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助力教师二次成长

2015-06-05 07:12郭成林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林州语文主题学习语文

郭成林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电话:18618250915 010-59766299-604 邮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语文主题学习官网:http://www.52xyzt.com/jjsd/index.j

1月6日,我校三位教师到河北省临西县小学做课交流。课后研讨会上,临西县教研室孙书海主任动情地说:“‘语文主题学习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老师。”这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三年来,林州二小的老师们先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再是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从典型示范引领到全体参与、整体推行,在短时间内使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师们认真学习主题实验的精神实质,大刀阔斧地削减课堂讲授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从课本读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从丛书读到国学经典,从课内读到课外。学生爱上了读书,从“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走进课堂,你能发现低年级孩子可以背出那么多的儿歌、谚语,还有《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学生能掌握几百条成语,背诵上百首诗词和古文,至于课文中的古诗词,更是不在话下。凡此种种,都在诠释着此项实验的魅力,诠释着二小的学习理念。有人形容现在的林州二小: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

面对学生的迅速成长,面对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兄弟学校的夸奖,林州二小的老师们喜忧参半: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水”到底有多深?课堂上有层出不穷的生成,学生有大量的质疑,教师常常陷入难以应付的窘境,是不是已经教出了“教不了”的学生?是不是造出了“自己举不动的石头”?

学生们越来越爱读书,求知欲旺盛。教师们深感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一向颇为自信的教师们惶恐起来:我们该怎么办?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启动之初,郭爱德校长曾说:这样读下去,我们很快会发现自己的学生将越来越不好教。林州市教体局郭长生副局长最近在二小看课后由衷感慨:大量阅读使孩子们快速成长了,学生一天天在“逼迫”着老师成长。他们二人的话正好前后印证。

该怎么办?二小的老师们决定加大学习的力度,陪孩子们一起成长。

老师们也捧起书本大量读起来,定期总结自己读过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学生越来越喜欢刨根问底,他们的课桌上放有各类书籍,往往课堂上每学一篇课文,都会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课本上出现一篇《望天门山》,学生就“得陇望蜀”,把李白写景的诗都读一遍,自己就完成了知识的整合。

老师只好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不但要掌握教材上的课文和相关知识,还得尽可能知道得更多一些。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旦被勾起,有时会漫无边际。他们可能会问一些超出教材预定目标的内容,老师不能总是以“这不是现在要学的东西,以后上初中你就知道了”之类的话来搪塞,要就目前学情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说法”,帮助他们开阔视野。

老师们读书十分认真,以前看过的书也重新读起,还读经典古文,读以往不曾触摸的大部头,做批注、摘抄。可以说,主题学习实验不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老师们重新成为了“学生”。

读中有背。不少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规定篇目。王艳香老师的学生能把《论语》背诵出80章,她要求自己和学生一起背,但实在是比不过学生。在公开课上,她请教学生背书的诀窍,学生纷纷从不同角度给她“指点迷津”,诸如利用边角时间、多听旁人背诵等。这种真学习、真教学的精神让来二小取经的湖南岳阳的老师们当堂鼓起掌来。到河北省临西县参加校际学术研讨时,李晓云老师发现当地学生刚刚学了《弈秋》,于是当即在课堂上背诵,还请学生当评委指导。

不仅要适当给自己“补课”,有时还得“恶补”。刘艳红老师的学生读了《草船借箭》,就兴致勃勃地把整本《三国演义》找来读。为了不至于被学生问倒,在学生讨论争辩时有充分的发言权,刘老师用几个晚上把原版书重新读过。但她坦言:学生的所知加起来,往往是超过自己的。

与学生共读,也“赛读”,有的老师常常“哀叹”:没有学生读得快,不如学生记得牢,在背诵方面,真是“望洋兴叹”。这里的“洋”,就是指孩子们的记忆力。有的老师这样跟学生说:我已经错过了记忆的黄金年龄,希望你们以后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亡羊补牢也还是有损失,在最好的年龄做该做的事,你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啊!

读书,不止读经典文学作品,也读教育理论、名师著作等。二小的老师们越读书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也就越平等和尊重,是读书使他们愈加谦和而真诚。

前不久,外地老师来看课,六(6)班在班主任王方老师外出学习的情况下,自己组织了一节成语积累展示课。前一天下午,教务主任对学生做了一点指导。她指着黑板上学生自己写的“日就月将”这一主题对孩子们说,你们已经很不简单了,就说这个题目,我相信除了其中的“就”字你们可能不会接出一连串的成语,其余三个字你们都能接出来。学生当即大哗,说“就”字我们也能接出来啊,话音一落他们马上以“就”字打头接出几条成语,教务主任拍手称赞。

这时,大家发现,教室后面还站着六(1)班的侯华丽老师和她的班长、学科代表、小组长们,原来他们是在现场观摩。侯老师经常带学生听别班的课,就是为了与学生一起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墙里开花墙外香,十步之外花草芳。教师们相互看课、听课,成为二小的一个新景观。取经不必上西天,人家的课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脸。有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去人家课堂上看看就会豁然开朗。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大赛课,老师们会积极到场看课。这种听课很接地气,效果非常好。

