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优秀经典作品 探究全新阅读模式

2015-07-04 06:58李光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模式阅读

李光亚

摘 要:正所谓“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而代代相传的”。我们要用人类文明中最好的精神食粮来喂养下一代,使学生成为健全发展的人。但是如今的高中生由于缺乏阅读时间却难以接触经典作品,读图、读短篇等各种浅阅读使高中生们越来越缺乏文学积淀。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认为高中生必须要回归经典,实现经典作品的内化,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资源,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进行阅读指导模式的探究,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

关键词:经典作品  阅读  模式

所谓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经过千百年时光检验依然能挺立文坛,引起读者较好心灵共鸣的作品,他们能超越时空成为文化产物中的精粹,他们开启了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回归经典,通过多读经典来提升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郑国民博士曾经说过,“优秀诗文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千百年积淀,内容是一流的,语言是一流的,让孩子接触名家名篇有助于认识本民族的文化”。①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青年时期就占据精神的高地,正所谓“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如今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现状却着实堪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很多美文被设置成阅读理解题,题目答案也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作品都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不求多深刻的理解,但求拿到更高的阅读理解得分。晨光熹微的校园中学生悦耳的读书声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各种解题方法指导。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浩瀚的文学海洋,有太多的经典美文需要我们用诵读去感悟,去体会。

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经典作品阅读指导时要注意回归作品的本义。磨刀不误砍柴工,特别是在进行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时要注重对文本的解释,才能使学生在充分吃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领会,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阅读课堂也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借助音乐,寻找与作品相协调的音乐,为学生创设更美的阅读情境,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借用《秋日的私语》钢琴曲来表现那淡淡的离别情和淡淡的忧伤。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學更应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②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过度的评析却剥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在“被阅读”的过程中,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最终需要通过教学达到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体悟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除了诵读以外,更好地进入“经典”的世界中去呢?笔者认为要突出“读”“感”,实现经典作品的内化,就是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内心情感。现阶段仍然有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采用讲授法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在他们的语文课上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接受的是老师间接表达的观点,自己的批判性自主性成果没有发表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语文的魅力本身就在于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一个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往往是生成的不确定的,阅读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自然科学类学科往往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如果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语文课堂从而泯灭了学生的灵性,将会是一种莫大的遗憾。阅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与方法教育”,还包括道德、人文精神教育等等。而有些教师往往在学生目录与序言都没有读过的情况下就忙于安排提问、讨论,甚至拿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把经典作品来个彻头彻尾的分析,从而使整个阅读指导课变得毫无趣味。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探究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引入经典品读的课堂,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都大大增加,许多学生提出了对文本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有位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提出,虽然一直以来更多读者对林黛玉寄人篱下,十几岁早早离世的命运表示同情,但是薛宝钗在感情的世界里也有诸多的不易和隐忍,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始终不能占据贾宝玉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与贾宝玉的婚姻必然也需要承受与包容,所以对薛宝钗也会有同情的感觉。笔者当时就给予这个学生以肯定,肯定她能钻进文本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只阅读前人的文学评论。适当增加学习的深度广度,能启迪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阅读。

总之,经典的文学作品能经过时间的淘洗而依然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本身在内容、语言上就具有超出一般文学作品的魅力。成功的经典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通过经典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吸收经典作品中可贵的精神财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以经典文本为起点,出发去到更美更远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 郑国民.经典阅读当随时代[J].云南教育,2003(31).

②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钱理群.教育讲演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第三辑)[M].

[4]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5] 张祖林.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J].教学与管理,2007(25).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模式阅读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永续债券探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