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着力点研究

2015-05-30 10:48孙丁贺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

孙丁贺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尽快找准着力点,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与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就业研究;高校;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殷切期待,就业竞争的严峻状况,更加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之重大,意义之深远。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为就业工作改革和创新指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生为本,服务为先”的指导思想

目前,行政化倾向导致部分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错位,尤其是就业服务机构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甚至仍有人将就业机构的职位当作权力地位的象征,按照僵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者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带着深厚感情去做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为落脚点,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就业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转换职能,对学生就业的全过程要积极关怀,主动跟踪,切实提供帮助。

二、按照“三个同步”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

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看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坚持按照“三个同步”的工作机制来抓就业工作,即坚持做到就业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同步部署、就业工作队伍与教师队伍同步培养、就业工作绩效与职工绩效同步考核,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努力开创“党、政、团齐抓共管”和“教职工人人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形成助推就业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力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养,努力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为此,做好就业工作,关键要致力于强化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技能大赛”“模拟实训”等方式锻炼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让毕业生在毕业的同时拿到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力保障。

四、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开展就业工作的立体矩阵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仍然停留在筹办大型招聘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等传统手段之上。就业指导服务缺乏新的载体和平台,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摆脱传统束缚,以不断丰富就业工作新内涵为宗旨,以不断拓展就业工作新途径为目标,积极构建开展就业工作的新平台。

高校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善于发现亮点、开创品牌,积极探索“综合型、立体化、全天候”的就业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通过成立就业服务学生社团、就业指导兴趣小组、就业研讨沙龙、就业网络专栏、就业交流报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就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就业观念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灵魂,是就业工作的指针。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特别是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等问题。重功利、轻奉献的就业观念比较突出。

在工作中,我们要下大力气开展就业观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思想。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架构多元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

目前,教育部已将“高校信息化应用程度”列入教学评估指标。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目前,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层出不穷,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各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积极与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商开展合作,努力探索开发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争取架设起一座连接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毕业生的“就业立交桥”。

七、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就业

我国高校目前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一部分校企合作项目流于形式。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充实校企合作内涵,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创新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毕业和就业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对接。

一是建立教学实习合作模式。选择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业,直接把教学实习与企业合作列入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协商落实,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确保学有所用。二是社会实践合作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发现、人才、预录人才,缩短就业磨合期。三是校企合作办班模式。校企双方采取订单培养形式合作办班,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同时为学生授课,由高校单方面培养人才升级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培养人才。四是校企文化合作模式。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大学生融入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可以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提前体验企业文化,为将来走入社会转变角色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许瑞超,王宏.依托优势 多措并举 增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效[J].河南教育(高教),2014,(7).

[2]张洪方,朱明英.新时期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责编:一 萧

猜你喜欢
新形势高校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