不但在同一学科间展开听课,还有“大教研”,就是跨学科、跨学段相互听课。六年级老师会走进一年级课堂,数学、英语老师也听语文老师的课。这种“打通”和“串联”,使老师们互通有无、各取所需。高年级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漏洞有很好的把握,可以与低年级的老师讨论该如何让学生打下更好的基础。“大教研”的格局一旦形成,就不用再催促监督,老师们都能主动地学习、探讨。

听专家的报告讲座能使老师们扩大视野,呼吸新鲜空气,防止灵感枯竭。看看人家在做什么、想什么,可以对照自己走到哪里了,不时地重新自我定位一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老师们经常听名家的远程课,常常是几遍、十几遍地看,从中学思想、学理念、学素养、学方法,常看常新。如果有外地老师来做课,二小的老师们往往是“倾巢而出”,全员到场学习。

二小师生的书法功夫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写字”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和师生的自觉行为。而老师们的另一个“写”——写作,也是二小校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是“做”的总结和扩展,是教学反思的物化。打开二小的校讯通博客,随意翻下去,发现付爱红老师已经写了800多篇文章。在这个小天地里,她倾诉着自己,打磨着思想,或自述琐事,或与同事、学生、家长对话,从经验到理论,从实践到思考,内容精彩、丰富。

写作,让老师们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感觉充实和满足。博客里有相互的点赞评价,也有家长加入讨论,还有学生提的各种意见;既有沙龙式的漫谈,也有严肃的教育思考。如此,怎么会进步得不快呢?这样的老师去教学生写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二小的老师现在已很有点“范儿”了,一位当地教体局的领导如是说。“范儿”的意思是指他们不但会做,也能说一点了。多年来林州教育人爱做不爱说,给人罕言质朴之感。现在林州二小的老师们敢于积极参与讨论,面貌较之以往大不一样了,不仅能说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体会,还能说得头头是道,带点儿小幽默、小风趣。

“从想到做,再到能说出来,是一个个跨越。原来往往做过了,想过了,觉得自己也很不错了,但一说出来,就立刻感觉自己的思路不完整、不明晰。”二小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说不出来,怎么办?很简单,大家一起“说”。在课题组研究活动上说,在茶余饭后说;说自己的困惑,说自己的探索实践过程,说对别人上课的评价,说专家观点、名家做法。大家确定出对“说”的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致。老师们都要努力按这个标准去说,多练习,多表达。

过去,二小的老师外出观摩或研讨,常常是只带耳朵和眼睛去,现在也能带嘴巴去了。他们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出相当有见地的东西,叫人刮目相看。“说出来,能让人家发现自己的短板,帮助自己提高。况且,笨嘴拙舌的老师怎么教得出能说会道的学生呢?咱们可不能被学生超过太多。”

“说”,使老师们自信了。

“从事研究型的教学,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这16个字一直刻在二小老师们的脑海里。这是理想的境界,是努力目标,也是实现途径。在一般教师看来,这个目标也许是孜孜以求也难以达到的。但二小的老师们认为做多少算多少,做起来就有收获。教与研一体两面,教而不研,难免倦怠;研而不教,眼高手低。“把我们的实践拿出来研究,把我们的成果付诸行动。”林州二小的老师充分践行着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

如何研?其实也简单。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微型研究”。

从问题到话题。“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遗憾的课堂据说没有。那就把这些遗憾变成话题,随时跟同事议论一下,三言两语,得点粗浅认识或共识,可能当时就解决了,也可能留下“话把子”,以后再商议。公开课才结束,走出课堂的时候,听课老师的真心话就不自觉地跳出来了——“你课堂上的话还是多!”讲课的老师就思考,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才能给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地“减肥瘦身”?

工作之余谈什么,往往是一个学校教师群体精神面貌的写真。从数日言不及义到言必称教学、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个转变是可贵的。随便地扯一扯、聊一聊,就能解决不少看似“不重要”的教学问题。

从话题到议题。在专门的时间里,比如学科组研讨或实验组内活动时,教师们集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来说个够、说个透。像上面所说的“上课话多”的问题,还有哪些类似表现,一起都来说。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详细列举出话碎、重复、爱指责学生等。说清楚了就来研究如何克服,答案也相继出来,无非是管住自己的嘴,同样的话不说,或者是叫学生说,或者是换种语言来表达,以免学生生厌,影响他们读书思考。

从议题到专题。还是这个“话多”的事,既然共识有了,就去某教师课堂上回访,可以不看其他,就瞄准这一项,大家都来监督,看这一堂课教师表现如何,可说可不说的话是否精简了,必须说的话是不是做到了切中肯綮,评价语言是否精当,都给出恳切的意见。

从专题到课题。这些平日里的“闲言碎语”,作为集体的智慧,是要收集起来的。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讨论、如何解决等,写成文章,形成稿件,就成为了教研成果,可与同行共享。

三年主题实验,二小的老师们如今能上出很有看头的课了,不再像过去一样不自信;能写出长篇的文章了,不再像过去一样写得艰难。研讨会上,他们敢说了,也会说了,校长说老师们都在“拔节”成长。

探索是永恒的,不应有尽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使二小的老师们体验到了为人师者的责任和幸福。有了成就感和大方向,奋力成长便成为他们的内在诉求了。

猜你喜欢
林州语文主题学习语文
迷情大丽花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文本整合
我的“语文主题学习”探索之旅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山区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探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