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2015-05-30 22:07葛艳芳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艺术

葛艳芳

摘  要:本文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旨在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提高提问教学的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控制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故有人把教师戏称为“职业提问家”,其实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提问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我们除了要认真备课,还需制定一个漂亮、完整的课堂提问计划,从而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自主性等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提问计划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

1.确定问题的解答者与辐射面

有效而成功的教学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来决定的。教师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为前提。设计提问时,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考虑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还要考虑到成绩较差的学生;既要考虑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要考虑平时不肯发言的学生。设计好每个问题之后,应指定哪一类学生回答,在问题的后面标出提问的具体对象。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尽量指定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也可指定中等生回答,中等生回答不出来,再指定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解答,或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愿回答也可。

2.设计应提的问题

语文是综合性学科,它囊括了政治、经济、法律,牵连古今中外和天文、地理,融汉语和文学于一炉,汇朗读、写作于一体,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相对性和随意性,也为教师设计提问提供了广阔天地。语文教师设计出精辟独到的提问,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度的敏锐性和灵活的调控能力。在授课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思路和语言等,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提问,启发学生体会、品味文章的意蕴、内涵。提问要有计划,要循序渐进,要把握发问的时机。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符合认知规律,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问还要克服盲目性,杜绝随意性。

二、凭借事物间联系设计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感情外,还在于教师恰当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努力教好学生,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内容向课外扩展,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凭着对内容的理解展开多方面的联想,进行创造。

例如:教学《龟兔赛跑》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下次龟兔赛跑,谁第一?谁能编个《龟兔赛跑新传》?非常明显,这样一问,有助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在课文讲解完毕,人物性格已归纳总结出来,写作特色也作了评析之后,老师可以这样提问:“根据情节发展,请同学们想像, 杭州的小钱恢复健康后和台湾志愿者相见,将会是怎样的情况?”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就更加鲜明。同时,这样的提问,往往成为一篇文章的续写,能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激发兴趣

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氛围。

这首先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度,避免学生因问题过难而产生畏惧情绪或因问题过分简单感到索然无味!还有问题的难易,直接影响学生完成答问的期望值和效果价值。《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问题要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题目不能太浅、太易。太浅、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调动不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题目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学生会感到目标太遥远,实现的可能太小,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好比让学生们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没劲;反复跳总够不着,扫兴;跳一跳能摘到,他们就能尝到摘桃子的甜头。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②文中通过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③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研究提问艺术,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让提问成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平台,充分地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语文的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教学艺术
纸的艺术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