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拃长的距离

2015-07-22 04:40王维审
中小学德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脱粒稻穗侄子

王维审

在学校工作时,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埋怨。偶尔,也会有因此而触发的纠纷和矛盾。在调解类似的纠纷时,我都会给他们讲起当年“打稻”的事情。

打稻,就是给水稻脱粒。在我们家,打稻这种活一般由四个人来完成:两个人负责脱粒,这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环节,不仅需要力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活自然归父亲和哥哥来做;一个人负责把脱过粒的稻草堆垛,还要兼顾归拢脱出来的稻粒,母亲最适合这道工序;还有一个人负责把未经脱粒的稻把子递到脱粒的人手中,作为家中年龄最小的人,我做的大都是这样的活。

递稻把子这活很简单,也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在最开始的时候,稻把子离脱粒机都很近,只需要弯腰捡起稻把子,然后递到哥哥的手中即可。只不过,遇到捆得过大的稻把子,就需要迅速进行二次加工,把一个分成两个分量、大小适宜的稻把子。时间越久,稻把子离脱粒机越远,有时候就得小跑着抱过一大抱,然后一个个递出去。

我不愿意做这活,倒不是因为有时需要小跑,而是受不了哥哥的数落。平心而论,哥哥不是一个喜欢埋怨别人的人。但是,每当到脱粒的时候,特别是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会挑我的毛病。一会儿嫌稻把子没有及时递到他的手里,递过去了又嫌握稻把子的手放的不是地方,影响了他准确地抓住稻把子。一会儿嫌稻把子过大,分开用了又嫌太小,甚至连稻把子上不小心带的泥块也成了我挨训的理由。每当这时,我都会据理力争,无论如何也得讲明白原因不在我,并会恨恨地说:“你这是找茬儿,不想干活罢了!”

此时,哥哥都会用一句话来堵我:“要不你来脱粒?”只此一句,我就不敢再接话,看看自己瘦小的身材,再看看飞转的脱粒机,我真是没有勇气站在机器前。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地埋头继续干活。那时候的我,就开始暗暗发誓:有一天长大了,成为站在机器前脱粒的人,绝对不能像哥哥那样胡乱埋怨人。

后来,我真的成了站在脱粒机前的人。递稻把子的,成了年少的侄子。而我也没有免俗,时不时地就会埋怨侄子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够麻利。只不过,侄子也会反过来说我。要么强调自己递得很到位,是我没有拿好;要么指着没有脱干净的稻穗,让我认真点,再认真点。实在听不下去了,母亲便会把侄子替换下来,亲自为我递稻把子。母亲递稻把子的时候,从来不会把稻把子悬在空中等着我去拿,而是站到我的身边,让沉甸甸的稻穗轻轻触及脱粒机。我只需顺手接过,脱粒的任务就会顺顺当当地完成了。这时候,母亲就会告诉侄子:“你看看,你多伸出一拃长,你三叔就能省很多劲!”以后的日子里,只有母亲为我递稻把子的时候,我才会在干活时感到心平气和,没有埋怨,也没有争吵。现在想想,这份心平气和,也许是因为母亲在递稻把子时多伸出了一拃的距离,让我们之间的衔接顺畅了很多。

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正是如此。在学校教育喋喋不休地埋怨家庭教育没有打牢基础时,家庭教育也不忘指责学校教育的无力和不足。与其如此,还不如像母亲一样多一点主动的担当,多伸出一拃长的距离。这一拃长,实则是一种姿态,是让每一个教育节段继续下去的必要姿态。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

教体局

山东临沂  27600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脱粒稻穗侄子
锻炼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骄傲的小稻穗
母亲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不净的原因
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装置常见故障与排除
稻穗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认字