向的变化、人生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物质追求的变化。

三、高校运用微博和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新媒体工具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让这些网络工具为我所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运用微博和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性

第一,微博和微信的普遍运用,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微博和微信以拥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圈”或者“同学圈”这些虚拟社交圈为基础,结成了很多网络化、非正式的学生组织。这些组织不仅淡化了传统学生组织的概念,削弱了传统学生组织的吸引力,更因为其自身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向其靠拢,并相对弱化了传统学生组织的影响。此外,由于微博和微信的自由化和其中的网络化、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分化了传统宣传载体的集中性功能,抵消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宣传载体,大学生更倾向于微博与微信上的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和话题,这使得传统宣传载体的思想引领不宜开展,教育效果削弱,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第二,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利用网络来正面引导、吸引和凝聚大学生。负面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使得人生观与世界观还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造成其产生诸如道德意识弱化、政治观念淡化等的负面倾向。而微博和微信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可将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带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如果这些不良思想又通过网络非正式、学生组织进行传播,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之间的串联,甚至发展成为集体的不法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也对大学生自身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是联系着党和广大学生的纽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校急需占据微博、微信等阵地,积极改变工作思维,改进工作方式,应对时代挑战。

2.高校使用微博、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第一,拓宽工作思路,使高校思想教育多元化。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之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进行宣传,比起传统的宣传模式,这些宣传模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受众,不受天气、场地、资金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可以极大地扩大受众群体。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形式单一、内容呆板而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利用网络多媒体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更加多元化。

第二,利用网络造成大学生一定程度的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微博、微信的普遍运用以及网络化、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出现,使得原本流动性非常大的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微博、微信作为集聚青年大学生的主要网络平台,为高校掌握大学生情况、关注大学生动态、了解大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同时,这些网络平台没有明确的区域限制和身份界限,凡是有兴趣的网民均可参与,其区域性和覆盖程度更大、更广,为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程度提供了机遇。

第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打造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工作平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其重要优势之一就是组织性。只有组织有序、系统严密,才能在重要时刻发挥高校的宣传和动员的力量。网络时代下,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的便捷性、互动性,在第一时间将最新信息下达至下属组织,并最终覆盖大学生群体,使其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组织保持一致。同时,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信息公告,比传统的海报或者展板更有效、更及时、更全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另外,可以用拍摄宣传短片、网络征文比赛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评比方面,可以通过微博等网络工具引入校内学生集体评议,更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第四,依托新媒体的沟通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集中座谈或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利用网络沟通的需要。微博、微信的快速便捷性和“朋友圈”中的真实性、安全性都符合大学生沟通的习惯,可以成为高校和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和新手段。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开展各类主题论谈、对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并利用网络私密性强的特点,深入大学生内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其真实的思想动态,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但也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迎难而上,积极进取,采取正确的方法,善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责编:晓 成

猜你喜欢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